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舊話——遊閬中分巡川北兵備道署有感

前朝舊話——遊閬中分巡川北兵備道署有感

四川閬中,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據《路史》載:伏羲之母華胥孕羲於今閬中的南池(古稱彭池)而降於甘肅天水。禹分中國為九州,閬中屬梁州。商代屬巴方。周武王封姬族於巴子國,都城設江州(今重慶七星崗,尚有巴蔓子墓)。戰國時,楚屢侵巴,巴子國北移,周顯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遷國都於閬中。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派張儀和司馬錯入蜀順勢滅巴,建置巴郡和閬中縣。隋時因避皇帝父諱而改稱閬內縣,其後歷唐、宋、元、明、清朝,一直稱為閬中。其間2300多年的歷史,歲月蒼蒼,可謂悠久。

閬中地處嘉陵江中游,城四圍是山,江水繞城三面流過,自古是山川秀美、豐饒富庶之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靈則人傑輩出,文化底縕培植深厚。從漢以降至清,閬中俊彥外任為官和宦籍於閬中的賢官良將多達116人。民國至新中國建立時的革命志士仁人也有13人。唐時杜甫,於廣德初年,兩次遊覽閬中的山水和名勝古蹟,寫下了《閬山歌》《閬水歌》《滕王亭子》《玉臺觀》等名詩。北宋畫家、詩人文同,慕閬苑山水,常來此地旅遊,留下了《東園十詠》組詩存世,遊閬開元寺竹軒,畫有墨寶《墨竹圖》傳今。南宋詩人陸游,乾道八年途經閬中,遊歷這兒山水後,很是喜愛閬中,他在錦屏山上的杜少陵祠觀望閬中城,由衷讚美地吟唱:“城中飛閣連危亭,處處軒窗臨錦屏。涉江親到錦屏上,卻望城郭如丹青”的詩句。他對閬中倍感親切,甚至有“殘年作客遍天涯,下馬長亭便是家”,“鶯花舊識非生客,山水曾遊是故人”的興嘆。蘇東坡有言:吾鄉安處是故鄉。在中原遍地狼煙,南宋偏安一隅,蜀地閬中安定祥和的景象,真使陸游“直把它鄉當故鄉”了。寓居於閬中的文人才子如元稹、房琯、司馬光、蘇軾、楊慎等人,都為古城文化增光添彩。尤其是此地尹、楊兩家四狀元,既奪得蜀地狀元鄉第之冠,更讓閬中文化熠熠生輝。

閬中悠久的歷史文化,雖經歷朝歷代興亡更迭的影響,但植根於社會土壤、人民大眾中的文脈不會斷止。時至今日,古城內外仍保存有桓侯廟(張飛廟)、華光樓、文廟、貢院、分巡川北兵備道署、滕王閣、讀書岩石刻等文化遺存,令國人痴痴想往,引來遊人如潮,讓他們留連駐足。

我為川人,不遊閬中是畢生的遺憾。前年國慶期間,閬中古城中人山人海,摩肩接鍾,我只是走馬觀花般地跑了一下,未獲得古城歷史文化的一鱗半爪,便匆匆作別。今年十一月,我再度重遊閬中,用幾天時間,讓我慢慢地浸潤在它的文化氛圍裡。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當屬“分巡川北兵備道署”(人稱道臺衙門)中的對聯和詩文。

入得“狀元牌坊”後,順著石板路前行,到中天樓右轉,行不多遠,向右再拐,眼前豁然一平壩,壩側便是我要去的道臺衙門。

因不是節假日,遊人雖多但不擁擠。進入署衙之地,抬頭見那儀門的門柱上,一副對聯讓我浮想聯翩,思接古今。聯曰:與百姓有緣才來此地,期寸心無愧不鄙斯民。這封建衙門上的對聯,是每日都在提醒下轎入衙的官員,你來此地是與這兒的百姓有緣,既是有緣,就得好好珍惜這種緣分,不可在百姓中頤指氣使,作威作福,欺壓民眾,正如衙中“思補堂”聯所說:“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民為國之本,本固則國強,欺民害民就是在削弱國的基礎,挖國家的牆腳。如若國之不國,你又去何處為官呢?上世紀七十年代,《參考消息》報導了一條驚心的消息:“柏林牆”拆去,東、西德合併,東德的官員去西德守傳達室,人家都不要。真是“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呀!為政何以待民,這是一個讓古往今來的官員,都要深思的問題。為官更不得去搜刮錢財,貪汙受賄,中飽私囊,損公肥私。這些腐敗行為,將會腐蝕一個政黨的肌體,掏空政黨的靈魂,導致這個黨和政權失敗。1974年,我們幾個同齡人,在本城南街“三六九茶館”喝茶,閒聊到國民黨幾百萬軍隊被共產黨打垮而敗退臺灣。此時鄰座一老者,插話說:我七十多歲了,我親眼見到國民黨從腐敗垮臺。那時我們年輕,涉世不深,閱歷太淺,不懂得腐敗對黨和國家的危害,當作耳邊風吹過就算了。幾十年過去後,耳聞目睹的事多了,才認識到老者的話確實有點份量。腐敗能亡黨亡國,官員又應如何拒之呢?署衙二堂的“思豫倉”聯寫得好:“一絲一粟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膏脂。”衙中“思補堂”聯說得更清楚明白,聯曰:“寬一分民多受一分賜,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錢。”果能如此,善莫大焉,黨之有興,國之有祥。不要錯誤認為你受的賄,是那些老闆們、下屬給你的,究其實質都是國庫的錢財,這些錢財正是民之膏脂,用現代話講,就是納稅人的錢。封建時候的國庫,是當朝皇帝的,膽敢在皇帝老兒的包包偷銀子,那還了得,不要說是一般官吏,就是皇親國戚也是要殺頭的。清朝富可敵國的和珅,落得滿門抄斬的結局,就是一例。現代有個笑話很經典:說的是一個很有錢的老闆,安排他兒子當採購,這兒子滿足了對方的要求,簽了合同後,竟然向對方伸手索要回扣。你說這兒子要的是對方的錢或是他老子的錢?故當官不要去刮那點民脂民膏,既然入了宦途,寧可要自己的名節,青史留名才是最好的歸宿。恰如大堂前“取節軒”聯所說:“春雨無私先拜清風二字,青筠有節長留正氣一身。”為官處理民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做到問心無愧。與“取節軒”相對的“柏臺亭”,亭柱上書有一聯:“每臨案牘天常鑑,一洗塵囂心自醒。”它時時在告誡官員,這“天”是百姓,你的一舉一動,百姓皆有耳聞;這“塵囂”是你的私心雜念。經常清除自己的私心雜念,息息省身,捫心自問,就能克己奉公,成為百姓稱譽和愛戴的好官、清官,那麼,你一生政績將成為世代相傳的口碑,你的英名,也如“兵房”聯所寫:“正氣昂昂巴山巍巍萬丈,清風習習循吏煜煜千秋”而載入史冊。

