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鬆:讀書應追求樂趣,拋棄功利


白巖松:讀書應追求樂趣,拋棄功利


  今天下午,也有學生跟我溝通關於讀書的問題,“我喜歡讀書,但我的很多同學都去看美劇等等,我是不是需要堅持”等很多這樣的問題。(其實)炫耀讀多少書和炫耀多少財富沒什麼區別,都挺招人討厭的。另外,當用“堅持”這樣的眼去說讀書時,已經壞了,讀書是一種樂趣。

  有人問我,哪本書對你影響最大?每個人都想得到一個功利性的結果,對你影響最大的一定最有用。但我覺得對我最有用的書肯定就是新華典啊。(笑)不可能再有第二個。剩下的、所有的書都像小溪流從源頭出發,長江黃河在開源的地方都是涓涓細流,然後不斷地有水系匯入其中,然後不斷地、慢慢地壯大到長江和黃河如此之遼闊。

  你能知道是哪條匯入的溪流、哪條匯入的河流讓黃河成為黃河,讓長江成為長江?我當然無法回答,我這一路上汲取的這麼多營養,到底是哪個營養塑造了我。有人問我讀了多少本書?我說無法回答你一個數,此時此刻我什麼樣就可以反過來告訴你我讀了多少書,因為它變成了我。最重要的是,讀書本身是一種最大的樂趣,不是我的結果讓我得到了樂趣。

  現在去中國的書店,最顯著的特點是有這樣幾摞書。第一個是與考試有關的書,第二個是關於養生的書,第三個是所謂的暢銷書。這涉及到人們所關心的(內容),要過關,要長壽,要有談資,怕被時代拋棄,其實全具有功利性。但是有很多好書不是為了功利,而是為了有過程。你看這本書的時候你會得到很多樂趣。

  天我在來的路上看的這本書,一次又一次地讓我熱淚盈眶。這種熱淚盈眶我覺得很好,我還有熱淚盈眶的時候,我還知道自己是誰。當你知道自己是誰的一個重要緣由是,知道你還容易被什麼所感動。我來的路上看的是《西南聯大行思路》,是張曼菱寫的一本書。這本書有太多讓人熱淚盈眶的地方。比如說鄧稼先的爸爸是清華大學哲學系的著名教授,在抗戰爆發的時候,他的兒子即將要去昆明讀西南聯大的時候,他說了這麼一句話:“兒子,學科學吧,科學有用。”這句“有用”的確反應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某種心聲,但是如果沒有哲學系他所擁有的境界,(他)怎麼會讓自己的兒子在國難當頭,拋離這一家子的傳統?最後,鄧稼先(成為了)我們的兩彈元勳啊!

  南開大學在1937年7月29日被炸成一片廢墟,當時的校長張伯苓寫了一句話“物質之損失我毫不掛懷,南開之精神將在這個廢墟上永遠。”蔣介石決定徹底抗日就是在頭一天,南開被炸之後第二天作出的決定,蔣介石講了一句話:“中國在,南開在。”張伯苓的兒子從軍學了飛行,最後駕駛那種簡陋的飛機,在與日本人的戰爭中陣亡了。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校長,這就是那個時代的校長公子。我那時候眼淚就下來了。這都是一些無用的敘事,藏著這種無用的閱讀樂趣。(而)你的人格就是在這種無用的事情的一步步薰陶過程中,慢慢健全獨立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