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國家都想結盟拜占庭帝國,經過七次戰爭,最終三個國家都衰敗

在上篇文章 中,我們詳細地講述了慄特商團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粟特商團事件後,西突厥汗國與薩珊朝波斯遂兵戎相見,這種敵對關係一直持續到薩珊朝波斯被阿拉伯王朝滅亡為止。

兩個國家都想結盟拜占庭帝國,經過七次戰爭,最終三個國家都衰敗

結盟拜占庭

568年,西突厥汗國與薩珊朝波斯盟約關係破裂後,室點密在粟特人馬尼亞克的建議下派使團出使拜占庭帝國,《希臘史殘卷》記述:

粟特首領馬尼亞克趁機向西扎布魯(室點密可汗)進言,建議他為突厥利益計而與羅馬人建立友好關係,將生絲銷售給他們,因為羅馬人對生絲的消費多於他國。馬尼亞克又說,他本人非常願意隨突厥使者一同前往羅馬帝國,以促成羅馬人和突厥人建立友好關係。西扎布魯贊同這一建議,遣馬尼亞克及其他一些人作為使者,攜帶珍貴生絲並國書前往羅馬帝國,拜見羅馬皇帝(查士丁二世),傳達問候和致意。馬尼亞克攜突厥王信函一路長途跋涉,翻越崇山峻嶺,跨過平原、草地、沼澤和河流,穿過高加索山,最後到達拜占庭。他進入拜占庭宮殿,拜見皇帝,一切依友好禮節行事;呈上突厥王的國書,將禮品送與相關官員,懇求勿使此行徒費辛勞。突厥國書以斯基泰文字寫成,羅馬皇帝通過譯官讀過國書後,盛情款待突厥使團,然後詢問使者突厥人之政府如何組織、其國位於何處。突厥使者告訴皇帝,其國分為四部,但統治全國之權為西扎布魯一人獨攬……於是使者詳列歸屬突厥統治的部落,請求羅馬皇帝為羅馬人與突厥締結和平,建立兩國聯盟,並稱突厥人願意為羅馬帝國效力,擊退入侵羅馬帝國領土的敵人。說這些話時,馬尼亞克和他的同伴們舉起手,莊嚴宣誓,稱所說一切均為真情實言,如果所言虛妄,災難將降臨到他們,乃至西扎布魯及整個突厥人身上。如此,突厥人成了羅馬人的朋友,與我國建立了友好關係。

從彌南德記述看,西突厥使團出使拜占庭的目的請求絲貿,但為何在締約時隻字不提呢?西突厥使團多有粟特商人充當,由於其身份的特殊性,他們既是商業性使團又是政治性使團。克林凱特說:“粟特人很善於運用巧妙的手段,處理政治上的逆境。從各種情況中爭取最有利的結果,並在文化上和經濟上保持很大程度的獨立性。”當馬尼亞克向室點密請求帶使團出使拜占庭帝國時,就肩負著貿易和政治雙重使命,而使者的政治使命往往具有保密性,尤其西突厥汗國與薩珊朝波斯關係破裂後,與薩珊朝波斯的宿敵進行政治上的聯繫,更需要保密。據彌南德記述,拜占庭使團出使西突厥汗國返回時,埃蘭人告訴拜占庭使團,波斯人正等著伏擊他們,拜占庭使團假裝商隊迷惑波斯軍才順利通過。再者,使團以貿易作為出使目的,有利於外交斡旋。由此就可以理解馬尼亞克為何過分宣揚出使的商業目的。

拜占庭史家誤認為西突厥使者出使的目的是為了商貿,就依突厥使者之言記之。6世紀末的史家賽奧凡尼斯記載,當馬尼亞赫率領的突厥使團到達拜占庭首都時,查士丁二世特意向他們展示了拜占庭已獲知的育蠶法和新生產的絲綢,使突厥使者大為吃驚。他們未曾料到拜占庭已有如此巨大成就。查士丁二世也同樣誤會了西突厥使團,認為西突厥使者出使的目的是尋求貿易。

