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鼻祖: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的富商

在孔門七十二賢之中有這樣一個人,他曾經被孔子讚譽為"瑚璉之器",瑚璉在當時都是宗廟盛放黍稷的禮器,是和鼎一起搭配起來使用的。這個孔子眼中的"瑚璉之器"就是孔門十哲之中以"言語"而聞名的富商子貢。

孔子去世之後,別人守墓三年,他卻堅持了六年之久,在他一生的經商曆程之中,他都恪守老師的教誨,成為儒學思想和經商之道完美融合的第一人。

儒商鼻祖:孔門十哲中以

子貢

子貢,本名端木賜,公元前520年生於衛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中最富有的,名列孔門十哲言語科。

子貢學識淵博、能言善辯,曾經在衛、魯、齊等國擔任過官職,是當時非常傑出的社會活動家、外交家和商人,在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響。當然最富盛名的就是他第一個以文人的身份經商。

"子貢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從這句歷史對於子貢的評價之中我們就能夠知道,子貢經商富有到能夠和許多諸侯國的國王平起平坐,而孔子得以名揚天下,他發揮了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在孔子的眼中,他是"瑚璉之器",是能夠治理國家的重臣,而身為孔門十哲之一,他對於孔子的儒家思想理解得自然非常深刻,這也是他能將儒家思想靈活運用到經商活動之中的重要原因。

儒商鼻祖:孔門十哲中以

子貢龐大財力

子貢在儒家之中佔據的地位遠非一般人可以比擬,最大的證明就是子貢的名字在《論語》之中先後出現了三十七次,遠超其他同門,如果沒有子貢龐大財力的支持,年老體衰的孔子周遊列國的路途恐怕會無比地艱難甚至是根本就不可能完成。

在孔子周遊傳播自己的學說期間,他曾經多次受困,基本上都是靠著子貢的能言善辯才使得孔子得以從危機之中解脫,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孔子被困於陳、蔡兩國的時候,他曾經受命到楚國求救,進而使得孔子脫困。

子貢曾經在魯衛兩國擔任要職,加上他龐大的財力,所以當時的國君對於他都是非常的尊重,這也使得他有機會向各國君主宣講傳播孔子的儒家理論,這也幾乎是他每遇到一個國君都會做的一件事情。

雖然有些君主認為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根本就是脫離實際的誇誇其談,是根本就沒有任何實際作用的,可是他們卻不得不買子貢的面子,聽得次數多了,自然就會記住一些,孔子的儒家思想和主張也因此得以宣揚。

這也是為什麼司馬遷會在《史記》之中做出"夫使孔子名布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的記載。

儒商鼻祖:孔門十哲中以

儒商鼻祖

作為儒商鼻祖的子貢究竟是如何將儒家思想運用到經商活動之中的呢?他首先選擇的是"信",而信在孔子的眼中是治理國家最為重要的一點。

在《論語·顏淵》之中,曾經有一段關於子貢向孔子詢問治理國家方法的對話,孔子認為充足的糧食、足夠的軍備和百姓的信任是治理好國家的必備條件。如果一定要去掉一項,那麼孔子認為最先被去掉的應該是軍備,如果在糧食和信任之中選擇一個,孔子認為信任是最重要的,而沒有糧食頂多會導致人餓死,而人人都難逃一死,可是如果沒有了信任,那麼是什麼都做不成的。

孔子的回答讓子貢明白了"信"的重要性,所以他在經商活動之中一直堅持誠信為本的原則。

尚和是子貢將儒家思想運用於經商的另一個重要原則,這一點從他仁愛經商思想就可以看出來,他堅持以和為貴,並且曾經表示"我不願被別人施加於身上的,我也不施加於別人身上"。

子貢只是儒商的鼻祖,而在他之前,商人就活躍了很長時間,確切地說是從人類有了剩餘貨物之後就出現了商人,但是卻從來都沒有人總結過經商之道。

孔子主張先做人後賺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義以求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等話語都表明了他的這種思想。

儒商鼻祖:孔門十哲中以

總結

子貢身為孔門優秀子弟,將儒家的仁義思想運用於經商之道之中,成功地在"義"與"利"之間找到了平衡點,不僅讓自己取得非凡的成就,也為後人指明瞭平衡"義"與"利"的途徑,這也是他被尊為儒商鼻祖的重要原因。

子貢的名聲在他去世之後不減反增,唐玄宗李隆基冊封他為黎侯,北宋真宗又加封他為黎陽公,後來又改為黎公,明朝嘉靖年間,他又被封為先賢端木子。

子貢不僅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懷,也有文人的勤勉精神,更有儒門賢士的仁義,而正是這些思想和精神造就了他這名中華儒商鼻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