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難而上 創新發展】新技術助力 精準幫扶中小企業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疫情發生以來,許多中小企業面臨著無法開工或訂單減少帶來的房租、工資等壓力。各地為扶持中小企業出臺多項政策,可這些政策如何能保證精準,讓中小企業真正受益呢?來看記者的報道。

【迎難而上 創新發展】新技術助力 精準幫扶中小企業

【迎難而上 創新發展】新技術助力 精準幫扶中小企業

此次疫情給中小企業帶來的主要影響就是資金鍊壓力。因此,多地紛紛從金融信貸、稅負減免等層面推出支持政策。在西安,這家電磁線企業負責人沒想到當自己的資金鍊幾乎要斷的時候,中國銀行主動上門送貸。

【迎難而上 創新發展】新技術助力 精準幫扶中小企業

【迎難而上 創新發展】新技術助力 精準幫扶中小企業

錢到了,客戶的訂單完成了,可徐敏還是想不明白,像中國銀行這樣的大銀行為什麼能找到自己。原來,國家鼓勵銀行向疫情期間資金出現困難的中小企業貸款。但是中小企業眾多,又存在無抵押物、信息難核實等現實問題,怎麼辦?疫情期間,中國銀行陝西分行對“中銀小微貸平臺”進行升級改造,打通稅務、企業供應鏈等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能更加精準地瞭解中小企業的納稅、資金流水等情況,給出企業徵信報告,實現了對經營好、信用好、暫時有困難的中小企業快速審批放貸。

大數據不僅能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燃眉之急,還能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里”。在杭州,不久前,國家給除高耗能外的企業5個月5%的電費優惠政策,可一些工業園區裡的小微企業卻感覺自己沒享受到。

【迎難而上 創新發展】新技術助力 精準幫扶中小企業

【迎難而上 創新發展】新技術助力 精準幫扶中小企業

由於有了園區這一中間環節,優惠政策有可能被截留。為此,國網杭州供電公司利用大數據發佈了全國首個“電費碼”,手機一掃就能知道是否享受到了優惠。

短短几天就有4000多小微企業查詢,有706個沒有享受到優惠。這些信息會同步給政府相關部門,對截留優惠的園區,政府將責令其限期整改。

一個是有效解決貨幣政策傳導不暢問題,提高金融扶持的精準性;另一個是科學分析,準確識別風險點,讓優惠政策精準落地。新技術讓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得到精準的扶持。以電價優惠政策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有40多萬個工業園區、商業綜合體等轉供電主體,3400萬戶小微企業,僅5個月5%的電價優惠就有近百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