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激發鄉村脫貧原動力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之年,也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

越到最後越要緊繃這根弦,越是困難越要迎難而上。當前,惠州正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力以赴推進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如何因地制宜出新招,確保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走出具有惠州特色的鄉村振興新路?即日起,南方日報《惠州觀察》推出“脫貧奔康 惠州在衝刺”系列報道,呈現惠州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努力,敬請垂注!

走進博羅縣楊村鎮羊和村的智慧花卉種植基地,溫室大棚裡春意盎然。10多名工人正熟練地將蝴蝶蘭花苗從小盆換到大瓶子中。“如果在今年春節前來看就最好了,花都開了,很美。”在這裡負責照料的村民袁品娟告訴記者。

這個去年才投入運營的花卉基地,當年就有將近400萬元的銷售額,讓這個曾經的省級貧困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經過近年來的攻堅,如今全市46個省定貧困村達到脫貧標準全部出列,全市脫貧率達到97.23%。不過,當前還有412戶、1003人的存量貧困戶暫未完成脫貧指標。“在今年6月底前,剩餘相對貧困人口需全部脫貧、相對貧困村要全部出列。”惠州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朱曉文表示。

對惠州來說,實現這一目標難度不算大。而如何培育興村富民產業,以產業振興實現鄉村振興,則是一個關乎更長遠的發展問題。

●南方日報記者 葉石界 林文通 烏天宇

高附加值種植

百萬株蝴蝶蘭帶動脫貧致富

受制於地形條件,羊和村易旱易澇,又屬於東江水源保護區,不能大規模種養,加之村民思想守舊、文化水平低,這個靠近東江的村一直髮展不起來。2015年底之前,村集體年收入不到2.5萬元。

2016年4月,惠州市人大幹部肖岳雲上任羊和村駐村第一書記。“怎麼在惠州還有這麼落後的農村?”當時的村況,讓剛來到村裡的肖岳雲有點愕然。整個村就只有一條狹小的村道通村裡,村公共服務站和村衛生站就擠在一棟80平方米的破舊小樓內,基本沒有什麼公共設施。

按當時的統計,村內有11個村民小組、215戶,省定貧困戶28戶、65人,其中有勞動能力貧困戶13戶、39人;無勞動能力低保戶15戶、26人。

找準羊和村“窮根”發展產業、改變落後面貌,成為擺在肖岳雲面前的第一要務。

2017年底,恆大集團開始幫扶惠州。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主動與恆大聯繫,爭取到一個600萬元的產業發展項目和環村公路的建設項目。

選擇什麼產業很關鍵。實際上,最初,扶貧工作隊在大塘面從村民手裡租賃了40畝地建了5畝的蔬菜大棚,因規模小,有人來試種後,產生不了效益,最後不了了之。隨後,他們和鎮政府經過考察發現,花卉種植的收益將顯著高於蔬菜種植。在該鎮一名領導的牽線下,從佛山引進了花卉種植企業,開始著手運營花卉基地。

在幫扶單位惠州市人大和村幹部們的努力下,項目得到村民們的認同,也得到了幫扶企業的認可——恆大的捐資額從600萬元追加到1500萬元。2019年6月,智慧花卉溫室建好後開始交付運營,5個大棚種植了上百萬株蘭花。

“一株蝴蝶蘭的市價十幾元甚至更高。這個附加值是傳統農業種植無法比擬的。”肖岳雲告訴記者,光是去年,這一項目就為村集體年增收約50萬元,更為村民年增收約300萬元。

由於效益明顯,今年1月份,恆大決定繼續捐建1億元,進一步打造農業大型花卉及新型農業產業基地項目。

尋找高附加值種養項目,是廣大農村特別是貧困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舉措。

在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看來,農村探索由“輸血”到“造血”實現脫貧致富的鄉村振興之路過程中,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將激發更長遠的動力。

記者瞭解到,惠州正通過推進5個省、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和5個惠州農業公園建設,謀劃“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佈局,發展農業合作組織,帶動有勞動力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以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的發展路線來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

搭建鄉村旅遊產業鏈

人氣旺了村裡才有希望

美麗的上東村群山半抱,寒山河穿村而過,豐富的優質溫泉在小河旁冒著水泡,村裡古樹林成片,蔥蔥郁郁。

不過,這個有著豐富生態資源和瑤族文化旅遊資源的村莊,長期以來藏在深山人未識。在4年前駐村擔任第一書記的劉豔軍看來,上東村走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生態旅遊業道路是不錯的選擇。目前,在以溫泉為龍頭的生態旅遊思路中,這裡已有“瑤池聖泉”等項目相繼落戶。

“我們引進了公司來運作,前期已經做了規劃,希望通過村企合作的方式整合資源成立股份公司,把項目做起來。”劉豔軍說。

路通財通,交通對於一個貧困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對一個重點發展溫泉旅遊產業的貧困村來說,需求更為迫切。

