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熱播劇《清平樂》主人公宋仁宗身邊的哪些事?

2020年,在新冠疫情期間,人們宅在家裡看電視的時候,一部讓人耳目一新的電視劇《清平樂》橫空出世,給人們帶來了一頓豐盛的視覺盛宴和精神食糧。該劇以北宋為背景,在風起雲湧的朝堂之事與剪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情長之間,還原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宋仁宗。該劇於2020年4月7日在湖南衛視、騰訊視頻播出。

發生在熱播劇《清平樂》主人公宋仁宗身邊的哪些事?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

隨著電視劇《清平樂》扣人心環的劇情一步步深入,使人們對以前並不太熟悉的宋仁宗感到了好奇,對大宋王朝想要更瞭解。有種想進一步學習瞭解宋仁宗身世的更多細節,也想了解當時大宋王朝的歷史。一股學習瞭解大宋王朝的歷史風隨著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而刮起來了。

而我們在學習瞭解宋仁宗時期的大宋王朝時,就不得不對宋仁宗時期前後的重大歷史典故進行梳理了,那麼那個時期大宋王朝都發生了哪些珍聞軼事呢?我們就來一塊探討一下?

宋真宗后妃

真宗原配是大名人潘氏,忠武軍節度潘美的第八個女兒。潘氏是在真宗封韓王時太宗替真宗聘娶的,封莒國夫人。真宗沒即位前,潘氏二十二歲便去世。真宗即位以後,追封潘氏為皇后。

真宗的第一任真正皇后是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第二個女兒。淳化四年真宗在襄王府邸,太宗為他聘娶,封魯國夫人,進封秦國夫人。真宗即位後,冊立為皇后。十年後,於景德四年以三十二歲病逝。史稱郭皇后謙恭儉約,厭惡奢靡。她的族屬入謁禁中,只要衣飾華麗,她便加以斥責;有的想借助她的地位,相求於真宗,她總是堅決不許。真宗對她因而又敬又愛。郭皇后死,真宗突破七日釋服的禮制,特詔十三日釋服。靈駕發引後,又特命翰林學士楊億撰寫哀冊。

皇后一位空缺,宮中候選人有兩個。一個是宰相沈義倫的孫女兒沈才人,其父是光祿少卿沈繼宗。沈才人是以將相家子入選後宮的,因而起點高,能以千金之身引起皇上的注意。沈氏沒有官宦小姐常有的驕縱,而是文靜賢淑,儉約樸素,她在宮中歷才人、美人、婕妤、充媛,至於德妃,很得真宗的寵愛。另一個是劉美人,雖出身寒微,襁褓而孤,卻是美麗動人,真宗為她著迷,進而立為皇后。

比起劉美人來,出身高貴的沈才人確實是黯然失色。劉美人不僅秀美,還擅長播鼗。她由蜀人龔美帶到京師,十五歲送進時為襄王的真宗府邸,真宗神魂顛倒,大加寵愛。乳母秦國夫人認為劉氏妖媚,偷偷向太宗奏報。太宗命襄王逐出劉氏。襄王舍不下,將她寄放在王宮指使張耆家。太宗死後,真宗即位,這才將劉氏召回後宮,授美人,旋進修儀,再進位德妃,寵冠後宮。

皇后位缺,沈才人立後的呼聲最高,幾乎眾口一詞,尤其是朝中大臣、皇親國戚,因為沈才人是出於相門。但真宗迷戀的是劉美人,要立劉氏為皇后,大臣們激烈反對。翰林學士李迪甚至公開進諫,劉妃出身微寒,不可以母儀天下。真宗不聽,執意立劉氏為皇后。

劉皇后天性敏悟,能曉書史,對朝廷一應大事小事,都能熟記本末。真宗退朝以後,批閱天下奏章,直至深夜,總是劉皇后陪同,而且一同理政。宮中有什麼事,她都能援引以往故事妥帖解決。真宗對她敬、愛並重。宋代後宮干預朝政便自此開始。

