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

靈璧縣,隸屬於安徽省宿州市,別稱霸王城、石都。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東臨泗縣,西連宿州市埇橋區,南接蚌埠市固鎮、五河兩縣,北與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睢寧接壤。總面積2054平方千米。

靈璧境內有石如璧,故名 “靈璧”。靈璧有楚漢相爭的垓下古戰場,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鍾馗故里、中國觀賞石之鄉、中華奇石的主產區,靈璧石被譽為中國四大觀賞石(靈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之首。素有“虞姬、奇石、鍾馗畫,靈璧三絕甲天下”之譽。

截至2019年,靈璧縣下轄13個鎮、6個鄉。2018年,靈璧縣常住人口104.4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22.6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2.25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4.1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6.3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23.5:33.3:43.2。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1327元。

中文名稱靈璧縣外文名稱Lingbi County別 名霸王城、石都行政區類別縣所屬地區安徽省宿州市下轄地區13個鎮、6個鄉 [2] 政府駐地靈城鎮鍾靈大道1號電話區號0557郵政區碼234200

地理位置安徽東北部面 積2054平方千米人 口104.4萬人(2018年常住人口)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性氣候著名景點虞姬墓、垓下古戰場、靈璧奇石公園、靈璧磬雲山國家地質公園火車站靈璧站車牌代碼皖L行政區劃代碼341323

歷史沿革

漢分屬虹、谷陽、符離、夏丘、下邳諸縣領轄。

三國屬魏譙郡(今亳州)。

西晉屬沛國;東晉屬陽平郡。


南北朝改陽平郡為谷陽郡,又置連城、高昌二縣,靈璧縣南郊隸屬連城縣。梁置臨潼郡,北齊廢為縣,後又置潼郡,轄今縣境北部。

隋初屬彭城郡;後改屬下邳郡。

唐初屬谷陽縣,隸徐州。顯慶元年(656年),夏丘更為虹,廢谷陽入蘄縣,靈璧縣分屬虹、蘄兩縣。元和四年(809年),虹縣部分屬宿州,隸河南道。

五代十國,靈璧縣分屬宿州、泗州之地。

宋元祐元年(1086年)析虹縣的零璧鎮置零璧縣,屬宿州,隸淮南東路;建炎後沒於金。

元初復立靈璧縣,屬宿州,隸河南歸德府。至元四年(1267年)改屬泗州;至元十七年(1280年)復屬宿州。

明初屬宿州,洪武四年(1371年),宿州改屬臨濠府。六年屬中立府。七年屬中書省鳳陽府。後屬鳳陽府,直隸南京。

清初沿明制。順治二年(1645年)改屬江南省鳳陽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屬安徽省,先後屬鳳陽府、鳳潁六泗道管轄。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4月廢府州設縣,靈璧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置道,屬淮泗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又直屬安徽省。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安徽省設10個行政區,靈璧縣屬第六行政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為9個行政督察區。靈璧縣屬第六督察區。抗日戰爭期間,先後裁併改設8個專署,靈璧縣隸屬第六專署。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安徽省設9個行政區,靈璧縣屬第四行政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6年)11月25日,靈璧解放,屬江淮邊區行政公署第三行署。1949年4月21日,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屬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縣專區。

1952年4月12日,屬安徽省宿縣專區。1956年1月12日,屬安徽省蚌埠專區。

1961年4月13日,撤銷蚌埠專區,重新設立宿縣專區、滁縣專區,靈璧縣屬宿縣專區。1964年,國務院決定由宿縣、靈璧縣、懷遠縣、五河縣銜接處各一部,析置固鎮縣,屬宿縣專區。

1971年3月29日,宿縣專區改名為宿縣地區。1979年2月27日,宿縣地區改名為宿縣地區行政公署。

1998年,宿縣地區更名為宿州市,靈璧縣屬宿州市管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