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民俗——“非遺”在青秀

“三月三”民俗——“非遺”在青秀

“三月三”民俗——“非遺”在青秀
“三月三”民俗——“非遺”在青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資產,是最古老、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為弘揚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升文化品位,青秀區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對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併成功申報了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青秀區獨具民族特色的“非遺”文化吧!

壯族芭蕉香火龍舞

壯族芭蕉香火龍的表演藝術活動形成於三百多年前,在青秀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壯族芭蕉香火龍最初由一根芭蕉樹構成,後來取龍飛九天之意逐漸發展為九節龍,每節以竹子編織,再用芭蕉繩捆紮,將之連成一體,再飾上芭蕉殼,紮上芭蕉葉,在龍頭、龍身上密插點燃的香火。

“三月三”民俗——“非遗”在青秀

在舞龍活動開始前要舉行設壇請聖儀式,由師公用珠砂點龍睛開光。之後,師公帶上祭品等到邕江邊舉行迎龍儀式。芭開光之後開始舞龍,挨家挨戶巡遊祈福。

“三月三”民俗——“非遗”在青秀

壯族芭蕉香火龍舞龍的主要套路有醒龍、納禮、龍巡、播雨、除害、撒福、交合、舞樂、謝龍等。芭蕉香火龍舞源自壯族師公舞,以師公騏鱗舞步、九罡舞步為獨特的舞蹈表現形式。

“三月三”民俗——“非遗”在青秀

2010年壯族芭蕉香火龍舞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2012年,青秀區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 “中國芭蕉香火龍之鄉”;2013年,青秀區成功舉辦了中國(南寧·青秀)舞龍展演暨第十一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藝術表演獎評獎活動;2014年,青秀區被文化部命名為2014-2016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壯族麒麟舞

壯族麒麟舞是流傳於以南寧市青秀區為中心,輻射至周邊城區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

“三月三”民俗——“非遗”在青秀

麒麟舞主要演員有12人,其他演員若干。主要演員中男女各半,代表一年12個月四季平安。麒麟舞兩旁的火球寓意驅邪去晦氣,金麒麟寓意祖國的繁榮富強,藍麒麟則寓意人們和諧共處,生活幸福美滿。

“三月三”民俗——“非遗”在青秀

麒麟舞的金麒麟和藍麒麟各代表一雌一雄,出場時一對“金童玉女”端坐高臺,旁邊是手舞足蹈的“花婆娘”。隊列後面是樂手與歌手方陣,包括2名嗩吶手、3名鑼鼓手、3名歌手。每頭麒麟由兩個人來表演,一人舞動麒麟頭,另一人鑽進麒麟內牽動麒麟尾。隨著樂器彈奏的節奏,它們時而搖頭擺尾、時而狂歡嬉耍,喜怒哀樂的情緒表露無遺。

2012年,壯族麒麟舞入選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壯族鬥竹馬

壯族鬥竹馬,是一種站在用竹子製成的“馬”上進行比賽的群體性壯族民間體育競技活動。其意為鬥志、鬥勇、鬥強、斗膽的意思,主要流傳於青秀區長塘鎮及邕寧、良慶等周邊地區,於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和重大節假日舉行。

“三月三”民俗——“非遗”在青秀

壯族鬥竹馬活動對場地要求不高,只要是寬闊平地即可。竹馬的長短大小也沒有固定的規格,一般視個人的技術熟練程度和技巧而定。參賽人數不限,每場比賽分紅藍兩方,一方為“兵”隊,另一方為“勇”隊。

“三月三”民俗——“非遗”在青秀“三月三”民俗——“非遗”在青秀

比賽開始後,各方各執一條旗,鑼鼓助威,雙方隊員踩在竹馬上,先過場兩次,第三次對沖,直衝到對方無人在竹馬上為輸,贏方獲一條祭神的燒豬。壯族鬥竹馬比賽活動舉辦期間,常常伴隨著放河燈、舞芭蕉香火龍、逛廟會、山歌對唱、唱師公戲、跳採茶舞等文娛活動,以祈求保佑全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平安幸福。

“三月三”民俗——“非遗”在青秀“三月三”民俗——“非遗”在青秀

2010年,壯族鬥竹馬入選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斑山廟會

斑山廟會是流傳於南寧市青秀區劉圩鎮、南陽鎮及附近地區一帶的民間廟會,是壯漢多種文化形態的綜合體現,凝聚著宗教、文學、藝術等多種文化形態。

“三月三”民俗——“非遗”在青秀

斑山廟會每年舉行兩次,分正月初七的春季廟會和四月十五的夏季廟會,兩次廟會的地點都在青秀區劉圩鎮的斑山上舉行,但兩次廟會的內容和風格各不相同。春季廟會主要有拜祭、舞龍舞獅、搶花炮等活動,通過舉行這些活動,人們祈望生活安康、幸福美滿,盼望來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

“三月三”民俗——“非遗”在青秀

夏季廟會內容主要包括演師公戲、青年男女對歌、學業祈願等,還有一些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們表演絕活(如口叼鐵火犁頭、手持火鐵鏈、赤腳踩火碳等),引來遊客爭相拍照,現場熱鬧非凡。

“三月三”民俗——“非遗”在青秀

2014年,斑山廟會入選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軍山廟會

軍山廟會是南寧市青秀區長塘鎮軍山周圍群眾為紀念明末清初一位農民起義軍首領李亞而形成的一種民俗活動,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源於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首領李亞的傳奇人生和反清復明的故事。據傳,李亞其人,本系劉圩鄉人氏,他是反清復明的農民武裝首領,因清軍追剿而逃入逃軍山,並保護當地鄉民,周圍村莊因而得享安寧。故後人在山上設“李亞廟”紀念他,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李亞王的生日,遠近群眾數萬人登山祭拜。

“三月三”民俗——“非遗”在青秀

廟會期間,人潮如湧,香菸繚繞,炮竹陣陣,鑼鼓喧天,龍獅翻騰,歌聲四起,熱鬧非凡。

2012年,軍山廟會入選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青秀區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衍生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代的變遷中,我們要用自己的一片赤誠之心默默守護著,使傳統不在歷史的長河中迷失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