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舔伤口导致9岁男童狂犬病发死亡?当事医生:病因存疑

近日,河南省一9岁男童

因狂犬病发病身亡的新闻

引起了广泛传播和争议

狗舔伤口导致9岁男童狂犬病发死亡?当事医生:病因存疑


其中男童感染狂犬病毒的原因是引起争议的重点。根据卫辉疾控微健康的通报,该男童一共有两次暴露,一次是2018年5~6月份曾被小狗抓伤,另一次是2018年12月30日被狗舔过伤口。

但2月23日,有人就该消息的真实性提出质疑。称,就公开报道的消息来看,与小楠第二次可疑暴露相关的小狗,在“肇事”一个多月后仍然存活,而按国际相关学术界公认的狂犬病“十日观察法”原理,凡有传染性的狗自己也活不过10天。“这第二只狗一直存活,就可证明它一个多月前舔舐小楠时绝不可能携带狂犬病毒,不可能传播狂犬病,即它‘肇事’的嫌疑可以完全排除。”同时也表示表示,“被狗舔伤口”引发狂犬病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真正的疯狗不大可能温柔地舔伤口,而多半会直接咬或抓。

目前关于该男童发病的原因是否是因为被狗舔舐了旧伤口仍未有明确的结论,但由于有不少媒体以类似《9岁孩子被狗舔伤口40天后突发狂犬病不幸死亡》的标题传播,又引发了许多人对于狂犬病的担忧。

狂犬病,你不得不了解

狂犬病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一旦发病,死亡率为100%。许多人“闻犬色变”,但只要了解清楚并做好预防,狂犬病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

狗舔伤口导致9岁男童狂犬病发死亡?当事医生:病因存疑

主要感染途径

人感染狂犬病毒的主要途径有以下3种:

1、被患狂犬病的动物抓伤或者咬伤;

2、粘膜、破损的皮肤或开放性伤口被患狂犬病的动物舔舐或被狂犬病病毒污染(狂犬病病毒无法侵入完整的皮肤);

3、移植了狂犬病病人的器官或组织。

潜伏期时长不定

狂犬病毒潜伏期通常为1~3个月,也有小于一周或多于一年的情况。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病毒数量越多、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丰富、越靠近头部,潜伏期就越短。

狗舔伤口导致9岁男童狂犬病发死亡?当事医生:病因存疑


被咬伤后如何处理

现在饲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同样的,不负责任的人也不少。饲养后又弃养导致动物流浪,因此常有被流浪狗猫咬伤的情况发生。但无论是家养的宠物还是流浪的动物,都有携带狂犬病毒的风险。万一被抓伤咬伤,应该如何处理?

01挤

如果被抓伤或咬伤后出血,则先将伤口的血挤出来,如果伤口没有出血的情况就不必做这一步。

02洗

挤出污血后,立即用肥皂水(或者其他弱碱性清洁剂)、清水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搓洗所有咬伤和抓伤处至少15分钟(较深伤口冲洗时,要加大水压),然后用生理盐水(也可用纯净水代替)将伤口洗净。

(注意:伤后立即冲洗伤口比没有冲洗的感染几率要小很多。)

03消毒

处理干净伤口后,再用碘酒(碘伏)或者75%的酒精消毒伤口。

自行完成以上三步之后,再到医院进行疫苗接种即可。当然如果有条件即刻赶往医院,也可以到医院处理~

关于狂犬疫苗

接种狂犬疫苗的越早越好,并不是说要在被咬的24小时内注射才有效。只要还没发病,疫苗就有作用。目前多数医院/防疫站都是采用2-1-1的接种过程,即在咬伤当天接种两针疫苗(第一次),7天后再次接种一针疫苗(第二次),14天后完成最后一针疫苗的接种。

另外,根据不同级别的暴露,需要注射的疫苗也不一样。

一级暴露

正常接触,无需处理


狗舔伤口导致9岁男童狂犬病发死亡?当事医生:病因存疑


二级暴露

处理伤口,接种狂犬疫苗


狗舔伤口导致9岁男童狂犬病发死亡?当事医生:病因存疑


三级暴露

处理伤口,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接种狂犬疫苗


狗舔伤口导致9岁男童狂犬病发死亡?当事医生:病因存疑


如果到了三级暴露的级别,按照正规的处理流程,在接种狂犬疫苗之前还要先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


狗舔伤口导致9岁男童狂犬病发死亡?当事医生:病因存疑


据医生介绍,由于疫苗在接种后还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在体内产生抗体(通常为两周),而狂犬免疫球蛋白在注射后可立刻与狂犬病毒结合,预防狂犬病。

狂犬疫苗起效时间长,但有效周期也长;而狂犬免疫蛋白起效周期短,有效周期也短,两者一起注射,预防效果更佳。

不过由于狂犬免疫球蛋白价格较高,一般情况下并不强制要求注射,患者可以自主选择是否注射。

狗舔伤口导致9岁男童狂犬病发死亡?当事医生:病因存疑

“十日观察法”

关于被咬伤后的处理方法,我们前面也提到了“十日观察法”,但对于“十日观察法”,你真的了解吗?

狗舔伤口导致9岁男童狂犬病发死亡?当事医生:病因存疑

在开头提到的对于男孩因为伤口被小狗舔舐而感染病毒的质疑也是基于“十日观察法”的相关理论,因此不能简单粗暴地就判断该男童发病的原因。

在被动物抓伤或咬伤之后

千万不要心存侥幸

狗舔伤口导致9岁男童狂犬病发死亡?当事医生:病因存疑

关注卓健小微,获取更多育儿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