查士丁二世給西突厥使團展示養蠶技術,是給西突厥使團暗示:他們已掌握了蠶絲技術,不需要突厥人的絲綢。藉此想使拜占庭人在絲貿談判中佔有優勢。西突厥使者正式向拜占庭國王提請友好要求時卻只提出政治友好的要求,其實,馬克亞尼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與拜占庭帝國建立政治友好關係。對於粟特商人而言,只要拜占庭帝國與薩珊朝波斯存在政治友好關係,憑藉拜占庭帝國巨大的絲綢消費市場就能穩獲巨利,因此,沒必要再提絲綢貿易,這將會干擾政治上的要求。 由於絲綢貿易遠距離的貿易屬性,它需要與沿途的城市、居民進行物資的交換和給養的補充。粟特商人直達拜占庭的貿易通道,沿途基本上只分布著少量的蠻族部落,粟特商人和拜占庭商人無法在沿途進行相應的物資交換,也不能獲得足夠的補給,因此粟特商人選擇的草原絲路無法承載大規模、常態化的絲綢貿易,這條貿易通道雖然可以使粟特人和拜占庭商人擺脫波斯的貿易控制,但通過這條絲路運到拜占庭帝國的絲綢成本很可能比通過波斯轉手的成本還要高。粟特人早已知曉有此通道,但還是寧願與波斯人進行邊界貿易,讓波斯人轉手給拜占庭,也不經黑海北岸直達拜占庭帝國。粟特商團事件後,西突厥汗國與薩珊朝波斯劍拔弩張,邊界貿易也隨之終止。

兩個國家都想結盟拜占庭帝國,經過七次戰爭,最終三個國家都衰敗

室點密想聯合拜占庭帝國通過武力迫使波斯徹底屈服,以解決領土和貿易衝突。而粟特人也想借西突厥的政治目的來達到自己的商業利益——進入波斯境內貿易。赫德遜先生說:“中介商或徵收過境稅的權力,可以用武力征服來消除,或用強有力的外交來阻止,或由發現新的、更直接的商業渠道以避過。”對於粟特人而言,避過波斯而走黑海道只是無奈的選擇,而不是其真正的意圖。拜占庭也有藉助其它力量夾擊波斯、獲得廉價絲綢的強烈願望,在“擊退敵人”上雙方的願望都很迫切,於是西突厥汗國與拜占庭帝國締結了友好盟約。盟約內容史料雖無記載,但根據西突厥使者的宣誓可知主要是結成了軍事上的聯盟,其意圖是東西夾擊薩珊朝波斯。《希臘史殘卷》記述拜占庭帝國使者瓦倫丁出使西突厥時的致辭也證實了這一點。彌南德記述:

瓦倫丁見到咄陸設,請他分享羅馬皇帝的喜悅(因為瓦倫丁來見諸突厥首領,是向他們通告提比利烏斯已登帝位);還要求諸突厥首領重申羅馬人和突厥人之友好關係,以及西扎布魯和查士丁皇帝(查士丁二世)在蔡馬庫斯出使突厥時所議定的舊約。當時西扎布魯宣佈,羅馬人的朋友即是他的朋友,羅馬人的敵人即是他西扎布魯的敵人,這種關係將千秋萬代永不背棄。所以,瓦倫丁在致辭中說,羅馬人正在與波斯交戰,咄陸設應即刻對波斯發動進攻。

從這則史料可以看出,拜占庭與西突厥的盟約只是軍事上的合作,當一方出兵攻打波斯時,另一方有義務同時出兵。西突厥汗國與拜占庭帝國結成軍事盟國後,拜占庭帝國開始直接介入了西突厥汗國與薩珊朝波斯的關係當中。這樣就打破了西突厥汗國與薩珊朝波斯原有關係的格局,也改變了薩珊朝波斯依借貿易對拜占庭帝國進行政治壓制的關係模式。奧斯特洛格爾斯基先生說:“在此後的年代裡,拜佔廷外交政策最主要的成就是再次成功確立了反對波斯人的政策。查士丁尼的外甥和繼承人查士丁二世勇敢地拒絕向波斯萬王之王繼續繳納定期貢金,為此,他打破了查士丁尼辛辛苦苦訂立的和約。這導致了長期且消耗巨大的戰爭。”沙畹先生也說:“突厥慫恿東羅馬攻伐波斯,此為東羅馬與波斯戰爭亙二十年(571~590)之要因。”拜占庭帝國與薩珊朝波斯之間的關係從此也受到西突厥汗國的制約。據彌南德記述:

蔡馬庫斯一行在突厥駐留時,西扎布魯決定讓蔡馬庫斯率二十人隨他出徵波斯,其他人返回貨利泰,等待蔡馬庫斯返回。西扎布魯厚贈返程的羅馬人,將他們送走;又將俘獲的一位女奴送與蔡馬庫斯。於是蔡馬庫斯隨西扎布魯往徵波斯。西扎布魯率軍隊向前進發,宿營於怛邏斯,逢波斯使者前來求見,西扎布魯邀波斯使者並蔡馬庫斯同進宴席。宴席之上,西扎布魯對羅馬使者優禮有加,使其坐於上位;歷數波斯人的過錯及對自己的傷害,因此對波斯興師問罪。西扎布魯情緒激昂,聲色俱厲,波斯使者亦不顧宴會上保持沉默的禮俗,奮起抗辯,力駁西扎布魯的指責,全無懼色。在場之人對於波斯使者動怒無不震驚,因其不顧禮節,用辭激烈。事態至此,彼此離去,西扎布魯準備進攻波斯。

