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被称为小麦"癌症"的赤霉病是农业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农业问题。2020年4月10日,山东农业大学

孔令让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of Fhb7 from fungus underlies Fusarium head blight resistance in wheat 的研究长文。该团队经过20年的持续研究成功克隆了来源于长穗偃麦草的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机理和遗传机理,并成功应用于小麦育种。该成果对我国及国际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国小麦研究领域首篇Science文章,也是我国有关小麦重要功能基因研究的首篇CNS三大主刊文章。鉴于该研究的重大意义,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教授对该研究做了点评。

康振生、邓兴旺点评 | 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专家点评


邓兴旺 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原耶鲁大学终身讲座教授,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


这是一篇非比寻常的宏大论文,其报道的五大研究内容精辟,其中任何一个进展皆足以在任何权威期刊上进行发表。阅读这篇论文会给读者带来一次非凡的科学之旅,确实是一篇难得一见的好文章。本论文首次报道了克隆的小麦抗赤霉病基因Fhb7具有的广谱的解毒功能。小麦赤霉病由镰刀菌属(Fusarium Link ex Fr.)真菌侵染而导致。镰刀菌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可以侵染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引起小麦、大麦、和燕麦的赤霉病和茎基腐病以及玉米的穗腐病等。镰刀菌侵染作物后分泌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是目前小麦、玉米等粮食及其深加工产品中主要的毒素来源。这种真菌疾病一直威胁着全球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受感染的谷物含有毒性很强的呕吐毒素),也是制约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

本人有幸一览此研究的全文,五大研究内容承前启后无缝地交织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故事,阐释了一个极具关键战略意义、又饱受关注的重要基因:抗赤霉病基因Fhb7,该基因可赋予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这五大研究内容具体包括:(1)一个复杂的长穗偃麦草基因组的高质量的组装和注释,长穗偃麦草携带抗病、抗逆、优质等许多优异基因,在小麦远缘杂交育种中广泛应用,抗赤霉病基因Fhb7 就来源于长穗偃麦草基因组;(2)一个由抗病新基因支持的简练的基因克隆故事,本研究采用传统图位克隆技术,巧妙地使用细胞遗传学、突变基因组学、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VIGS) 和转基因技术进行功能验证,以证明所确定的基因的必要性和充分性;(3)Fhb7基因编码一种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对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三类致癌物质)在内的很多主要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如NIV、T2、HT-2等都具有广谱的解毒功能。随后,该研究团队通过系列分子实验和高分辨质谱分析,进一步揭示了Fhb7编码的蛋白可以打开DON毒素的环氧基团,并催化其形成谷胱甘肽加合物(DON-GSH),从而产生解毒效应。该研究揭示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 技术有望产业化并应用于粮食深加工和饲料工业,去除食品中的相关毒素,具有重要的市场前景;

(4)田间试验证明携带Fhb7基因的长穗偃麦草染色质片段在不同背景小麦中对产量性状均没有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是禾谷类作物种质改良和创新难得的好基因;(5) 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Fhb7看来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 (HGT) 从真菌转入植物!这是一个极其少见的生物基因跨界转移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探讨植物抗病基因和基因组进化新机制。


我期待并完全相信,这篇文章报道的故事将引起科学家及大众广泛的关注,包括那些致力于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谷物基因组学、植物基因组进化、植物遗传修饰、植物育种(特别是抗病性)的研究人员,甚至世界各国决策者的广泛关注。


专家点评


康振生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 但近年来,由于耕作方式和气候的变化,黄淮麦区也逐渐成为赤霉病病害的常发区, 每年造成小麦产量损失达数百万吨。因此,进一步发掘优异的抗病基因资源,明确其抗病机制并应用于小麦育种中是目前我国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


由于小麦基因组庞大以及小麦-真菌互作的复杂性, 目前, 科研工作者对小麦抗赤霉病机制的了解还十分有限。近年来, 孔令让教授科研团队在长穗偃麦草抗赤霉病基因 Fhb7 开展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不但为培育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同时还明确了Fhb7 编码的蛋白可以打开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环氧基团,并催化其形成谷胱甘肽加合物(DON-GSH),从而产生解毒效应。另外, 本研究还首次提供了真核生物间核基因组 DNA 水平转移的功能性证据,为进一步探索植物抗病基因和基因组进化机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康振生、邓兴旺点评 | 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论文解读


研究背景

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穗部真菌病害。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小麦-玉米(水稻)轮作制度和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小麦赤霉病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流行爆发,不但造成严重减产,同时也导致面粉和饲料呕吐毒素(DON)严重污染,已成为威胁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的重大难题。但遗憾的是,目前小麦种质资源中可用的主效抗赤霉病基因非常稀少。


