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定了 去年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產業定了 去年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伍東(左)走訪貧困戶陳發全。


產業定了 去年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涼風村中藥材基地長出木香。


產業定了 去年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城口縣,公路修進了涼風村,為村民們帶來了脫貧新希望。


“涼風村”變“暖風村”,伍東經歷了這樣的變化。

城口縣周溪鄉涼風村是一個地處高山的偏遠山村。以前,村民僅靠“地種三大坨、上山挖中藥、出門下苦力”艱難度日。

曾在湖南當手機店老闆、年入十多萬元的伍東毅然關掉店面,回村擔任支部書記,帶領村民走出一條脫貧路。

一年來,涼風村努力“奔跑”,全村綜合貧困發生率0.68%,實現了脫貧“摘帽”。

如今,“兩不愁”已全面解決。“三保障”方面,特殊困難群體臨時醫療救助1人3萬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6戶146人,全村42名貧困學生得到資助就學。

飲水

海拔2060米開闢水源,村民不再愁

在平均海拔1700米的涼風村,村民飲水一直是個難題。

過去,村民們飲水基本都靠牛拉車、摩托車,甚至是肩挑背磨到低處去取水。究其原因,是高山村難以找到穩定安全的水源。

“從根源去解決飲水問題,多少年來大家想都不敢想。”伍東說。

村民羅建清身患殘疾,是貧困戶,過去他家的飲水主要靠牛拉。沿著村級公路,羅建清和妻子趕著牛,50斤重的水桶帶上10來個,要找到村裡的蓄水池把水裝滿,往往需要一天時間。

所取的水,夫妻節約了再節約,勉強能用半個月。用水得“精打細算”,比如,洗澡用盆,水攢下來灌溉;洗臉的水,可以用來洗腳……人的飲水都不足,牲畜飼養自然也發展不起來。

涼風村地處九重山國家森林公園腹地,雖然這裡資源稟賦足夠優,但要想找到全村大部分村民用水的水源,只能往更高處去找。

在距離村委會約8公里、海拔2060米的高山上有一處水源。這裡有塊巨石,石兩邊光禿禿的,此地被當地村民稱之為“二邊花”。

伍東說,這裡可蓄水80立方米,且水質達標,足以徹底解決村裡的飲水問題。經縣水利局多次勘測後發現,從這裡取水也是唯一的途徑。

農村的飲水安全直接關係到脫貧攻堅的成效。讓伍東印象深刻的是,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西南地區重點解決儲水供水和水質達標問題。

經過扶貧項目資金100多萬元的投入後,解決了涼風村31戶112人的安全飲水問題。2019年4月底,當乾淨的山泉水接入村民羅建清家裡時,他用不多的積蓄買了一臺熱水器,終於可以痛快地洗個熱水澡。現在,羅建清不僅生活用水不愁,牛也養了12頭。

水來之不易,村民們也倍感珍惜。如今,村裡成立了用水管理協會,建立了長效機制對飲水工程進行維護。

一年來,全村貧困人口“兩不愁”問題已全面解決。在飲水安全保障方面,還新建人畜飲水設施7處,鋪設管道12000餘米,發放儲水桶65個,解決了村民安全飲水問題。

住房

建卡貧困戶住房保障已實現全覆蓋

53歲的村民陳發全獨自一人居住,他患有視力殘疾,沒什麼勞動能力,是涼風村剩餘貧困人口3戶3人之一。

過去,陳發全家房子漏水,還有安全隱患。去年住進了新房,對他來說可是件大喜事!

“伍書記來了,快來坐!”4月9日,陳發全在自家門前與伍東拉起了家常。他說,自己現在的生活比以前“不曉得好到哪裡去了”,雖然眼睛不好,但生活有人管、有人關心,“沒有扶貧政策,我就沒有現在的生活。”

住房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讓貧困人口不住危房。一年來,涼風村實現了建卡貧困戶住房保障全覆蓋。

伍東說,全村共精準識別貧困戶47戶172人,其中涉及到住房保障的有46戶。46戶當中,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解決了36戶146人的住房問題,另外改造了農村C、D級危房10戶,目前貧困人口住房均已保障。

陳發全的住房由周溪鄉政府代建,可以說是“拎包入住”。同時,在對貧困戶的幫扶中實行“一戶一策”,針對陳發全的情況,採取了“5+1”的幫扶照料模式。

“1”是愛心看護崗,由鄰居組成照料公益崗位,負責為陳發全的日常生活提供幫助。“5”是鄉村兩級幹部組成的5人幫扶隊伍,負責聯繫村上的超市提供生活物資,幫助陳發全辦理一些兜底政策業務、領取相關救助資金等。

