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强制里,隐藏着深谋远虑的爱

导读:最近一期的《王牌对王牌》里,柳岩在回忆父亲的时候泪流满面。没能让父亲穿着西装,看到自己穿婚纱的样子,成为柳岩心中永远的痛。父母不断老去,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珍惜与父母的缘分,不要让遗憾成为余生的主题。

父母的强制里,隐藏着深谋远虑的爱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会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够好。

他们专制霸道,他们蛮横不讲理,他们不尊重自己。也总会因为一些分歧而去误解他们,怨恨他们。

我也曾经怨恨过我的父母。

我怨恨他们自作主张地决定我人生的方向;我怨恨他们在面对我人生困境时候的冷漠态度。

可最终,我明白,那些所谓的怨恨,只不过是作茧自缚。

我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不被理解的世界,任凭负面情绪去恶意揣摩,而不去看清那隔着重重心思背后滚烫的爱和不计较的付出。

父母的强制里,隐藏着深谋远虑的爱

米兰.昆德拉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男主人公托马斯在犹豫要不要收留刚认识的乡下酒馆女招待特蕾莎的时候,对于人生选择问题有过很认真的思考:

“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测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生命只有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对比,也不能在来生予以修正。在这只活一次的人生里,有很多重要抉择是“买定离手”,“概不退换”,比如复读。

我中考是以全校第三的成绩进入我们县重点高中。那个时候能考上高中无异于半只脚踏进了大学校门。按照我爸妈的规划,我好好努力,考个好大学,人生一片光明。我的脑袋却在这时卡了壳。不管怎么熬夜苦读,成绩一落千丈。

刘瑜在《渊博的人》中写到,他们的大脑像蜘蛛网,沾住所有知识的小昆虫。而我的大脑是一块西瓜皮,所有的知识一脚踩上,就滑得无影无踪。

完全是我高中学习生涯的真实写照。越努力,越沮丧。

我几乎是自暴自弃地完成了高考,并打算南下进厂,找我初中同学。

当时我对学习深恶痛绝,对进厂子满怀期待。可是,我妈却坚持让我去复读。

我们大吵了一架,我哭着跟我妈说,我不是读书的料,最终被我妈”不回学校,就断绝关系”为要挟,怀着深仇大恨去复了读。

高四那年,我很少回家,我爸每个月来县城给我送一次生活费。我发誓要考上一所离家远远的大学,以此摆脱她对我人生的霸道把控。

那时的我根本不去思考,高中辍学,进厂打工,我的人生会被局限到多小的范围。

我也不想去体谅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坚持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更高教育的煞费苦心。

我只顾着怨恨她不让我进厂,那个明明看起来容易得多的人生选择。

“复读”怨恨持续了两年多。那两年,我对我妈一直很冷淡。

直到见证辍学打工的同学对流水线的抱怨,对家人草率安排的婚姻的不满,看着他们那么不开心的生活,我才慢慢感恩我妈替我做出的“复读”选择。

虽然“为你好”这三个字已然成为道德绑架的代名词,可是在自身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有些“为你好”的强势决定,就是能够让你的人生少走一些弯路。

所以再碰到父母“为你好”的言辞或者行为, 不要一味排斥,试着分析一下,这些建议里是否有可吸取的地方,是否能够让自己的选择更加成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的强制里,有时候隐藏着深谋远虑的爱。

爱无贵贱,即使表现不一,同样都是最真挚的感情

韩剧《耀眼》中,女主角有一块可以扭转时间的手表。在目睹父亲车祸去世后,她不断调整表盘,回到过去,试图拯救父亲的噩运。

最终父亲活了下来,她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夜之间从青春貌美变成白发苍苍。

看到她那张比父母都要年迈的脸,弹幕都在拷问自己,如果面临女主的境况,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以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去换取父亲的一时无虞?


父母的强制里,隐藏着深谋远虑的爱

生活里都是孩子对父母理直气壮、心安理得的索取,父母们也秉持着“谁让是我生的呢”想法,对孩子无条件的包容。

可又有多少孩子能在当时当下体会到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呢?

大学毕业那年,我进了一家新成立的公司。工作内容很有意思,但偶尔会出现工资推迟的情况。

有一次因为资金问题,三个月没发工资,弹尽粮绝。要交房租,要吃饭,要社交,我不好意思跟朋友开口,就跟爸妈打电话借钱。

谁知道,刚提到钱的事,我爸就给我数落一顿,说都工作了,还找家里要钱等等。

我当时眼泪就忍不住,回了一句,不借了,就匆匆挂了电话。

我爸再打电话过来,我都拒接。

那个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满心在怨恨爸妈狠心。

想想我大学室友,她爸妈怕她刚工作钱不够花,每个月都主动给她打钱。

我越想越委屈,凭什么爸妈对我那么冷漠。

结果第二天一大早,突然收到一条银行短信,卡里进了2000块钱。

还有一条凌晨5点,我妈发过来的短信。说我爸一大早去县里给我打钱了。

可是,我还是生气。我觉得我爸冷漠的态度让我心寒。即使收了钱,我也不原谅他。

直到过年回家,我妈才跟我说,那段时间家里出了些事,用钱紧张。还说,那天我挂完电话之后,我爸一直很自责。

我妈后来给我打电话,有几次话在嘴边,准备跟我解释,都被我爸拦下了,说我自己在外不容易,不让我操心家里。

古典在《拆掉思维的墙》里说:我们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处理我们看到的部分世界,然后在我们脑子里面构建一个自己的世界。

我们只愿意看到我们想看的世界。

我看到别人父母对孩子的好,并以此为标准去认定自己父母的不好。

在狭窄而自私的思维里,不断漠视父母的付出。

每个父母的能力不一样,能给予孩子的物质条件也不一样。可这从来不是能够衡量爱的多少的标准。我们讨厌“别人家的孩子”,所以我们更不能拿“别人家的父母”作为衡量自己父母好与不好的尺度。

爱无贵贱,即使表现不一,它们同样都是赤诚而又浓烈,值得每个孩子感恩。


最近一期的《王牌对王牌》里,柳岩在回忆父亲的时候泪流满面。

柳岩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父亲唯一一次穿西装,还是在照相馆里拍结婚照的时候。

在柳岩有能力的时候,她重新为父母操办了一场婚礼,父亲又穿上了西装。在婚礼上,柳岩父亲说,西装以后都不穿了,等闺女结婚的时候再穿。

只是还没等到柳岩结婚,她父亲就因为癌症过世,这也成了柳岩心中永远的遗憾。

子欲养而亲不在,这种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苦楚。

父母的强制里,隐藏着深谋远虑的爱

我们总觉得来日方长,有大把的时间去远离他们,过几年自由生活。可时间不会纵容我们,父母头上的白发,脸上的皱纹,总在下一次的见面里,与日俱增。

等我们回过头,才惊觉原来父母已经那么老了。

年少时,我们总在误解父母。掺杂着天真的狠话,略带着委屈的反抗,我们一路高歌,歌颂离家的自由。

等到年岁渐长,风霜披身,才渐渐领悟到那些被遗留在过往争吵、误解里的关心和爱护。它们就像遗失的美好,任凭我们懊恼、悔恨,终究留在原地,带着滚烫的温度,成为灼人的回忆。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写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父母不断老去,以超乎你想象的速度。

珍惜与父母的缘分,不要让遗憾和悔恨成为余生的主题。

简介:张三灿,步履不停,认真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