敲鼓女郎強奪人子

從敲鼓女到皇后

宋真宗景德年間,由於對北方遼國達成了“澶淵之盟”,朝廷上下一派和平氣象,於是,宋真宗自得其樂地做起了太平天子。先是擺駕泰山大搞封禪,又轉道曲阜拜孔廟,然後,出潼關,渡渭河,奔西嶽祀奉皇天后土。六宮妃嬪、文武百官浩浩蕩蕩隨駕,折騰了好幾年。西行回來後,皇后郭氏因勞累過度,又受了風寒,竟是一病不起,於景德四年四月逝世,年三十二歲。

郭皇后是太原人,父親郭守文官拜宣徽南院使(一種宮廷要職),太宗在世時,為趙恆聘娶的,當時,趙恆的原配妻子潘氏剛剛死去。潘氏是宋太祖的大臣、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的第八個女兒,死時年僅二十二歲,真宗即位時追封她為章懷皇后,又冊繼室郭氏為皇后。郭氏是個謙和節儉之人,待下人十分寬厚,尤其痛恨靡費奢侈之風。每逢她孃家有人進宮來看她,若穿得豪華綺麗一些,她就要加以訓誡,如有家人親戚託她向皇帝要求一些什麼,她一概拒絕,因此,她深得真宗敬重。她死後,真宗傷心嘆惜了好長時間,按當時規定,皇后駕崩,皇帝應服喪七天,而真宗下令服喪十三天,以示特別哀悼,並諡號為章穆皇后。

過了兩三年,真宗召集大臣們開會,商議冊立繼後的人選。在後宮,真宗最寵愛的有三個人,一是劉德妃,一是楊淑妃,還有一位是沈才人。楊淑妃是天武副指揮使楊知信的侄女,沈才人是宰相沈倫的孫女。三人之中,誰有足夠資格當選皇后呢?只聽真宗先開口說道:“劉德妃入宮多年,賢淑寬仁,又為朕生下皇子,朕有意冊立她為皇后。”

話音剛落,文官中閃出一位大臣跪下奏道:“不可不可!”

真宗一看,是翰林學士李迪,便問是什麼原因。

李迪直言奏道:“劉德妃出身微賤,不配母儀天下!”

真宗聽了十分惱怒,厲聲說道:“劉妃的祖先曾任大將軍之職,父親劉通乃虎捷都指揮使兼嘉州刺史,怎能說她是微賤之人?”

李迪一時語塞,只得退了下去。

“陛下意欲冊立皇后,臣以為沈才人出身相國門第,更為合適。”參知政事趙安仁又提議道。

真宗不加思索,一口拒絕:“劉妃入宮在前,沈才人在後,後不可越先。朕以為劉妃才德俱全,足可正位中宮,朕意已定,眾卿不必多言!”說罷,便退朝回內宮去了。

這位劉德妃,為什麼能得到宋真宗的一心寵愛呢?

二十多年前,早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汴京城內傳說著一樁新鮮事兒:銀匠龔美有個表妹,不但生得豔如桃花,而且善於敲鼓,鼓音抑楊頓挫,動人心絃。於是,惹得一班王孫公子、市井遊客紛紛前去龔美家,一睹為快。

原來,龔美本是蜀人,他表妹名叫劉娥,原籍華陽(今四川劍閣一帶),是個出身宦家的小姐。她祖父在後晉時做過驍衛大將軍,父親是嘉州刺史,在征戰途中不幸病死。當時,劉娥尚在襁褓中,失去了依靠,被送到外祖父家撫養。在她十五歲那年,表哥龔美把她帶到了汴京。

劉娥的名聲傳開後,吸引了少年風流的皇子元侃。他與劉娥同年,當時封襄王,還沒有被立為皇太子。一天,元侃帶了幾名貼身隨從,悄悄找到龔美的家。當劉娥知道眼前這位身穿華服的少年的真實身份後,格外殷勤相待,她期望這位少年能改變她的命運。美貌、伶俐、媚人的風情,加上悠揚悅耳的樂鼓聲,皇子被深深地迷住了。當天,他就把劉娥召進王府,作為貼身侍女使用。