由上看出,室點密大軍壓境,波斯使者來見,室點密在宴會上蓄意破環薩珊朝波斯與拜占庭之間的關係。西突厥汗國與拜占庭帝國雖已結盟,但關係也不很穩定。576年因阿瓦爾人問題一度中斷,但可以肯定,二者的關係並沒有完全斷絕。西突厥勢力在576年以後仍然在向西擴展,高加索以北及克里米亞均為西突厥勢力範圍,而拜占庭帝國與這一地區始終保持密切聯繫。

七次戰爭

西突厥汗國與薩珊朝波斯之間大規模的戰爭,見於史料記載的共有七次,由於拜占庭帝國的參與及突厥內部的鬥爭,使得這幾次戰爭錯綜複雜。第一次戰爭發生在571年。泰伯裡記述:

他(室點密可汗)用金錢支援了艾布黑茲、班傑爾、白蘭傑爾諸部。於是,此諸部皆歸順他,並且告訴他(室點密可汗),波斯列帝一直是以他們交付贖金作為不侵犯他們國土的條件的。於是,他(室點密可汗)親率十一萬兵眾來犯(波斯),並攻打到素勒(Su1)地區。他派人前往庫薩和處,對他耀武揚威,要求他向他繳納帑幣,並向艾布黑茲、班傑爾和白蘭傑爾(人)繳付贖金。在庫薩和執政以前,這贖金原是由他們獻給他(波斯皇帝)的。庫薩和沒有理睬他的恫嚇,也沒有答應他關於佔據波斯人在素勒門的防禦工事,強佔諸道路、隘口上各堡壘的要求。其實室點密可汗已抵達那些地區——對於可汗使他(庫薩和)注意到能以五千馬、步軍控制亞美尼亞關隘的舉動也不作出反應。當(室點密可汗)接觸到素勒關隘的防禦工事時,因受挫而率眾退卻了。他無力從久爾疆方面與波斯抗衡,因為庫薩和早就下令在那裡構築了一些要塞。這一則記述被泰伯利放在合擊嚈噠的史料當中,似乎是泰氏之誤也。

根據宋峴先生對艾布黑茲的註釋可知室點密賄賂的艾布黑茲部在高加索山脈。而西突厥人始涉足高加索山脈是派使者出使拜占庭帝國,亞美尼亞又是薩珊朝波斯與拜占庭帝國重點爭奪的區域。顯然這事發生在西突厥汗國與拜占庭帝國結盟之後。依據彌南德記述,室點密曾帶蔡馬庫斯征伐薩珊朝波斯,應當就指的這次軍事行動。蔡馬庫斯帶回訪的西突厥使者到達拜占庭是在 571 年。

兩個國家都想結盟拜占庭帝國,經過七次戰爭,最終三個國家都衰敗

又據西史記載,571 年,西突厥使者到拜占庭,請查士丁二世廢止五十年和約,出兵攻打共同的敵人。查士丁二世雖未給西突厥使者明確的答覆,但他北非無動於衷。查士丁二世藉口根據五十年和約斯萬納提亞是屬於拉濟卡的(實則和約並無此項規定),挑起衝突,但並未兵戎相見。恰逢此時阿美尼亞人反叛薩珊朝波斯,向拜占庭求援,這就使查士丁二世下了進攻薩珊朝波斯的決心,遂向薩珊朝波斯開戰。由上可知,571 年室點密率大軍進至高加索山地,在西線開始全面對薩珊朝波斯展開了攻勢,不僅作正面進攻,率大軍奪取薩珊朝波斯的關隘,還慫恿高加索山地的薩珊朝波斯的屬部反叛薩珊朝波斯。同時,查士丁二世也出兵薩珊朝波斯。顯然,這是一次西突厥汗國與拜占庭帝國聯合進行的軍事行動,薩珊朝波斯依借堅固的防禦工事挫敗了室點密的進攻。拜占庭帝國卻取得了勝利,奪取了阿美尼亞。

