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研究發現:當孩子一個遊戲也都不玩時,其實更可怕!

北大教授研究發現:當孩子一個遊戲也都不玩時,其實更可怕!

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乖孩子”聽話,懂事,能幹,又愛讀書。如果孩子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反而會被人說成是“沒志氣”一名北大教授鄭也夫的發言,顛覆了父母對孩子的認知。

北大教授研究發現:當孩子一個遊戲也都不玩時,其實更可怕!

圖片為:北大教授鄭也夫

第一;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不尊重孩子生長規律的教育,其實早就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番成就。所以早早的就讓孩子上幼兒園。

北大教授研究發現:當孩子一個遊戲也都不玩時,其實更可怕!

但是父母們卻不知道,某些國家不允許幼兒園教孩子識字、算數。為什麼不允許呢?是因為孩子的心智在這個年齡還沒有發育起來,不能給孩子增加負擔,而是要讓孩子玩耍、讓孩子自立。

在不該學習的年齡認字、算數,說得好聽叫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最後的結果,也許會輸在起跑線上。


北大教授研究發現:當孩子一個遊戲也都不玩時,其實更可怕!

第二;及格

現在的父母和老師已經忘記了“及格”的原初意義。其實及格是一個大的達標,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及格。我們走到了這樣一個誤區,把“及格”汙名化了。

父母為什麼要讓上幼兒園的孩子,學習小學的所有的拼音呢?孩子以後上了小學,這些知識慢慢就會學到。學習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在一年級就把一年級該學的學會就好,及格就好。

北大教授研究發現:當孩子一個遊戲也都不玩時,其實更可怕!

過多的讓孩子學,只會給孩子增加負擔。往往剛學的還沒鞏固,父母就要求孩子在學新的,這樣反倒會適得其反

北大教授研究發現:當孩子一個遊戲也都不玩時,其實更可怕!

第三;貪玩

貪玩的孩子才是一個正常的孩子,證明孩子對新事物有熱情,對未知的領域有好奇心。如果一個孩子對於任何一個遊戲都沒有太大的興趣,老師讓幹什麼就幹什麼,一點不貪玩兒,對其他事情沒有格外的興趣,其實這才是一個麻煩。

孩子未來的發展,是需要對未知領域有著足夠的好奇心。

“我”小時候是一個極端貪玩兒的人,雖然那時候空間比現在要大很多很多,但是我還是覺得很受壓抑,我覺得日後有出息的人其實小時候都是比較貪玩兒的。貪玩兒是對某種東西熱忱高漲,這是一件好事,如果都循規蹈矩那就完了。

北大教授研究發現:當孩子一個遊戲也都不玩時,其實更可怕!


瞭解情緒、表達情緒、解決情緒才是培養高情商的基礎,不過,6歲之前的孩子是聽不進去道理的,年紀輕輕的他們獲取知識的捷徑就是故事!

北大教授研究發現:當孩子一個遊戲也都不玩時,其實更可怕!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所以

李玟謹教授給大家推薦以下的書籍,一共10冊裡包含了如何合理科學的去教育孩子。

100個老師,也比不上一個合格的父親或母親。3~6歲是孩子性格特點形成的關鍵時期,請家長抓好這個時機,為孩子鋪好未來的路。

北大教授研究發現:當孩子一個遊戲也都不玩時,其實更可怕!

可能作為新手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不妨換一個角度,李玫瑾教授給出方法是:可以試試用繪本做引導,往往會達到省時省力的效果。

繪本帶給孩子強烈的代入感,早早的讓孩子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這樣孩子會潛移默化的提升自己,哪怕是犯錯了,也願意去聽家長的“說教”。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北大教授研究發現:當孩子一個遊戲也都不玩時,其實更可怕!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北大教授研究發現:當孩子一個遊戲也都不玩時,其實更可怕!

人生就好像是一次旅程,成為一家人是緣分。雖然我們在不同的生命起點登上“列車”,因著永遠無法解除的血緣關係,而坐在一起,兒女會長大,父母會衰老,做為父母,應盡我們所能,給予孩子一個好的起點和平臺,讓孩子能夠到那更廣闊的天空去有所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