瞭解到韶惠高速途經上東村,但在設計之初,未在該村預留高速出入口。劉豔軍當即與業主、施工單位等多方聯繫,經過反覆溝通,終於成功爭取在該村設立出入口,並實現與多條高速互聯互通。

“將來惠韶高速和仁博高速一開通,相信會有更多客流湧入上東村,到那時,這裡的綠水青山將會不斷轉為金山銀山。”劉豔軍頗有信心地說。

實際上,惠州的山水資源特別豐富,這也是各地農村賴以發展鄉村遊的優質基礎。

在惠東縣白盆珠鎮橫江村這個省定貧困村內,如今基本形成了“休閒民宿+生態溫泉+山水風光+農耕體驗+果蔬採摘”等多元素綜合的鄉村旅遊產業鏈。

橫江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正文告訴記者,目前該村引進了2家品牌民宿,加上6家溫泉酒店和村民自發改造的新民宿(春節前開業),合計有10家旅館;連片種植的農產品有山瑤脆柑、香蕉、火龍果、葡萄、無花果等,2019年舉辦了首屆山瑤脆柑節。

“春耕冬耕時節,吸引了不少遊客到這裡來體驗水稻插秧、花生播種等。”李正文說。

去年9月,橫江村還引入了惠州市洋裡棧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計劃投資800萬元開拓第二家民宿洋裡棧。李正文告訴記者,目前,該民宿已完成項目設計。因疫情影響,稍稍推遲了進度,不過預計年底前就可以開始營業。

“人氣旺了,村裡才有希望。”李正文感慨地說,鄉村遊、民宿的發展,帶來了消費,更給村民帶來了就業機會。

參股藥王谷基地

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日前,冷空氣南下後的博羅縣羅陽街道承良陂村,陰雨綿綿。

下午4時多,駐村第一書記梁虹走過曲折的山道,來到藥王谷,查看項目的進展。藥王谷位於村子後面的半山坡上,幾名工人正在種植藥苗。幾年來,數百平米寬的中藥材科普館已經搭起了框架。

目前,藥王谷已完成中心園區600畝的土地流轉。“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拖延了建設節奏,不過按當前進度來看,大概到6月份,就可以試營業了。”惠州象山藥王谷種養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周子雄告訴梁虹。

周子雄介紹,藥王谷已經跟博羅藥企新峰藥業建立了戰略合作協議,這裡種植的崗梅、三丫苦等藥材,將作為三九感冒靈的原料。此外,還將建成中草藥體驗中心、中醫科普長廊、中草藥數據中心等。南藥公園園區工程建設預計在今年8月開始接待學生研學。

藥王谷不僅承載著周子雄打造中醫藥康養基地的夢想,也寄託著當地村幹部們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期盼。

承良陂村是一個集體經濟薄弱村。2018年以前,這個有著10個村小組、1500多人的行政村,村集體收入只有1.8萬元——因為簽訂長期合同的原因,20多年前集體土地發包出租帶來的收益,一直都沒有變化。

為了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村裡必須要有產業項目。

“項目都具有一定的週期,需找到一條最適合本村發展經濟的項目,選擇國家鼓勵的行業項目,以便爭取更多的政策扶持。”梁虹說,藥王谷項目就是在國家支持中醫藥的發展、博羅大健康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結合桉樹林面積改造,選擇地適合本村發展的路子。

去年,上級部門撥付的集體經濟薄弱村100萬元配套資金投入到藥王谷項目。按合作約定,前5年村委每年保底收入15萬元,項目年終利潤超過300萬元,藥王谷公司將按實際利潤的5%支付給村委。5年後,村委可以決定繼續投資收取收益,或者選擇將這100萬元退出。

實際上,自引入藥王谷項目後,到去年底光是土地流轉出租,就給村集體經濟帶來了六七萬元的收入。

橫江村也通過村企合作的方式,壯大村集體經濟。李正文告訴記者,目前正在洽談一個火龍果種植園項目及一個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其中火龍果種植項目已啟動,正在商洽合同條件,以合股分紅的形式著力提高村集體收入。而龍門縣龍田鎮江冚村,則採取“村委+企業+貧困戶”的合作模式開展茶葉種植等方式,加上光伏項目幫扶,也大大提高了村集體收入。

“以前村集體經濟太少,村裡公共設施建設,都只能東挪西湊,或者跟鄉賢拉贊助。”梁虹告訴記者,如今收入慢慢漲上來後,村裡建設終於有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

龍門縣江冚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育才:

授人以漁 實現“造血”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連日來,龍門縣內春雨濛濛,在龍田鎮江冚村的水稻種植基地,一輛自動插秧機正在高速運作。隨著一株株秧苗整齊地插入田中,一旁的江冚村駐村第一書記張育才臉上露出了笑容。

今年是張育才在江冚村駐村扶貧的最後一年,這個水稻基地是他籌備已久的項目,也是他希望自己離開後,為村民們留下能長效致富的項目。

2016年,在惠州市菸草專賣局任職的張育才來到了江冚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儘管不是頭一次跟扶貧工作打交道,但是當時村子裡的情況還是讓他感到肩上的重擔。