元侃的乳母秦國夫人,對元侃管束很緊。她見襄王身邊突然來了一個美貌妖嬈的侍婢,看兩人的舉動,如漆似膠,一定做出了不軌之事,不由焦急萬分,皇子若迷戀女色,不圖上進,那怎麼得了?她趕快進宮去向太宗告狀。太宗聽了大怒,把兒子召去狠狠訓斥一頓,嚴令他即速把劉娥趕出襄王府。君命難違,元侃只得忍痛送劉娥出去,但還是偷偷地把她安頓在王府屬官張耆的家裡。

兩情惓戀之中,過了十多年。真宗即位後,立即把劉娥接進皇宮,封為美人。劉娥聰明圓滑,對郭皇后恭敬小心,與眾妃嬪和睦相處,人緣很不錯,皇帝又對她專寵異常,因此,她步步高昇,進為修儀、德妃。

發生在熱播劇《清平樂》主人公宋仁宗身邊的哪些事?

劉娥

對皇后桂冠早已垂涎三尺的劉娥,在郭皇后死後,便著手實施自己的計劃。她想,要超越楊淑妃和沈才人,只有乘真宗還沒有子嗣的時候,為他生下長子,自己就有希望立為皇后了。偏偏她的肚皮不爭氣,日夜祈禱,也沒有如願。後來,她終於想出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劉娥身邊有個親信侍女,生得美貌而端莊,她讓這個侍女去侍候真宗,為真宗鋪床迭被。果然,李氏被真宗看中而召幸,不久就懷了孕。有一天,真宗帶領妃嬪遊砌臺,李氏也在。一不小心,李氏頭上的玉釵墜落在地,她不覺吃了一驚,很為心疼。真宗卻在心中默默祈禱,假如玉釵落地後完好無損,李氏則生男孩。結果拾起玉釵一看,竟是完好無損。真宗大喜。後來,李氏分娩後,真的生了一個皇子,取名趙受益。真宗中年得子,分外疼愛。

憑藉真宗的寵愛,劉妃提出,把受益作為她自己的兒子,親加撫育,真宗同意了。劉妃還以甜言蜜語哄騙楊妃,要淑妃同她一起撫養受益,將來一定不忘大恩。善良隨和的楊淑妃一口答應下來。於是,她下令後宮上下不準洩露,又對外宣佈說:皇子受益是她生的。

在大臣會議商量皇后人選之前,劉妃就取得了真宗的允諾,立她為皇后。

做武則天的美夢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五十三歲的真宗患了風疾,不能處理朝政,皇太子趙禎(即真宗的獨子趙受益,立為太子時改名)年方十歲,於是,內外政事多由皇后劉娥裁決。

劉氏自當上皇后之後,更加留心國事,也更努力地博覽經史。她悟性很強,從小又讀過不少書。每逢真宗批閱奏章時,她陪在一旁幫著瀏覽,並用心實習,朝廷諸事,她都記住不忘,真宗裁決時若有疑問,她便引用史事作比喻,援古論今,頗有道理。因此,越發得到真宗的愛寵。逐漸地,劉皇后便干預起政事來。

婦人干政,自然引起一班以正統派自居的大臣強烈不滿,尤其是位居宰輔的寇準。一天,寇準進宮探視真宗,見四下無人,悄悄地對真宗說:“為社稷宗廟大計,陛下可令皇太子監國,並選派忠正能幹的大臣輔政,則沒有後顧之憂了。”真宗點點頭表示同意。寇準奉旨,立即密令翰林學士起草命太子監國的詔書。他以為這件事做得萬無一失,很是得意,竟在一次酒後失言,讓尚書左僕射(相當於左丞相)丁謂知道了。丁謂素來妒忌寇準,怕寇準巴結上皇太子後,會影響他的地位,便勾結宦官,入宮去向劉皇后報告,說寇準這樣做的目的是排擠中宮。

劉皇后正懷著唐武則天那樣的野心,聽到這些自然憤恨異常。她自作主張,以真宗的名義下詔,將寇準免去宰輔之職,改授太子太傅、萊國公這一虛職,而以丁謂取而代之,升任同平章事(宰相)。這一切,病中的真宗全被矇在鼓裡。

過了幾天,真宗身邊的近侍周懷政去看寇準。他問寇準:“皇上前幾天躺在我的大腿上,言及曾委託國公讓太子監國,為何至今不見動靜?”

寇準悵然嘆息道:“內有皇后干政,外有丁謂專權,皇上早已失權,叫我有什麼辦法?”

