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人口為什麼總是大起大落?

中國歷史上人口為什麼總是大起大落?

中國歷史上的頻繁動盪導致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情況,那就是人口數量的大起大落。

中國歷史上,和平時期的人口密度一直是比較大的。因為中國中原王朝均建立在穩定的農耕生活方式之上,加之祖先崇拜和多子多福觀念,中國歷史上人口密度大部分時間是高於西歐的。

然而中國史書上記載的人口數字又經常減少,而且是非常劇烈地減少。如果只讀“二十四史”,讀那些人口數字的變化,你肯定會被嚇得睡不著覺。

《漢書》說,“漢極盛矣,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有整有零,非常精確。也就是說,漢代的人口高峰是近6000萬人。

然而到了三國時期,人口變成了多少呢?唐代杜佑寫《通典》的時候,綜合《三國志》裴松之的註釋,以及晉代《帝王世紀》的數字,也得出一個非常精確的人口數字:“七百六十七萬二千八百八十一。”只有人口極盛時的1/8。從字面上來理解,7/8的人口消失了。

隋朝的人口高峰,正史記載是4600多萬,經過威武雄壯的“隋唐演義”,正史記載,唐代建立時人口有1000萬左右,只剩下隋代的1/5。

到了開元盛世,唐代人口達到最高峰,正史數字是4844萬,然而安史之亂一來,人口又劇減70%,降為1692萬。

可見,人口動不動就被消滅百分之七八十,甚至接近90%。這實在太嚇人 了。

當然,我們要看到,正史記載的數字,往往是官方掌握的戶籍資料反映出的數字,並不完全準確。第一,這些數字大部分體現的是中原漢族地區的人口變化,而忽略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情況。第二,動亂時期,很多流亡人口往往沒有體現在官方戶籍之中。

所以近年以來,學術界對正史數字進行了很多修正,其中公認學術水平很高的是葛劍雄先生主編的六卷本《中國人口史》。這部人口史的統計分析全面而深入。比如講到三國時期人口,葛劍雄先生論證說,這一階段的戶口漏計和隱匿相當普遍:世家豪族蔭附了很多戶口,同時屯田生產者不列入郡縣編戶,再加上沒有統計的少數民族人口,東漢三國間的人口谷底應該是2300萬左右,而不是767萬。

不過,即使按修正後的人口數字,其變化幅度仍然是很驚人的。東漢從人口高峰6000萬,降到2300萬,也已經減少了60%。

我們不妨參照這部多卷本的《中國人口史》,梳理一下中國歷史上人口變化的脈絡。

中國歷史上人口為什麼總是大起大落?

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時候,中國人口接近4000萬,秦漢之際,降為1500萬 ~1800萬,損失率為一半多。

西漢末的公元2年,中國人口達到6000萬,成為人口史的高峰之一。然而王莽之亂和東漢初的戰爭讓人口又降到3000多萬。東漢後期(永壽三年,157年),再一次突破6000萬。三國時期,人口損失達到60%,至2300萬。

魏晉南北朝,人口多次出現起落,北方地區在十六國期間,人口最低點只有500多萬,只及原來的1/4,[1]損失了3/4。

隋大業五年(609年),人口恢復到6000萬。隋唐易代戰爭讓人口再次損失超過一半,唐初中國人口只有2500萬。

唐代在安史之亂前的755年,人口增長到8000萬左右,達到新高峰。安史之亂使全國的戶口數從891萬戶銳減到大曆中期(770年左右)的130萬戶。人口損失當然沒有這麼誇張,但是幅度也非常巨大。

南宋和金的經濟恢復使13世紀初全國人口(也就是宋、金、西夏、大理等)加到一起超過了1.4億,成為中國人口史上第三個高峰。但是宋元易代,使得北方人口損失高達80%,只有1000萬。[2]1290年,全國人口降為7500萬。[3]

明初人口不到6000萬,17世紀突破2億。明清易代損失40%,清初時為1.2億,康熙時恢復至2億,乾隆時3億,道光三十年(1850年)時創造了4.3億的新高峰,之後經歷了太平天國後又損失了1億。

讀了這些數字,你不難明白為什麼中國會有所謂“離亂人不如太平犬”的說法,明白戰亂給人們帶來的痛苦,以及中國人為什麼盼望和平統一。

確實,中國歷史上戰亂之中的悲慘場景,實在是太觸目驚心了。目睹三國動亂浩劫的仲長統說:“以及今日,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那些著名的大城市都成了空城沒人居住,走上100裡地不見人煙的情況,在各地非常普遍。袁譚為青州刺史時,“邑有萬戶者,著籍不盈數百”,很多縣人口只剩原來的百分之幾。曹丕稱帝時,“人眾之損,萬有一存”,一萬個人只活下來一個。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但曹操的名句“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卻並非誇張,而是寫實。

中國歷史上人口為什麼總是大起大落?

影視劇中的曹操

在中國歷史上,最慘的一個省是四川省。南宋時期,四川經濟非常繁榮,戶數為259萬戶。宋元之際的戰爭中,“蜀人受禍慘甚,死傷殆盡,千百不存一二”,元朝建立後的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四川戶數不過9萬餘戶。這還不是最慘的,其後更有名的是明清易代時的“張獻忠屠蜀”。“張獻忠屠蜀”只是一個代表性的說法,事實上導致當時四川人口大量損失的,除了張獻忠的軍隊外,還有其他軍隊以及饑荒、瘟疫、虎災等多重因素。具體人口損失情況,《中國人口史》認為是從崇禎三年(1630年)的735萬,降到清初的50萬,也就是說,超過90%的人都死亡了。[4]當然,人口損失不可能是均勻的,所以部分地區的人已經基本死絕了。南明兵部尚書李乾德在答孫可望信中說,他所見的四川,已經不是人間景象,而似乎是在陰間:自從進入四川,只見遍地是荊棘塞道,萬里人煙斷絕。荒野之中,只有野獸成群,不見人類蹤跡。偶爾見到一兩個倖存下來的人類,又都是五官殘缺,割耳截鼻,缺手斷腳之人,看上去像妖魔鬼怪,讓人感覺不是行走在人間。康熙六年(1667年),朝廷委派的四川巡撫張德地抵達四川之後向皇帝彙報說,對四川很多地區來說,他只是個空頭巡撫,因為事實上已經沒人需要他來管理:“四川有土無民。”

中國歷史上人口為什麼總是大起大落?

張宏傑《簡讀中國史》書封

1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第一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第473頁。

2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認為金亡時人口下降了87%,見第三卷,第383頁。

3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第三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第621頁。

4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第四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第446頁。

本文摘自張宏傑《簡讀中國史:世界史座標下的中國》,嶽麓書社,2019年8月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