佛陀,行走在清邁的街上

我本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但是當年受了我的外國文學教授的影響,喜歡閱讀宗教類的書籍,聖經、佛經、古蘭經等等,從中得到了很多的教益。每到一處,當地的教堂、寺院一定是要去看看的,去看什麼,也不一定,是雕塑,是楹聯,是壁畫,是高聳入雲的塔頂,還是在陽光下迷離的玻璃花窗,也許只是感受一下神聖、肅穆的氣氛。但我是不拜的。

每一種宗教其實都是由四類內容構成的,文學的宗教、歷史的宗教、哲學的宗教、宗教的宗教,我想我是更歡愉在前三部分吧。

佛教在國內是非常興盛的,每個地方都有非常有名的寺院。南京的雞鳴寺、北京的朝陽寺、趙州的柏林寺、黃山的梓路寺都是我很喜歡的寺院。熟悉佛教的朋友,應該能看出了,這裡很多寺院都和明奘法師有關,讀他的書,讓我對佛教有了全新的認識。後來他因為違反戒律,自請還俗,不僅沒有讓我輕視他,反而覺得他才是一個真正有信仰的人,才是一個接近佛的境界的人。當然國內也有很寺院香火鼎盛,但是我不喜,因為在那裡我沒有看到精神,只看到了交易。

讀金剛經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第一品法會因由分,描繪了釋迦摩尼佛的一個生活片斷。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讓我們看到了佛教創立之時,一個佛教徒的生活和修行方式。這樣的生活修行方式好像離今天僧人的生活很遙遠了。國內好像聽說有遼寧海城地區大悲寺的僧人,依持金錢戒律日中一食。僧人每天早上2點鐘起床10遍楞嚴咒,下午2個小時讀誦戒律,每天休息時間4個小時。保持佛陀制度每年8月15開始行腳途中託缽乞食。心生敬佩,但還沒有機會去過。

佛陀,行走在清邁的街上

在清邁,那裡的僧人依然保持金剛經裡的生活方式,如同穿越到佛陀生活的年代。

去清邁是因為“擇一城終老,遇一人白首”,喜歡這個句子,於是讀了一本以《擇一城終老》為名的書,書寫的是清邁,於是我到了清邁。


佛陀,行走在清邁的街上

清邁美則美已,幽則幽已,但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遍佈大街小巷的佛寺,頗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意韻。據說,只有50萬人口的清邁有大大小小佛寺300多座。然而,你連看幾座寺院,乃至天天穿行在寺院周圍,初見的震撼與訝異也就淡了。這竟有點佛法所說“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意思。而真正令我常懷不忘卻是每日清晨赤足託缽乞食行走於街道的僧人。


佛陀,行走在清邁的街上

乞食是“十二頭陀行”之一,乃僧人為資養色身而乞食於人的一種行儀。其原始意義有二,即《大乘義章十五》所云:“專行乞食。所為有二:一者為自,省事修道。二者為他,福利世人。”自利是為杜絕俗事,方便修道;利他則為福利世人,予眾生種福機會。

但這個修行方式在我們周圍很少能見到了。我們所能見到的寺院裡多是為自己祈福的人,借供養之名來與佛交易的人,而少見真正的信仰者。而本應清淨修行,以求正等正覺的僧人,也早已與紅塵中人無異,寺院無非生意場,佛法淪為看吉凶。


佛陀,行走在清邁的街上

但在清邁,我每天晨跑的時候,都會看到身著黃色袈裟的僧侶們赤足託缽神色肅然的沿街行走。不時有人把備好的食物放到僧人的缽裡,然後虔誠地合掌下跪,僧侶會為他誦經。有的人是在家門口等著,有是人則是上班族,多買一份早餐,隨遇隨施。


佛陀,行走在清邁的街上

乞食的每一位僧人的表情都神聖而莊嚴,沒有乞討的羞澀謙卑,沒有食物多寡好壞的挑剔,也沒有得到食物的喜悅。令人望之而心靜,似乎真有一種神奇的力量,我想這就是信的力量。


佛陀,行走在清邁的街上

在清邁的街上,每遇到一個僧人,我都好像看見佛陀從身邊走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