第二次戰爭發生在 578 年末。這次戰爭在東西方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576年室點密可汗卒,其子玷厥繼位,號達頭可汗。《周書》載:“(宣政元年十一月)是月,突厥寇邊,圍酒泉,殺掠吏民。”《隋書》載文帝的詔書曰:“達頭前攻酒泉,其後于闐、波斯、挹怛三國一時即叛。”馬長壽先生說:“此時圍酒泉者,《周書》突厥傳謂為它缽可汗,恐誤。按達頭可汗已於 576 年代其父室點密為可汗,此時東西突厥尚未有隙,故其侵擾酒泉者,必為達頭可汗。”從詔書看,定然是薩珊朝波斯又攻佔了巴克特里亞,嚈噠人遂投降於薩珊朝波斯。達頭可汗是否平叛,史料無載,無從知曉。但此後,達頭可汗參與東突爭奪大可汗之位的鬥爭,無暇顧及西方,拜占庭也乘機從突厥人手中奪回了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黑海沿岸地區。

第三次戰爭發生在 588~589 年。587 年沙缽略可汗卒,遺命其弟處羅侯繼位,又稱莫何可汗。588 年,處羅侯生擒阿波可汗。達頭可汗因支持阿波可汗受挫,暫時屈從於處羅。東部突厥在隋王朝“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策略下與隋保持了友好關係,粟特人從中原販運到了大量的絲綢,貿易量的增大使高加索商道無法承載。巴克特里亞又被薩珊朝波斯佔據,向南至印度的商道被阻塞,拜占庭帝國佔領了黑海沿岸使西突厥與拜占庭帝國又起矛盾,粟特人與拜占庭人之間的貿易也不暢。粟特人的商業損失巨大。此時薩珊朝波斯盛期已過,國王霍爾米茲四世力圖恢復庫薩和一世時期的盛況,在美索不達米亞與拜占庭帝國進行了長達五年(584~589 年)的拉鋸戰,雙方都未取得決定性勝利。粟特人便遊說處羅侯聯合可薩部、拜占庭帝國進攻薩珊朝波斯。

處羅侯可能出於這樣的考慮:其一,可以向拜占庭帝國示好,使粟特人在黑海沿岸的貿易販運順暢;其二,可收復巴克特里亞東部,重開商業南路貿易。處羅侯遂聯合可薩人、 拜占庭帝國夾擊波斯。據泰伯裡記載,波斯王霍爾米茲四世在位第十一年(588~589 年),突厥可汗沙巴利(處羅侯)領兵三十萬來侵,兵至帆延和哈烈兩地,同時羅馬皇帝從敘利亞沙漠進兵,而可薩王的軍隊也進至裡海南岸的打耳班,大肆焚殺。波斯遣大將巴赫蘭·喬兵率軍抗擊突厥,突厥可汗(處羅侯)中箭而死,突厥損失慘重。

第四次戰爭發生在 591 年。589 年,巴赫蘭·喬兵率軍與拜占庭帝國軍隊作戰失敗,霍爾米茲四世因宮廷鬥爭猜疑巴赫蘭·喬兵,巴赫蘭·喬兵遂反叛,囚禁了霍爾米茲四世,矐其雙目,自立為王,薩珊朝波斯發生內亂。霍爾米茲四世長子庫薩和繼位,既庫薩和二世。達頭可汗乘薩珊朝波斯內亂之際再次征服了巴克特里亞,並借兵給巴赫蘭·喬兵。庫薩和二世自知不能勝巴赫蘭·喬兵,遂西逃向拜占庭帝國割地求助。591 年拜占庭帝國派軍隊與庫薩和二世聯軍擊敗了巴赫蘭·喬兵。巴赫蘭·喬兵投了西突厥汗國。後來庫薩和二世派人賄賂西突厥可汗之妻可敦,可敦令人毒死了巴赫蘭·喬兵。

兩個國家都想結盟拜占庭帝國,經過七次戰爭,最終三個國家都衰敗

第五次戰爭發生在 597~598 年。598 年達頭可汗致拜占庭帝國的國書中說:“波斯王庫薩和遣大將 Smbat Bagratouni 討擊嚈噠、貴霜,嚈噠、貴霜求援北地大可汗,可汗援兵三十萬渡烏滸河,敗 Smbat Bagratouni 之軍,然旋渡河歸國,突厥軍退,Smbat Bagratouni 復進攻,兵至貴霜都城薄羅,寇抄全國,若哈烈,帆延,諸城以及吐火羅、塔裡堪全境,皆受其害……大獲戰利品而還,至 Merw(木鹿)及 Merw-er-rould,結營於此。”597 年達頭復盛,乘東突厥內訌,聯合都藍可汗討伐啟明可汗,佔領了東部突厥許多領土,都藍可汗被麾下所殺,達頭遂自號步迦可汗。此次戰爭應是達頭可汗發動的。此時只有達頭可汗才能調動 30 萬援軍。 603 年達頭可汗與東突厥爭奪土地的過程中落敗,逃往吐谷渾,不知所終,西突厥發生內亂。

