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在山而木潤,玉韞石而山輝——細說國人與玉的不解之緣

引言

玉,石之美者。從廣義上來說,只要是美麗而稀有的石頭都可以被稱之為玉。但從物質科學的角度來看,玉是岩石在經過劇烈的地質活動之後,在特殊的高溫和強壓條件下,偶然產生的稀有礦物集合。正是因為稀有,才會顯得彌足珍貴,引人駐足。

玉在山而木潤,玉韞石而山輝——細說國人與玉的不解之緣

▲玉器

玉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誠然,玉並不是只有中國有,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翡翠,印度、巴西的瑪瑙從種類和品質上來看,並不比中國傳統的暖玉遜色。並且這些國家也有屬於自己的玉文化。但我堅信,中國人是最懂玉的,是最能欣賞玉的美的。因為在別人看來,玉或許只是因為稀有和光澤而顯得特殊的石頭,但在國人的文化基因裡,玉就是美,美也是玉。筆者願以此文,展現那一塊只屬於中國的玉,品賞她獨特的美。

玉在山而木潤,玉韞石而山輝——細說國人與玉的不解之緣

▲玉之文化

一、有形之美玉——畫圖歲久或湮滅,重器千秋難敗毀

常聽人說,人首先要有外在的美,這樣,別人才會有興趣和耐心去發現你的內在美。物也一樣,令國人痴迷了數千年的玉,首先吸引人們的,必然是玉的外在美。

(1)玉之美色——玉聲貴清越,玉色愛純粹

最初,玉的美當然源自玉本身的感官美。中國的玉,以新疆和田玉、河南獨山玉、遼寧的岫巖玉和湖北的綠松石為代表。這幾種玉,都是典型的“暖玉”。以其中最著名的和田玉為例。和田玉玉質溫潤,蘊含光澤,玉上通常還會有不同的礦物元素形成的彩色斑紋,因為自然而非刻意,更讓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如果有能工巧匠在天然的基礎上加以巧妙的雕琢,則更會製造出如翡翠白菜那樣讓人驚豔的藝術精品。

玉在山而木潤,玉韞石而山輝——細說國人與玉的不解之緣

▲翡翠白菜

由玉本身的美引申出來的,古人有常用玉中,也經常以玉來比喻女子姣好的容顏,或者是女子本身。比如形容女子“如花似玉”,“亭亭玉立”,“冰肌玉骨”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又比如“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冰晶玉肌飄清韻,暴雨洗禮駐彩虹。”精簡而注重意境的古詩詞中,詩人往往不會費多少筆墨去細化一個人的美,一個“玉”字,足矣。

(2)玉之佳音——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得到士大夫階層賞識的,不僅僅是“看得到”的美,還有“聽得見”的美。《琵琶行》中有“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句,用珠玉相碰發出的聲音,來比喻琵琶女彈奏出的,忽輕忽重的清脆之音。

玉在山而木潤,玉韞石而山輝——細說國人與玉的不解之緣

▲琵琶女

乾隆朝還特製了“金鐘玉磬”,其中“玉磬”又名“清翠太平有象磬”,是重大宮廷典禮中最主要的樂器之一,也可以稱為“禮器”。《急就篇》說:“鍾則以金,磬則以玉,鍾以發音,磬以收韻,總眾音以成也。”在道教文化中,以玉磬伴奏的樂曲為“仙樂”。齊梁高道陶弘景的《真誥》有“忽聞天上有金石鐘鼓之音”、“鈞籟昆庭響,玉笙唱神鍾”等句。可見玉在中國古典音樂中的地位。

玉在山而木潤,玉韞石而山輝——細說國人與玉的不解之緣

▲宮廷典禮

(3)玉之妙用——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玉作為配飾是很常見的。曹植的《洛神賦》中有:“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可見隨身佩戴的玉佩,早在秦漢時期就被作為是男女之間示愛、定情之物。

相傳西施因足音重,於是在身上繫上玉佩,行動之間環佩叮噹,既彌補了足音的缺點,又更增添了少女的撫媚動人。也使得這種裝扮,在上層女子中流行開來。

玉在山而木潤,玉韞石而山輝——細說國人與玉的不解之緣

▲西施(右二)

除了作為玉佩裝飾的玉,其他的玉質器皿在貴族階層也是很常見的。在錢塘江之畔,有一個距今5300到4500年的文化遺址——良渚文明。該文明最明顯的標誌可是在墓葬中出土了大批製作精良的玉器。

良渚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相當精美。既體現了當時最高的工藝水平,也反映了玉用途的廣泛化。

玉在山而木潤,玉韞石而山輝——細說國人與玉的不解之緣

▲良渚文明玉器

而後世,玉則更多地運用於生活之中,玉器的買賣也更加頻繁,形成了相關的產業鏈。清進士寸開泰撰寫的《騰越鄉土志》記載:

