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悖論:生於小錢錢,死於小錢錢(上)

1

眾所周知,猶太人之善於匯聚財富。

來看一個流傳較廣的一個小故事:

猶太商人最會賺錢的代表當屬十九世紀崛起於法國、後又控制世界黃金市場和歐洲經濟命脈長達200年的羅斯柴爾德家族。

羅斯柴爾德家族靠做古錢幣生意和發戰爭財而暴發,後主要投資於金融行業。

羅斯柴爾德家族有五個兒子,分別控制了倫敦、巴黎、維也納、那不勒斯、法蘭克福、紐約和柏林,他們成為歐洲金融市場呼風喚雨和左右政局的最大力量。

倫敦的羅斯柴爾德在1833年不列顛帝國廢除奴隸制以後,曾拿出2000萬英鎊用以補償奴隸主的損失;

1854年,他們還為英國在克里米亞同俄國的戰爭提供了1600萬英鎊的貸款;

1871年,他們又拿出了一億英鎊為法國向普魯士支付普法戰爭的賠款;他們還控制了整個歐洲的鐵路,所有法國給俄國的貸款,都是由該家族提供的;

在美國內戰期間,他們已成為聯邦財政的主要財源。

猶太悖論:生於小錢錢,死於小錢錢(上)

2

完整看過哥哥之前的人,看見猶太人這種情況,肯定會想起一個人,這個就是春秋時期的牛人管仲。

區別只在於猶太人是一個民族,而管仲是一個單個的東方人。但猶太人的生存和發展之道相當於將管仲的重商主義發展到了極致。

而另一個方面,管仲的以商止戰,側面來說就是對武力的不重視,最終也讓齊國嚐到了苦澀的惡果。齊國模式最終不可持續,曇花一現。

遍觀猶太人的系列學說,核心還是在商業發展上,至於其他,則是要麼破碎零離,要麼空白一片,無法支撐一個國家的運轉。

如果你深刻觀察猶太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座標,就會發現,又實屬必然。

為何?幼發拉底河養育的這個民族,作為三大洲的銜接地,一直就是世界歷史的一個邊緣地帶。正如哥哥所說,世界島邊緣的性感三角地帶。

始終就在一個不尷不尬的不東不西的位置上。不是東方,也不是西方,遠離世界文明中心,遠離思想智慧、文明火花的中心,也遠離先進技術、革命創新的中心。

自詡被神選中的民族,要哥哥來看,純粹是一個被神拋棄的地域。

其實,這還不是更致命的。俗話說,內因主導事物發展的根本方向。

這個老翹課的學生也不能說就能幹成一番大業、安身立命。NO,事實向相反方向發展。

在歷史發展中,這個民族無論在何處,就像一滴油始終無法融入水。

於是,客人,成為這個民族的宿命。

有受歡迎的客人,那一切好說;也有不受歡迎的客人,那麼,這個客人的命運就可想而知。

3

我們來看網絡作者劉仰的一段話:

“與中國人相比,猶太人缺乏故鄉的概念,至少在以色列建國前一直如此。

因此,以色列建國後,猶太人所有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熱情,幾乎都傾注到以色列,而非猶太人的所在國。

在以色列之外的猶太人所在國,猶太人的行為方式延續他們在歐洲歷史中形成的傳統:不需要對本地負責,不需要對本地的未來負責,只需要對自己的處境負責。

事實上,猶太人在歐洲的幾千年遭遇,極其正確地驗證了一句話:國家不愛我,我為何要愛國?”

4

so,猶太人的兩千年故事,就印證了一個典型的中國成語:“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一個無力自保的小孩抱著一堆金磚搖搖晃晃走在鬧市,會發生什麼你懂的。

或者說一個無力自保的年輕人。更致命的是這個年輕人拒絕融入到這個社會中,身邊一個可以抱團的兄弟和群體都沒有。

5

我們今天只看到希特勒一人。

事實上,二戰前對猶太人的歧視在整個歐洲是極為普遍存在的情況。

“啟蒙運動後,歐洲思想界開始出現‘自由、平等’的觀念,猶太人是受益的。

他們在此觀念引導下,想改變命運,使自己在歐洲真正成為被平等對待的民族。

然而,猶太人的這一心願並沒有實現。

大英帝國統治世時,儘管歐洲在理論概念上有“自由、平等”,但在文化意識上,對猶太人的歧視依然存在,這一歧視在歐洲各國的表現並不相同。有輕一點,有重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