第六次戰爭發生在 616~620 年。魏良弢先生說:“616~ 617 年波斯對吐火羅斯坦進行過兩次征伐。這裡是嚈噠人的居地,屬於巴里黑統治者,並在突厥最高權力的治下。波斯雖然取得勝利並繳獲了大量的戰利品,但是突厥很快就把薩珊王朝的軍隊從這趕出。”612 年達頭可汗之孫射匱可汗統一西突厥各部,他去世後,弟統葉護繼位可汗。統葉護可汗統治時期(619~628 年)西突厥汗國達到鼎盛。這次反擊戰爭應是統葉護可汗組織的。《舊唐書》雲:“

統葉護可汗,勇而有謀,善攻戰。遂北並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賓,悉歸之。控弦數十萬,霸有西域,據舊烏孫之地。又移庭於石國北之千泉。其西域諸國王悉授頡利發,並遣吐屯一人監統之,督其徵賦。西戎之盛,未之有也。”《新唐書》也雲:“統葉護可汗,勇而有謀,戰輒勝,因並鐵勒,下波斯、罽賓,控弦數十萬。

第七次戰爭發生在 627~628 年。這次戰爭也發生在統葉護可汗時期,應是統葉護可汗發起的。西史記載,西突厥屬部可薩人與拜占庭帝國皇帝希拉剋略聯軍南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627 年秋,可薩人到阿塞拜疆就不肯在南下。拜占庭軍隊大敗薩珊朝波斯軍,庫薩和二世逃回泰西封。628 年薩珊朝波斯內亂,庫薩和二世被其子處死。此後,薩珊朝波斯出現諸侯並立的分裂局面,甚至西突厥汗國在薩珊朝波斯的東部也扶持庫薩和二世的侄子為王,控制薩珊朝波斯帝國東部一些地區。薩珊朝波斯的這種分裂局面一直延續到 651 年被阿拉伯王國攻滅。歷史的巧合,628 年冬,統葉護可汗被其伯父所殺,西突厥也發生分裂。唐王朝也加強了對西域的攻勢,逐步招降西突厥各部,657 年唐將蘇定方平定了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西突厥汗國遂滅亡。

兩個國家都想結盟拜占庭帝國,經過七次戰爭,最終三個國家都衰敗

從上看出,西突厥汗國與拜占庭聯合進攻薩珊朝波斯的戰爭要多於西突厥單獨作戰的次數,無疑西突厥汗國與拜占庭帝國的軍事結盟對鞏固西突厥在中亞的統治也起到巨大的作用,尤其在壓制薩珊朝波斯方面顯得特別顯著。但聯盟的關係卻改變了薩珊朝波斯與拜占庭帝國原有的貿易體系和政治關係模式,也使得薩珊朝波斯與拜占庭帝國再次陷入戰爭的無底深淵。三大政治勢力相互制約,時分時合。而西突厥汗國則始終擁有主動權。毫不含糊地說,西突厥汗國因戰爭而興也因戰爭而亡,但它對薩珊朝波斯的戰爭卻也把拜占庭帝國拖下水,致使興盛的拜占庭帝國急轉直下。羅伯特·福西耶先生說“

政治、文化、軍事上的變化從 565 年開始,這個階段實際上一直持續 615 年至 620 年間,這些變化是巨大的,而且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與統治者們的個性沒有什麼聯繫。談論它們的惟一原因首先是要闡明一系列事件的後果。”羅伯特·福西耶先生雖未闡釋拜占庭帝國與西突厥汗國的聯盟所帶來的後果,無疑這也是拜占庭帝國衰敗重要因素。

總結

西突厥汗國與拜占庭帝國的結盟,即打破了薩珊朝波斯與拜占庭帝國的政治關係模式和貿易體系。隨後,西突厥汗國與拜占庭帝國發動了第一次對薩珊朝波斯的聯合軍事行動。據史料記載,西突厥汗國與薩珊朝波斯之間的大規模戰爭共有七次,與拜占庭帝國聯合進攻波斯四次,單獨作戰三次。估計兩國之間進行的大大小小的戰爭要比這多。西突厥汗國與薩珊朝波斯不僅通過戰爭相互壓制,還相互干預對方的內政及外交,雙方在拉攏拜占庭帝國上也展開了競爭。對抗消耗了各自的國力,再加上內部的動亂頻發,兩國遂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