“騰為萃數,玉工滿千,製為器皿,發售滇垣各行省。上品良玉,多發往粵東、上海、閩、浙、京都。

二、無形之美玉——臨江之畔,璞石無光,千年磨礪,溫潤有方

“玉”和“金”是常常搭配出現的,如“金童玉女”“金科玉律”“金風玉露”“金玉之質”“金玉良言”。一是因為人們認為兩者有對等的貴重,二是由於在陰陽五行學說中,玉屬陰,金屬陽,金玉相配可以平衡陰陽。但比起金,國人顯然更偏愛於玉。因為金的貴重只在於價值,而玉的貴重則更偏向內涵。

(1)玉之美意——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言及此,或許你會覺得,玉這種貴重的東西,只是屬於帝王將相的用物,或者是朱門大戶的珍玩。是不接地氣的,平常百姓高攀不起的。的確如此,玉是貴重的,平民百姓不可能輕易的擁有玉,就連《紅樓夢》中,出身仕宦人家的林黛玉也說過這玉是件“豈能人人都有”的“罕物兒”。但是在民間,人們對玉的推崇卻絲毫不遜色於上層社會。

玉在山而木潤,玉韞石而山輝——細說國人與玉的不解之緣

▲紅樓夢

《詩經》中有一句話:“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句話的本意是指君子要把玉戴在身邊,時時刻刻警示自己培養像玉一樣的品格和氣質。但這句話在民間還有另外一種理解:人們相信玉是有靈性的,玉能消災降福,還能保養身體,改善心性,保佑玉的主人平安、長壽。人養玉,玉養人,所以沒有特殊的原因,不能讓玉離開人。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老人都會有一件終身佩戴的玉飾品。

玉在山而木潤,玉韞石而山輝——細說國人與玉的不解之緣

▲君子飾玉

說是誇張也好,迷信也罷,這些看似言過其實的“玉崇拜”,也是玉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中國人就是格外喜歡帶著祝福的寓意吉祥的東西。

(2)玉之美德——脫胎玉質獨一品,時遇諸君高潔緣

玉屬陰,所以很多人都以為,玉是比女人的,也往往只有女性會一直佩戴。但事實上,古時候喜歡隨身佩戴玉器、飾品的以男性居多。除了上文提到的“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謙謙君子,其溫如玉。”之外,往遠了說有白居易的“潤含玉德懷君子”往近了說有:“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以玉比君子的比喻也是屢見不鮮。但與以玉比女子的情況不同,以玉比男子往往重其德而輕其貌。

因為在國人看來,玉是有品格的。按照《說文解字》的說法,玉有“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 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潔之方也”。

這裡的“仁、義、智、勇、潔”和儒家對君子的要求:“仁、義、禮、智、信”恰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孔子才說:“君子如玉,抱真行篤。”而在記錄齊國名相管仲生平的《管子》中,還有“玉有九德”的說法。

溫潤以澤,仁也;鄰以理者,知也;堅而不蹙,義也;廉而不劌,行也;鮮而不垢,潔也;折而不撓,勇也;瑕適皆見,精也;茂華光澤並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聲清摶徹遠,純而不殺,辭也”。

仁、智、義、行、潔、勇、精、容、辭,這是管仲所言的可以從玉上看到的和君子貼近的九種品性。屈原也曾稱讚和田玉是:“脫胎玉質獨一品,時遇諸君高潔緣。”可見玉在古人心目中,不僅是貴重的,更是高尚的。

玉在山而木潤,玉韞石而山輝——細說國人與玉的不解之緣

▲屈原雕塑

(3)玉之美稱——乾坤有精物,至寶無文章

除此以外,玉還有許多美麗的名字。佛教中稱玉為“大地舍利子”。周禮中以不同的玉象徵不同的身份等級。據《周禮》記載

“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穀圭,男執蒲璧。”

而文學典籍中,玉的稱法就更多了。比如“瓊”——《詩·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比如“琳”——《書·禹貢》:“厥貢惟球、琳、琅”;比如“球”——《書·顧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比如“瑜”——《左傳·宣公十五年》:“山藪藏疾,瑾瑜匿瑕。”

結語

“玉”在中國的古詩詞裡非常常見,什麼“玉壺冰瑩獸爐灰”“手卷真珠上玉鉤”隨口就來。給今人造成了一種“玉在古代特別平常”的錯覺。

其實很多時候,古詩詞中的“玉”並不是真正的玉,而往往是一種比喻義。即使於器皿而言,也往往是指精緻的白瓷或者其他精美的物品。

玉在山而木潤,玉韞石而山輝——細說國人與玉的不解之緣

▲白瓷藝術品

追求美,大概是人類的本能吧。就像西方國家喜歡珍珠和寶石一樣,中國人對玉的熱愛是固執的。固執到人們願意把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和它聯繫起來。《駱駝祥子》中有一句話,“在祥子眼裡,小福子是美的,美在骨頭裡。就算全身的皮肉都爛掉了,她也是美的。”

在國人眼裡,玉的美也是美在骨頭裡的,美在人們的心裡,這就是固執。

參考文獻

《說文解字》

《騰越鄉土志》

《易經》

《左傳》

《詩經》

《白氏長慶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