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屏风第一次登场,是在荆轲刺秦王的现场

历史上,屏风第一次登场,是在荆轲刺秦王的现场

王室与美人

屏风最早最出名的两次登场,都和王室与美人相关。

屏风最出名的第一次登场,竟然是荆轲刺秦王的现场。

荆轲入秦,为燕太子报仇,抱秦王衣袂。王美人急中生智用琴歌提醒:“三尺罗衣何不裂!四面屏风何不越! ”秦王于是裂衣疾走,跨越屏风得以顺利逃脱。

另一次登场含沙射影。

东汉初年,光武帝召见宰相宋弘。君臣言谈之际,皇帝却数度走神注视新制的美人屏风,宋弘便正色道:“未见好德如好色者。”皇帝一惊,忙命人撤走屏风。

登堂入室的画屏

汉魏以后,屏风的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

屏风逐渐成为上流社会装点门面、显示品位与尊贵地位的象征。所谓“屏障风也”,指明屏风最初的实用价值。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屏风是日常坐卧中颇具功能性的存在。

屏风后来进入卧室,带着浓厚的私人气息。

欧阳修写过一首颇可爱的《玉楼春》:“夜来枕上争闲事,推倒屏山褰绣被。尽人求守不应人,走向碧纱窗下睡。”说的是两夫妻吵架,一方赌气抓起被子去碧纱窗下去睡,起身时把床头的屏风都推倒了,也说明这种屏风是轻盈可活动的。

这类床头屏风往往绘有精美画面,被称为“画屏”。

历史上,屏风第一次登场,是在荆轲刺秦王的现场

每个空间的主人都会为自己的居所配置合适的屏风与画面,以投射自己的审美与情趣。邓椿提到,徽宗不喜欢北宋郭熙为宫廷所画的屏风,悉数换上“古图”。

米芾《画史》中则记载,宋仁宗曹皇后偏爱李成,“尽购李成画,贴成屏风”。苏轼也试图购置喜爱的画家作品,坐卧相随:“近有李明者,画山水新有名,颇用墨不俗,辄求得一横卷,甚长,可用大床上绕屏。”

历史上,屏风第一次登场,是在荆轲刺秦王的现场

记述风尘往事 承载千年风雅

当人们意识到屏风的重要,便颇费起心思,以悦己愉人。

据史书记载,在西汉皇室的宫廷里,曾使用过璀璨斑斓的云母屏风、琉璃屏风以及杂玉龟甲屏风等。

《太平广记》称,西汉成帝时,有一次臣下向皇后赵飞燕进献三十五种贡品,其中就包括华贵的云母屏风和琉璃屏风。

汉代《盐铁论》提到当时富户,“一屏风就万人之功”,费心耗力,可见一斑。在权贵们的审美影响之下,动用了各种罕见的贵重物品去镶嵌、装饰屏风,比如金银、珐琅、水晶、珍珠、玳瑁、象牙屏风等,极尽奢华之能事。

文人墨客的一席素屏,则显得皎然不群。

白居易《三谣·素屏谣》写道:“素屏素屏,孰为乎不文不饰,不丹不青……吾不令加一点一画于其上,欲尔保真而全白。”可见其身心的洁癖。

明代文人也多爱“素屏”。

唐伯虎和文徵明的图卷上就多见素屏,犹如画面的留白,别有真气流衍之妙。如唐寅的《茅屋蒲团图》中,舍内人端坐茅屋蒲团之上,面对茂林修竹,天开图画即江山,背后洁白的素屏,映照山川风物。

文徵明的《高人名园图》也约略近之,主人背后阔大的素屏,无一物处无尽藏也。

“君写我诗盈寺壁,我题君句满屏风。”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给朋友元稹的句子。他还把元稹寄给他的诗凡一百首,题录合为一屏风,“举目会心参,若其人在于前矣。”


编后语:抛却屏后多少事,只取屏前偶忆之。在元氏县蟠龙湖畔的云霞书院中,见到几架红木屏风,顿时想起胡先生屏风一文,删辑后,以达心意。

本文由文汇网稿件删辑,如有不当敬请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