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頭條」宋偉光專欄|逝去的輝煌

原創 2018-04-21 雕塑頭條

關注有你的雕塑頭條

初入雅典,只感到馬路窄窄的,路兩旁的建築幾乎是統一模式的方塊型,長長的通間,陽臺外露。它們織密一起,有的還顯得髒兮兮的,毫無異國風情,倒有幾分像是中國南方的一些小城市。隨著漸行漸深,可見一些古老的建築和教堂夾雜其間。這裡的教堂是圓形穹頂,外牆的細部多有鑲嵌,呈現出東正教教堂的特徵,也顯示出受中亞土耳其清真寺建築風格的影響,這種裝飾性風格遍及地中海地區,所以,形成了地中海式的鑲嵌藝術。

「雕塑頭條」宋偉光專欄|逝去的輝煌

多立克式柱

幾經彎轉回折,見一些殘敗的科林特式的希臘柱子,凸現於樹叢或路旁,隨著視線的調轉,驀然間,發現雅典衛城遙遙在望,方知,此地正處於衛城的懷抱之中。

多立克式柱

衛城坐落於古城的中心,是建立在石灰岩上的一座長方形大殿,是為希臘戰勝波斯而建造的。登上已被歲月打磨得很是光滑的大理石階梯,多立克式立柱列陣而至。多立克式柱也稱多利亞式,這種柱式是歐洲古典建築的三種柱式中最早出現的一種,這種柱式一般建立在階座之上,特點是柱頭呈倒圓錐臺,無柱礎,柱身約有20條凹槽,由下自上逐漸收縮,而中間略為鼓凸,顯示出一股承受重壓卻挺拔堅韌的力量感。這種柱子是男性剛毅性格的象徵,它同奧歐尼克式柱的精巧、柔美以喻女性,均是古希臘人神合一思想的體現,這也是為什麼古希臘的建築多以人體為立柱的原因。

「雕塑頭條」宋偉光專欄|逝去的輝煌

柱頭殘遺

穿過一條長廊,眼前頓時開闊了起來,只見帕蒂農神殿歷史性地佇立在那裡。神殿的左邊是伊克特瑞翁神廟,殘敗的只剩下圍牆和立柱了,所幸的是在它的西南角尚存6尊幾乎完整的女神雕像,這6尊雕像是以建築立柱的功能存在的,其風格似乎當出自古希臘著名雕塑家菲迪亞斯之手。眼前的景象使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記得小時候看到上世紀50年代初的一本歷史教科書,書中有有一幅整版的帕蒂農神殿復原圖,只見大殿內廊柱林立之間站立著希臘諸神,中央供奉著菲迪亞斯親手製作的黃金象牙鑲嵌的,全希臘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諸神層層列序,殿宇莊嚴,輝煌無比。而今天它的輝煌早已消亡,所存的殘敗景象並非因歲月的久遠,而是毀於戰爭。自15世紀起,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便統治希臘,直到19世紀初希臘獨立戰爭才告結束。在400餘年的統治中,帕蒂農神殿變成了伊斯蘭的寺院,公元1687年威尼斯軍隊炮擊城堡,引爆了土耳其人存放在神殿內的炸藥,殿宇之頂和牆壁全部炸燬。19世紀初,英國駐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埃爾金,又把雅典娜像劫走,劫難後的殘存文物,只能在如今的博物館中尋得。在衛城腳下,有一所衛城博物館,裡面珍藏著許多神殿的建築構件和雕像,這些雕像充滿一種神明的靜穆。在博物館的中廳,展陳的是介於古風時期和古典時期的雕像,人物垂直而立,面無表情,結構單純,從其造型可以看出,有著明顯的古埃及造型模式,顯然受到了古埃及雕塑藝術的影響。在古希臘早期,藝術是反對技巧進步的,因為只要藝術與宗教產生聯繫,技巧的進步便被視為有汙神性純潔的行為。柏拉圖在《法律篇》裡認為埃及雕塑將宗教儀式以固定的形式保存了下來,他視埃及藝術為典範,是第一個反對古希臘時期進步說的哲學家。我在一尊女神雕像前觀摩良久,愈發地感到了它的埃及之風,幾次欲拍下來,但都被館員制止,只得將這尊具有斷代意義的雕像存入我的腦海之中。

「雕塑頭條」宋偉光專欄|逝去的輝煌

波利克萊託斯《荷矛者》

但對於希臘廟宇中那些古板的偶像,古羅馬偉大的雄辯家西塞羅則認為:“它們過於死板,不足以傳真”他讚賞自然主義所帶來的藝術進步,因為這個進步使藝術掙脫了宗教儀式的束縛。西塞羅在闡述藝術進步的思想時說:“批評家中凡是注意過藝術初級階段的,都能看出卡那庫斯(Canachus)的雕塑太死板,不足以傳真。卡拉米斯(Calamis)的雕塑仍然過於僵硬,儘管他比卡那庫斯略勝一籌。甚至連米龍(Myion)都未能創造出完全真實自然的作品,雖然誰都毫不猶豫地讚美他。波利克萊託斯(Polyclitus)的雕塑更趨完美。實際上,我認為他的作品已精妙絕倫……。”顯然西塞羅找到了古希臘雕塑藝術進步的例子,據我判斷西塞羅所指的古希臘廟宇中的古板雕塑,應當是美術史中所劃分的 “古風時期”早期。在中期(公元前580-公元前535)開始追求用自然真實的手法來表現人的形象。但是西塞羅認為連米龍都未能創造出完全真實自然的作品,直到波利克萊託斯的雕塑才趨向完美,米隆和波利克萊託斯都是美術史上劃定的“古典時期”(約公元前480-公元前450)的雕塑家,所以,我推斷西塞羅所指的藝術的自然主義時期應在古典主義後期。

「雕塑頭條」宋偉光專欄|逝去的輝煌

菲迪亞斯的雕塑

「雕塑頭條」宋偉光專欄|逝去的輝煌

宋偉光

中國文化產業促進會文化遺產委員會會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雕塑》雜誌執行主編,《潮起東方》副總編,北京市城市規劃委員會諮詢專家,央視《奮鬥》欄目觀察員,《中國雕塑論壇》策劃組織者之一。美術史論家、策展人、研究員。曾擔任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雕塑類評委。擔任由文化部主辦的中國公共藝術文獻研究展策展專家。擔任建設部中國建築文化中心課題《國內城市公共藝術項目案例調查及規劃建設路徑初探》顧問專家.《地鐵公共藝術材料與工藝應用導則》課題專家顧問等。

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事文物圖像復原工作,得到沈從文先生的教導。曾獲得“中國雕塑史論獎”,著作有《遲讀蔭翳》《宋詞無名氏作品研究》美術史論《追問》等。在學術期刊、畫冊、報紙上發表藝術理論與評論文章近百萬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