伍東對陳發全脫貧是有把握的。從收入上看,去年的兜底政策讓陳發全越過貧困線,今年在生活上對其進行必要的幫扶,才能更穩定地脫貧。

涼風村未脫貧的3戶3人中,另外兩個村民的年齡都是70多歲,沒有勞動能力。

“我們根據兩人的情況用好兜底政策,他們已由低保戶轉為了五保戶,並被安排進入了養老院集中供養。”伍東說。

產業

確定2個主導產業,人均增收2000元

2019年涼風村實現脫貧“摘帽”,產業是主要的支撐。

“村裡雖然條件差,但生態好,竹筍、野生藥材資源豐富。”伍東說,過去村裡產業不成規模,如今已有了竹筍和中藥材兩個基地,通過“黨組織+集體經濟+公司+農戶”的形式來發展產業,讓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來。

這種發展模式由黨組織篩選項目,並對項目進行監管;集體經濟組織來發展項目;公司對市場進行把控以及產品回收;農戶以土地入股、打工等形式來獲得持續穩定的收入。

“我們找到村裡老黨員、村民代表和農技專家,大家一起商量,確立了竹筍和中藥材這兩個產業。”伍東說,確定了產業,又帶領群眾流動承包地、用好撂荒地,引進龍頭企業,種植中藥材500畝、新增竹筍3000畝,40戶建卡貧困戶通過土地出租、務工、入股分紅,都有了一筆穩定的收入。”

村民梁萍已經脫貧,靠的就是產業。

她在產業基地務工,每天有120元的收入,部分流轉發展竹筍、中藥材,再加上種植高山四季豆出售,她去年的收入接近2萬元。

梁萍說,“村裡的竹筍好是好,但過去不值錢,伍書記帶隊去跑銷路,現在也能賣個好價錢了。”

在集體經濟介入之前,涼風村的竹筍銷售渠道不暢,村民們往往以很低的價格出售給中間商。後來,伍東帶隊到縣城裡找銷路,通過企業收購竹筍,每斤單價也提高了。找到了銷路且品質好,幹竹筍成了“搶手貨”,價格由過去的每斤30多元提升到了現在的48元。

如今,涼風村的竹筍已接近萬畝規模,平均年產幹竹筍6噸。當下,村民們正利用重慶高速集團捐贈的真空一體機包裝竹筍,6-7月包裝天麻及蔬菜,8-11月包裝四季豆及中藥材。

地裡的經濟作物經過一件件地包裝,“走”出了大山。伍東介紹,去年,依靠產業,村裡人均收入約6000元,新增產業部分人均增收約2000元。

農文旅

打造九重山森林公園後勤保障基地

在去年4月召開的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伍東發言後,習近平總書記關心地問:你們那邊交通情況如何?

“當時我告訴總書記,現在我們到主城走包茂高速,4個半小時車程,還有一條主城到城口的高速公路正在建設當中。村裡交通也便利起來,入社公路要全面啟動硬化。”伍東說,一年來,村裡的交通又有了新的變化。

涼風村3條入社公路正在硬化中,涼風接周雙路快速便道3公里已完成,新建生產生活便道12公里,全村全覆蓋路燈43盞。

交通的改善為涼風村的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們是高山村,站得高,要看得遠!”伍東認為,涼風村地處九重山國家森林公園腹地,生態資源得天獨厚,下一步要在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走好農文旅融合的路子,幫助村民增收。

風景秀麗的涼風村,可以作為九重山森林公園的後勤保障基地打造,村裡距離公園內的千年杜鵑王、千年寒冰洞等景點,車程均在半小時左右。另外,村裡1700米的平均海拔適合避暑納涼。

伍東說,下一步考慮利用培訓政策,對有意願建設大巴山森林人家的農戶進行培訓,對易地搬遷農戶的房屋提升為大巴山森林人家接待點。現在村裡已有2家農家樂在營業。

在產業方面,考慮“1+2+3+3”的模式來幫助村民增收,即每戶有勞動能力的家庭,確保至少有一個務工崗位;依託竹筍、中藥材2個基地,確保每戶至少有3畝的經濟作物。

“通過持續觀察村民的住房、醫療、教育情況,防止返貧。”伍東對此很有信心。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陳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