前朝舊話——遊閬中分巡川北兵備道署有感

閬中道臺衙門鎸刻的對聯,是得到封建王朝的首肯並要求他下屬官吏,日日看,夜夜思,真正做一個愛民護民、清正廉潔的官員。可以說,遺存於衙門裡的這些聯句,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廉政文化,就是在當今,仍有借鑑和繼承的價值。尤其是黨和國家,把反腐倡廉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任務,“治國即治吏,治貪先治官”。那麼,黨和國家的一切幹部,無論職務高低,官職大小,都應除私念、去貪慾,時時撞響清廉的警鐘。更何況,我們是無產階級的幹部,是為人民服務的公僕,黨的宗旨,國家的性質,決定了你的思想覺悟、思想境界都應高於封建官吏。你從人民群眾中來,就應回到人民群眾中去,傾聽民眾的呼聲,瞭解他們的疾苦。民生無小事,國計常與民生相連。道臺衙門二堂有一聯,上聯:“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指明瞭為政的要領;下聯:“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國計民生所關”,說出了政事的實質。為官一任,主政一方,要權衡事情的輕重,處理事情要分緩急,要把民生的事放在首位,諸如經常停電斷水的事,它關係到百姓的切身利益。解民眾之所難,紓民眾之所困。老百姓會為你翹上大拇指。若輕重倒置,緩急不分,把民生的事擱在一邊,忙著去搞那些突顯個人政績的改道、修房子,百姓所急的事擱在一邊、得不到解決,他們還是要罵孃的。電影《七品芝麻官》有句臺詞說得好: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所以,修房改道諸類之事小,民生事大。能及時解決民生的事,就是最大的政績。


前朝舊話——遊閬中分巡川北兵備道署有感

世事難說難料,紛紜複雜,剪不斷,理還亂。當一個好官也許容易,做一個不貪財、不受賄,拒腐蝕,永不沾的清官就有點難。特別是在物慾橫流的商業化時代,什麼都是商品,靈魂可以出賣,操守能夠變錢,烏紗帽也可讓銅臭浸染,稍有不慎,就會跌入萬刼不復的深淵。據說某縣一干部,老闆花了兩百萬元,為他買了個書記當。後來,賣官的領導“東窗事發”,“撥出蘿蔔帶出泥”一窩端。可見,國家幹部要不被“銅臭風”薰倒,不讓“耳邊風”吹暈,要在“眾人皆醉”的世道里“吾獨醒”,不在思想上築一道防腐拒蝕的“屏障”,那真是危險的。在這裡,不妨把閬中道臺衙門中三堂牆壁上的“官箴”即為官之道看一看,也許能獲益。這“官箴”說:“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慍,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為官的準則就是要做到公和廉。下屬不怕你領導訓他罵他,而敬畏你領導廉潔不貪;老百姓不看你本事有多大,而是看你辦事是否能公正。領導不貪,下屬誰個敢刮民財;辦事出以公心,就能明察秋毫,公正而不偏不倚。古往今來,做到了“公廉”的官,何嘗不是一個好官、清官,受人尊敬和愛戴。焦裕祿、孔繁森就是黨的楷模,被百姓千秋稱頌的好乾部、好領導。

遊罷閬中分巡川北兵備道署,讀完全衙所刻的對聯詩文。我在尋思一個問題,自從國家的出現,政權的產生,無論是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執政的王朝或政黨,都要求自己政權屬下的各級、各部門的官員,要清正廉潔,不可有非份所得;處事要慎,不能枉斷生非;工作要勤,切勿懈怠誤民。用“清、慎、勤”來要求官員,來整肅官風。因官風和民風互為裡表,官風影響著民風,而民風的變化卻是官風好壞的晴雨表。官風清,則民風淳,世風則海晏河清、和諧文明;官風濁,則民風刁,世風則亂象叢生。人們常嘆“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這社會病態的病根十有八九就在官衙。所以,黨和國家把“反腐倡廉”作為一項長期任務來抓,“老虎”要打,“蒼蠅”要拍。這是順民心,合民意,強國富民,鞏固政權,開創盛世的必由之舉。

閬中道臺衙門中的對聯、詩文,雖是前朝舊話,但在中華民族努力奮鬥,要實現偉大復興的今天,把舊話重提,對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黨和國家的幹部,都是大有裨益的。最後,還是用署衙二堂中的一副對聯共勉吧:

民情當無順逆從修齊治平可開盛世

官品何論高下能廉明公正才是青天。

前朝舊話——遊閬中分巡川北兵備道署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