周懷政見左右無人,上前密語道:“國公何不直言勸說皇上,請皇上禪位於太子?”

寇準連連擺手,說:“丁劉勾結,權勢熏天,此事要成功談何容易?”

周懷政不以為然,對寇準說:“殺丁幽劉,事在人為,國公未免太膽小,此事包在我身上!”說完,揚長而去。

懷政回宮後,立即找人密謀,誰知不慎走漏消息,被丁謂知道了。丁謂立即報告劉後,捕懷政下獄,嚴刑拷打,要他說出背後主謀是誰。懷政挺身獨自承擔,沒有牽連寇準。劉皇后猶不肯甘休,想再度興風作惡,設法扳倒寇準,恰逢真宗病體略有好轉,她才不敢擅自盲動,於是,又在真宗跟前挑撥是非,胡說皇太子繼位心切,鼓動寇準等大臣,妄想逼迫病中的真宗禪位。大臣們竭力為太子辯白,說他十歲的孩童,哪裡會做這種事,再說真宗也不忍心加罪於唯一的愛子,只是把寇準貶為太常卿,出任相州刺史。

這時的劉皇后,已充分暴露了臨朝稱制的野心,但是真宗昏庸軟弱,當他後來得知劉後曾幾番假傳他的詔旨,把寇準貶到道州去當司馬,他也不敢斥責劉後,只是嘆息了幾聲。

轉眼又是兩年過去了。到乾興元年(1022年),過了元宵節,真宗舊病復發,竟是一天比一天沉重,到三月仲春,也是危在旦夕。那天,他把劉皇后召入寢殿,囑咐道:“太子年幼,即使天資聰明,也不懂如何處理國事。大臣中,還是寇準、李迪二人最為忠直,可託大事。”說完這話,便瞑目而逝。劉後哭了幾聲,密囑親信宦官,把丁謂以及參知政事王曾兩人召進宮來,向他們口授真宗的遺詔:“皇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后為皇太后,淑妃楊氏為皇太妃,並由皇太后處理軍國重事。”

劉後不聽真宗遺囑,撇開寇準和李迪,原因是很清楚的。且不說寇準,就是李迪也是她心中仇恨已久的人物,當初李迪曾阻撓過她冊立皇后,她怎麼肯將輔命大權交給李迪呢?在她心目中,除丁謂之外,最可靠的大臣就是王曾了。因為有一次,王曾對劉皇后的親戚錢惟演說過這樣的話:“太子幼弱,沒有皇后不能自立;而皇后若不扶持太子,則人心不肯歸附。假如為皇后的利益著想,我們應當忠於太子,太子平安了,難道劉氏還會不安全嗎?”錢惟演就是劉皇后表兄龔美的妻舅,他聽了王曾的話,深以為然,就去告訴了劉皇后。從此,王曾就獲得劉皇后的信任。

當下,丁謂和王曾兩人拿起筆來起草真宗的遺詔。王曾提出,要在“由皇太后處理軍國重事”這句話中加上一個“權”字,意為“權且”由皇太后處理朝政。丁謂不同意。王曾嚴肅地說:“我朝一向沒有母后臨朝稱制的規矩,但現在皇帝幼小,請太后暫時輔政,這是國運不佳,加上一個‘權’字,是為了給後人做個榜樣。再說,決定大行皇帝的遺詔如何起草,本是我們作相臣的份內事,我們怎能不按先朝規矩辦事呢?”丁謂無言以對,只好同意。

遺詔起草完畢,送到劉皇后處過目。劉皇后已經聽說了王曾的這一番言辭,不便再提反駁的意見,只得將詔書頒佈中外。

這一天,在文武大臣的簇擁下,皇太子趙禎在真宗的靈柩前登上皇位,即是宋仁宗。那麼,皇太后輔政採用怎樣的形式呢?王曾奏道,應效法東漢時的做法,請太后坐在皇帝右側垂簾聽政。丁謂不同意,說:“皇上年幼,一切大事應由太后處置,皇上只須於每月初一、十五召見群臣兩次;遇到軍國大事,由太后召集宰臣商議決定。至於一般小事,由押班(宦官中的領班)傳奏進去,蓋上玉璽頒行下去便可。”

王曾一聽,變了臉色,斥道:“太后與皇帝不在一起議事,讓朝權掌在宦官手裡,豈不隱伏危機?”

