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价值”过万的测温设备

疫情之下,“价值”过万的测温设备

当新冠疫情成为大范围的公共卫生事件,人人自危,火车站、飞机场再也看不到往日景象。

经过几个月的奋斗,疫情得以控制,企业开始复工,返工潮随之而来,而测好体温这第一道岗,成为防疫战的新关键。这同时也是安防企业和 AI 技术的练兵场。

返工潮人流涌动,如何能做好温控这一道岗,成为防疫狙击战的关键点。

如果你已经在复工,那在归途经过的火车站、机场、地铁等交通枢纽,你一定不难发现,安检口又多了一个新设备。这是由一台摄像机、一个三脚架、一台笔记本组成的——AI体温监测仪。

疫情之下,“价值”过万的测温设备

没经过一位行人,电脑显示屏上都会呈现他的温度,温度正常的人可以无感通行,一旦检测出疑似高温行人,仪器就会报警,再有现场的安保人员二次测体温。

这不仅增加了安保人员的安全问题,更是应对高人流量防疫的测温需求。

在疫情防控的今天,如何能做到既能保障人流量的高效通行,又实现精准测温,是新一代“安防+AI”企业的应急需求。

AI 测温是由红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双向加持,即:

红外技术保证远距离非接触测温,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快速、精准定位,识别行人的额头部位。

疫情之下,“价值”过万的测温设备

就目前市面上落地方案来讲,设备多采用红外/可见光双向传感器,结合红外热成像和人脸识别技术,以非接触的方式,实现多目标测温筛查,测温精度保持在±0.3℃之间。

从技术逻辑原理来说,它需要 AI 算法来做人脸识别和追踪,在摄像头中准确的识别出每一张经过的行人人脸,然后结合红外温度点阵,计算出人脸(额头)的温度。

这背后涉及的识别技术包括人脸识别、RelD(行人再识别),以及多个摄像头间的校准等细节问题。

从产品定位来看,AI 测温产品所扮演的职责仍为筛选,对于疑似高温者,仍需人工二次检测。之所以如此定位,一方面初筛+复检可以增加安全保障性;另一方面则是受限制于产品精度、环境复杂等,对产品造成的一定影响。

就目前来看,AI 测温产品仍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如何保障人群在摄像机视野之内,在视野之外的地方肯定会无法测量;其次,红外传感器的工作温度在 0~50℃之间,过高或过低都将会影响其准确度,因此,冬天的北方地区,室外将无法使用;最后,就是设备的精准度也有一定影响,目前大部分产品误差保证在±0.3℃,但也有部分误差仍达±0.4℃、±0.5℃。

疫情之下,“价值”过万的测温设备

虽然 AI 测温无法取代人工,但这类产品仍有重要价值。在高人流场景下,近距离安检本身就存在比较大的风险,而人流拥堵更容易造成挤压风险,通过快速的初筛,可以减轻安保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便于乘客赶时间。

AI 红外测温方案至少要满足 3 个条件:

第一是测温精度要高,

第二要以无感、非接触、无需配合的方式满足高人流量通行,

第三易用性要强,可以简单直观供安保人员使用。

而借此东风,AI 测温方案也逐渐开始扩散到楼宇、闸机、门禁等低流量入口场景。作为社区管控的一环,此类产品将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当然,如需大面积推广,还需要做到更精准识别,特别是戴口罩的情况下。

大家可以预测一下,AI 测温方案未来是否会成为常态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