孔令让教授及其团队经过20年的持续研究,首先发现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7E染色体长臂末端携带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并将其命名为Fhb7,随后成功将该抗病基因转移至栽培小麦品种,明确了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稳定抗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康振生、邓兴旺点评 | 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小麦赤霉病(孔令让团队供图)



研究结果

1. 首次完成了二倍体长穗偃麦草基因组(E)的组装、注释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根据参考基因组开发分子标记,利用小麦-长穗偃麦草异代换系(7D/7E)构建的作图群体,完成Fhb7的精细定位;通过筛选BAC文库,搭建了抗病亲本物理图谱,将该基因锁定在245Kb的物理区间内,并获得唯一表达的候选基因(功能注释为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hanione S-transferase);通过BMSV诱导基因沉默、TILLING突变体、小麦转基因研究等验证了该基因的功能,确认其为Fhb7


康振生、邓兴旺点评 | 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图1:长穗偃麦草基因组分子进化与Fhb7的图位克隆


2. 禾谷镰刀菌分泌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三类致癌物质。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分子实验和高分辨质谱,发现Fhb7编码的蛋白可以打开DON毒素的环氧基团,并催化其形成谷胱甘肽加合物(DON-GSH),从而产生解毒效应。(注:自1970年代,已知环氧基为DON毒素的核心毒性结构,本研究首次发现Fhb7编码的蛋白可以催化其去环氧化从而实现解毒功能)。


鉴于该环氧基团在A型和B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中的保守性,进一步研究发现Fhb7具有广谱解毒功能,即可以对3-ADON、15-ADON、NIV、T2、HT-2、Fus-X、Das等一系列镰刀菌属分泌的毒素进行GSH衍生化。同时,本研究也证明Fhb7对镰刀菌属病原菌具有广谱抗性,其转基因植株对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均表现明显抗性。


3. 本研究在小麦族及整个植物界没有发现Fhb7的同源基因,而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Epichloë 基因组中的单拷贝基因与Fhb7相似性高达97%。该结果暗示,二倍体长穗偃麦草早期可能与Epichloë形成共生体,通过基因水平转移将Epichloë Fhb7的DNA整合到长穗偃麦草基因组中,从而进化出抗镰刀菌属病原菌侵染的功能(注:该发现首次提供了真核生物间核基因组DNA水平转移的功能性证据)。


康振生、邓兴旺点评 | 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图2:Fhb7的遗传进化机理与抗病功能分子机理

4. 本研究利用远缘杂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携带Fhb7的染色体片段转移至栽培小麦品种,通过多年的表型鉴定发现,在多种不同的遗传背景下,Fhb7均显著提高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抗性,而对产量无显著的负面影响。


康振生、邓兴旺点评 | 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图3:抗赤霉病基因Fhb7的转移利用



研究结论

  1. Fhb7 的成功克隆为小麦赤霉病及茎基腐病的抗性遗传改良提供了长效、广谱的抗病基因资源;
  1. Fhb7 对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解毒功能将有可能解决粮食和饲料中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严重污染的问题;
  1. 本研究首次提供了真核生物间核基因组DNA水平转移的功能性证据,为进一步探索植物抗病基因和基因组进化机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 长穗偃麦草基因组组装工作的完成,为进一步克隆并有效利用E基因组上的优异基因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注:本研究受独立知识产权保护,部分研究成果已申报专利)。


康振生、邓兴旺点评 | 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图4:Fhb7的跨物种转移和抗赤霉病分子机理



该论文的通讯单位为山东农业大学,通讯作者为孔令让教授;王宏伟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山东农业大学孙思龙副教授、博士研究生葛文扬、博士后赵兰飞、博士研究生侯冰倩、博士研究生吕忠璠和诺禾致源生信工程师王凯为共同第一作者。本文主要参与人还包括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高彩霞研究员,美国农业部中西部应用研究中心柏贵华教授,美国农业部红河流域农业研究中心许树军教授,美国普渡大学

Herbert Ohm教授,以色列海法大学Eviatar Nevo教授,山东农业大学李安飞研究员,山东省农科院郭军助理研究员以及烟台大学李家柱副教授等。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及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资助。


康振生、邓兴旺点评 | 小麦赤霉病抗性遗传育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团队合影(左起:郝永超、薄存瑶、王宏伟、李安飞、孙思龙、孔令让、马信)


论文链接: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4/08/science.aba54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