丁謂撇撇嘴,不以為然。其他大臣也議論不一,一時無法決定下來。

誰知不幾天,就有太后手諭頒佈下來,說輔政的形式,就按丁謂的意思。原來,在太后的默許下,丁謂串通了押班宦官雷允恭,不管大小政事,必須先經過丁謂,然後通過雷允恭奏報太后,這樣,丁、雷二人便可擅權謀私,而把新皇帝架空起來。但幸虧有王曾為首的一班正直大臣,劉太后也還能秉公處理朝政,因此,朝廷內外也沒發生什麼意外變故。

劉太后輔政十一年,政令嚴明,恩威並施,基本上能起用忠直之士,貶黜奸佞小人。丁謂和雷允恭也都被她治以不法之罪。王曾儘管處處節制她的權力,還是被她升為宰相。當然,她也有過像武則天那樣的奢望,想嚐嚐做女皇帝的滋味,但又害怕朝內外有人反對。有一次,她試探性地問參知政事魯宗道:

“唐代武則天是個怎樣的皇帝?”

魯宗道回答說:“是個危害唐室社稷的千古罪人!”

她聽了默然不語。她熟黯史事,當然怕在青史上留下惡名。因此當後來三司使(管理財政的中央大員)程琳把一幅武則天臨朝圖獻給她,要她效法武后稱帝時,她把圖狠狠擲於地下,說:“我不做這種對不住祖宗之事!”

被剝奪了做母親的權利的孝宸妃

宋代後宮中有一位女子,替皇上侍寢,皇上見她美色動人,便佔有了她。她懷孕了,生下了一位皇子。皇子生下以後,一直由別人撫養,後來繼承大位,做了皇帝。這位皇帝也一直不知道這位女子是自己的母親。這位女子生活在宮中,始終沉默寡言。她生下了皇子不能撫養,皇子繼承了大位又不能前去相認,她就那麼默默地一聲不響的生活著,直到死去。

她甘願這樣嗎?絕不會的,她是無可奈何。她除了默默無言,她又能如何?她的沉靜的表面下,一定隱藏著巨大的痛苦,她的憂愁苦悶,無邊無際,如奔湧不息的江河。便做春江都是淚,也流不盡,許多愁。

這位女子是李宸妃,她的兒子便是宋仁宗。

李宸妃是杭州人。祖父李延嗣,曾為金華縣主簿。父親李仁德,終官為左班殿直。最初,李氏是真宗劉皇后身邊的侍兒,長得清秀,文文靜靜,沉默寡言,劉皇后很喜歡她。劉皇后沒有子嗣,派李氏到真宗身邊,任司寢,侍候真宗入睡。真宗很喜歡這個美麗動人又少言寡語的女子。於是,真宗臨幸了她。

一段時間以後,李氏懷孕。真宗很高興,更加寵愛李氏,讓她不離左右。有一天,風和日麗,真宗讓李氏侍駕遊幸。登臨砌臺時,李氏嬌喘,不意插在頭上的玉釵墜落,掉下砌臺。李氏很惱火。真宗淡然一笑,吩咐侍從撿上來。真宗心裡自個占卜:如果玉釵完好,李氏當生男孩。侍從撿上玉釵,果真完好無損。真宗興奮得孩子似的。李氏和眾多侍從一時不知是怎麼回事。

不久,李氏生下了一個孩子,果真是男孩。宮中歡慶。真宗這才告知砌臺玉釵一事。李氏和侍從方才明白喜從何來,原來是天意。兒子生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日,取名趙益。趙益是真宗的第六個兒子。