“當時發現大部分村民生活水平比較低,跟全市許多地方比有很大差距。”張育才告訴記者,江冚村下轄17個村小組,人口大概2100人,全村貧困戶共30戶,其中有勞動能力的有15戶。同時,由於村中缺少產業,扶貧工作壓力大。

隨後,他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對江冚村基本情況、經濟發展現狀、全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狀況、群眾脫貧願望和扶貧開發規劃等有了更深的認識。

2017年,時值江冚村“兩委”換屆,張育才與新一批村“兩委”幹部一同確立扶貧開發工作思路,確定江冚村三年幫扶總規劃和制定“一戶一策”“一干部包一戶”的方案。

2019年,江冚村扶貧工作已經實現“八有”標準。今年是扶貧攻堅收官的一年,也是張育才感覺壓力最大的一年。

“很多時候,總有人問我:‘你們在的時候能實現脫貧,你們走了會不會有人返貧’,其實這也是我接觸扶貧工作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張育才介紹,江冚村擁有一個優質溫泉資源,但未進行開發,考慮到今後的規劃問題,村裡很多大型基建無法進行,長效扶貧的發力點就在於形成能長期產生經濟效益的產業。

“有產業不代表貧困戶就能待在家中坐等幫扶。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扶貧絕不能只靠‘輸血’,一定要授人以漁,實現‘造血’。”張育才告訴記者,在江冚村的扶貧政策裡沒有坐等分紅這一條。這些年來,除了走訪調查,他幫助和督促有勞動力的村民尋找工作,希望通過更多途徑讓大家都“動”起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需要付出勞動才能有補助,因此,掛點幫扶單位在江冚村開始大力推進兩個項目,一個是茶葉種植,另一個是水稻種植。

“這個數目是沒有扣除幫扶成本的收入,江冚村在我們退出後要自己‘造血’,種植的農產品一定要保質保量。”進入2020年,張育才進村走訪比往年更勤了,開始帶著村“兩委”幹部走訪學習,與政府部門和企業溝通銜接。將來,江冚村的茶葉和水稻種植將不再是扶貧項目,而是成為當地特色產業,這些農產品將打響品牌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四月的天空仍然飄著細雨,一顆顆水珠沿著嫩綠的秧苗流下,匯入稻田。田邊的道路有點泥濘,張育才走在返回村委會的路上,不時回頭看看,在身後留下一串長長的腳印。

記者觀察

共築產業鏈 實現產業振興

截至去年底,惠州46個省定貧困村已全部達到出列標準,脫貧率97.23%。跟欠發達地區相比,惠州脫貧任務不算重。

但貧困村的出列,不代表脫貧攻堅任務結束;脫貧摘帽也不是終點,而是鄉村振興的奮鬥新起點。

脫貧攻堅振興鄉村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的關鍵一招則是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因此,產業扶貧和產業振興應該是相互銜接的,其最終目的是壯大農村經濟、讓更多村民享受到現代產業發展的紅利,避免脫貧後重新返貧。

筆者在走訪惠州部分貧困村時瞭解到,一些農村的產業培育已初見成效,也有不少農村經濟仍然薄弱,產業鏈不成形甚至幾乎還沒有,附加值也不高,帶動本地致富的效果不明顯。

實際上,對於廣大農村特別是基礎薄弱的村莊來說,發展產業面臨的難點依然很突出。

一些駐村幹部或村幹部對筆者直言,首先,要打造一個成形的產業,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大投入,光靠財政扶持顯然不夠,而由於本身缺乏基礎,對企業投資的吸引力小;其次,在農村可供選擇的產業不多,最普遍的種養業產業鏈難以延伸,風險大;再次,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多選擇進城務工、安家,留守村民大多老齡化,體力、技能等都存在不小的短板。

筆者認為,單靠一個村謀劃難以克服這些發展障礙,放在一個片區來整體謀劃才能更有章法。駐村工作隊和本地村“兩委”幹部、鄉鎮幹部等力量,除了需要在充分了解村情的基礎上因地制宜,也需要聯合周邊地區共同盤活資源,打通供給渠道引進企業、資本,在更大範圍內實現整合,共築更長、更穩定的產業鏈。

在這方面,作為脫貧攻堅、帶領村民奔小康的駐村第一書記,應該進一步發揮作用。他們來自於各個部門,背靠單位力量。在利用好各級政策,從思想、資金、物資、技術、信息等方面進行全面幫扶的同時,也要橫向密切與周邊農村的聯繫,加強與鎮等上級政府部門的溝通,並充分運用好自身所在機關單位的資源優勢,站在更高遠的角度做好產業謀劃,實現各地資源互補。

實際上,放眼更長遠處,統籌更大的地域空間、爭取更大的政策集合,才能吸引更多的企業進駐和人才迴流,鄉村在成片振興中才有更大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