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文的假如,全是假如,历史本就是假如


假如一切能重来,假如一切事情在前面可以加上一个假如,那么在明朝这么多年的统治过程中,假如只在一些小小的决定前面加上一个假如,那么整个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实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一下,如果真的会这样,那么整个历史的大方向会有所改变吗?不会,一定不会。是的,整个历史轨迹都是被设计好的,什么时间段该发生什么都是历史直接安排好的,即无论哪个假设都无权对这个已经既定好的历史上纲上线,这就是规矩,这就是规则。

满文的假如,全是假如,历史本就是假如

就比如,那朱元璋举例,他如果没有在当时叛军首领的鼓舞下去参加了起义军,那会不会还会有后来的明朝?有,一定会有。可能会有王元璋,会有李元璋,会有张元璋等等等等,抑或是,在错过这个某支队伍的朱元璋毅然决然的参加了另一只打着民主旗号的起义军,最后或许经历相似,或许经历不同,最后当上了一国之君,抑或是辅佐一个比朱元璋更像朱元璋的人当上了明朝的皇帝。但这些=显然不是我想介绍的重点,无论是在明朝的任何时期,我最想说的还是那个激动人心的靖难之役。

满文的假如,全是假如,历史本就是假如

那是一场两个强者的博弈,也是一场没有对错的战争,更是一场没有输赢的战争,假如给这场战争加上假设,就太有意思了。假设在朱元璋时期就决定来一场彻彻底底的削藩,将所有不利于建文帝的势力全部扫除干净,将朱棣的所有可能造反的可能性全部浇灭,那么可能在短时间内没有朱棣的靖难之役,但是你能保证朱棣的子孙,朱棣的后代不留存祖先的荣耀血脉吗?抑或是,就算朱元璋彻彻底底的把朱棣打到谷底,把他的所有手下,所有权力都剥夺,能保证朱棣不再造反吗?不可能!

满文的假如,全是假如,历史本就是假如

于朱棣而言,造反是自己的人生目标,是那种值得自己疯狂一辈子去疯狂追逐的那个目标,是说轻易放弃就放弃的?假如朱元璋的削藩力度太大,那么极有可能在朱元璋还没有驾崩的时候朱棣就揭竿而起,直接打个朱元璋措手不及,越是不让他得到的东西,他越是要拿到,这是朱棣的准测,是一条充满野心的座右铭,也是他这一辈子干任何事情的动力,假如真的有人想让朱棣干一件事情,借刀杀人不算,那么就要巧妙对朱棣用激将法,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满文的假如,全是假如,历史本就是假如

而对于建文帝这个历史上最委屈的皇帝来说,他的一生也有大多的假如,第一个要着重强调的就是假如他的好爷爷没有把皇位传给他,那么他应该可以安安心心当一个藩王,认认真真学好老师教的知识,然后做一个知书达理人人夸奖的好藩王,可是历史偏偏对建文帝如此绝情,让他获得皇帝这个至高无上的荣耀的同时,也有着最匪夷所思的结局。失踪?这是一个皇帝该给自己人生写的最后一个落笔吗?

满文的假如,全是假如,历史本就是假如

第二个着重要强调的是假如建文帝对朱棣没有任何忍让,直接面向整个大明的子民打出反贼燕王的称号,那么朱棣还有没有赢的可能?朱棣一定没有赢的可能,因为有句老话叫邪不胜正,可能有很多人会反驳说这是因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这个道理根本不可信,可我想说的是,这个定理必然有他成立的道理,如果建文帝毫无让手,直接强硬抵抗,则仅凭一个藩王的势力怎么可能吞并一个王朝,一个帝国的精英团体?事实也证明,在战争的一开始,朱棣就一直在抓建文帝软肋,因为一个侄子如果对叔叔宣战,就是大不敬,当然也有的战将例外,比如铁凝,他坚决抵抗了朱棣的疯狂攻击,并赢得了一定的胜利。

满文的假如,全是假如,历史本就是假如

历史没有这么多假如,其实也可以这样认为,历史本来就是从一个更坏的结果假如过来的,这样我们还可以为自己的存在感到一定的情形,为自己的自身在当今历史轴线上闪着一点光芒而感到沾沾自喜,我们本都是历史之皇的臣服之人,那些妄图改变历史之人,就是历史皇宫铁笼内关押的最无趣的那个跳梁小丑,我们尊重历史,历史也便从了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