趙禎一直不知道生母是誰,始終認為劉皇后就是自己的生母。而宮裡太監、侍女懾於劉皇后的淫威,誰不也不敢走漏半點風聲。趙禎天性仁厚,寬懷禮讓,喜怒不形之於色。四歲時,趙禎被委為左衛上將軍,封慶國公。次年為忠正軍節度使兼侍中,封壽春郡王。兩年後任中書令。再過一年,八歲時被立為皇太子,改名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去世。趙禎十二歲,由皇太子繼承皇位,為宋仁宗。劉皇后被尊為太后,垂簾聽政。仁宗的母親李氏封授順容,從守真宗的永定陵(今河南鞏縣西南)。劉太后覺得李氏受委曲,又念及李氏識大體,保持沉默,便派劉美、張懷德訪求李氏的親戚,找到李氏的弟弟李用和,補三班奉職。這實際上是劉太后的刻意安排,既示籠絡,又作為人質。

仁宗即位後的第十年,即明道元年(1032年),李氏身染重病,進位封宸妃。不幾天,李宸妃死去,終年四十六歲。李氏一死,劉皇后去了一塊心病。劉皇后不想聲張引事,準備以普通的宮人喪禮在宮外草草了事。丞相呂夷簡不同意,力主葬禮從厚。劉太后趕忙拉起仁宗回宮,避開這個問題。隨後,劉太后獨召呂丞相,問他一個宮人死去,他因何這樣感興趣?呂夷簡回答,說他身為丞相,事無內外大小,都要參與意見。劉太后恨恨然,指責他說,你難道離間我們母子?!呂夷簡鎮靜從容,平靜地回答,如果太后不以李氏為念,不考慮後果,那我不說什麼;如果太后還顧念後人,則一定要喪禮從厚。劉太后有些明白,但還是不相信仁厚寬懷的仁宗在她死後,即便明白了真相又會如何,而且,劉太后也根本不把自己的侍女李氏放在眼裡。

呂夷簡請求用一品禮下葬李氏,殯洪福院。這是僅次於皇后的規格。並要求李氏要以皇后的衣服收殮,用水銀實棺。劉太后開始還是不同意,直到呂夷簡執意堅持,曉以利害,這才有折扣地以厚禮下葬李氏。

一年以後,即明道二年,劉太后去世,終年六十五歲。二十三歲的仁宗親政。這時,燕王進言仁宗,告訴他李氏是他的母親,並說李氏在世時受盡折磨,一年前被人所害,連下葬時都草草了事,實在令人悲哀。仁宗如五雷轟頂,為即號啕大哭,悲慟不已,以致形容消瘦,幾天不上朝理事。

仁宗情緒稍緩以後,下哀痛詔引咎自責。尊李宸妃為皇太后,賜諡莊懿。仁宗親臨洪福院祭告生母,並吩咐更易梓宮,讓李宸妃的弟弟開棺驗視。棺材打開了,仁宗和眾人大驚。棺材是上等的,棺材灌滿了水銀,李氏安靜躺著,一身華服,玉色如生。這不是最高的喪禮嗎?一身衣服都是皇太后才有資格穿的。仁宗喟然長嘆,說人言真是不可信!仁宗越發認定撫養他的劉太后是仁心寬厚的,因此,對劉氏加恩。

仁宗鄭重地下葬母親李氏,讓她陪葬在真宗的永定陵、廟稱奉慈。又在景靈宮建神御殿,稱廣孝殿。任李宸妃的弟弟李用和為彰信軍節度使、檢校侍中,寵齎甚渥。後來,仁宗追念生母不已,又不知道該如何厚遇李氏家族,更將長女福康公主下嫁李用和的兒子李瑋。李瑋相貌平平,公主很不滿意。兩人因吵一架,公主半夜扣皇城門回宮,到仁宗前哭訴。李瑋惶懼自劾。諫官王陶以官門夜開,主張繩治護衛。御史又論公主府第內臣不謹。於是,仁宗將都監梁懷一等十餘人治罪。公主此後一直留在宮中。

宋仁宗趙禎在政治上是個頗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重用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改革政策,即所謂“慶曆新政”,雖然成效不大,但影響深遠,為後來宋神宗、王安石的大規模改革開了先河,作了心理上、輿論上的鋪墊。不過,他在對付女人方面同樣無可奈何,對後宮的是是非非同樣理不清、斷不明,似乎“清官難斷家務事”是永恆的規律。

發生在熱播劇《清平樂》主人公宋仁宗身邊的哪些事?

宋仁宗(王凱飾)

仁宗於公元1022年即位,年僅十三歲,由嫡母劉太后臨朝稱制。由於在位而不需親理政事,便一心一意在後宮遊樂,次年就寵上了張美人,兩個情投意合、形影不離。到第三年按常規該冊立皇后時,即三番五次要求立張美人為皇后。無奈自己雖是皇帝,卻作不了主,大權在太后手裡。劉太后出身顯貴,但自幼父母雙亡,經歷坎坷,博覽書史,留心經世。對只知塗脂抹粉、穿金戴銀、一味逗引仁宗嬉戲遊樂的張美人,自然側目相看、不甚滿意。故對仁宗的請求屢加責難,選定後周及宋初重臣郭崇孫女、宋太宗明德李皇后外甥女郭氏為皇后。仁宗見不能立自己所愛為皇后,不免遷怒於新皇后,採取消極怠工的態度,十天半月才去皇后宮中一次,照樣與張美人卿卿我我、魚水歡合。幾年之後,又寵上了尚美人和楊美人。三位美女輪番進攻,仁宗益發無暇惠顧皇后閨房。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何況郭皇后乃名門閨秀、容儀超群,更難忍受群妾囂張和青春寂寞,便時常有意無意地在仁宗和三位美人面前口出怨言、怒形於色。而三位美人,尤其是尚氏、楊氏依仗年少色豔,寵盛不衰,根本不把皇后放在眼裡,每逢皇后指斥,往往反唇相譏,毫不退讓。后妃之間矛盾日趨激烈,仁宗懾於劉太后壓力,不敢過分偏袒兩位小美人,只好遇事當和事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其相互責罵。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劉太后去世,仁宗開始親政。愛的天平也進一步傾斜,郭皇后愈加受冷遇,心中的怨氣也就愈加膨脹,兩位小美人則更加有恃無恐。

當年十一月的一天,仁宗退朝回宮,與皇后及尚、楊二位美人見面稍敘。言談間,皇后與兩位美人又開始了習以為常的舌戰。尚美人少不經事,竟出言辱罵皇后。郭皇后雖與兩位美人多次發生糾葛,但在眾人面前,尤其是在皇上面前,被妃妾辱罵卻是頭一回,不由火氣直冒,再也顧不得皇后的體面,立即站起來,走上前去,與尚美人你一言、我一語地對罵起來,激忿之下忍不住揮手直搗尚美人臉頰——作為皇后,這是份內特權所允許的。誰知仁宗一副憐花惜玉心腸,惟恐心愛的小美人在交戰中吃虧,見皇后抬手便打,馬上挺身而出,護住尚氏。皇后沒想到皇帝救駕,措手不及,一隻爪牙尖尖的玉手竟重重落在仁宗頸上,仁宗尊貴的頸脖立即留下了斑斑血痕。身為天子,而被老婆打了,這還了得!仁宗可不是漢成帝那種窩囊廢,也不是隋文帝那種“妻管嚴”。當下暴跳如雷,儘管郭皇后嚇得跪在地上連連道歉,痛哭流涕,仁宗仍不解恨,怒衝衝揚長而去。當晚即召來宮廷副總管閻文應,告知昨天發生的事,商量如何處罰皇后,這閻文應與當朝宰相呂夷簡交誼甚厚,仁宗早在四月份,與呂夷簡商定,罷黜太后所信用的張耆、夏竦、晏殊、錢惟演等人,退朝後與郭皇后談及此事。郭皇后隨口說道:“難道獨獨夷簡不依附太后嗎?只不過善於見風使舵、隨機應變罷了。”仁宗便把呂夷簡也一起罷免了。後來呂夷簡通過閻文應打聽到自己的罷免是皇后說了壞話,即懷恨在心。如今閻文應見有機可乘,便慫恿仁宗廢掉皇后。仁宗早就有心廢掉皇后,只是眼下還有點顧慮大臣們反對。閻文應又給仁宗出主意:讓他把頸脖上的爪印給大臣們看,大臣們就不會反對了。第二天,仁宗會見大臣,提出廢黜皇后,並露出頸脖上的血痕給眾人看。剛剛恢復宰相職務的呂夷簡早已得到閻文應的密報,此時為報罷相之恨,便第一個站出來表示贊成,並說:“光武帝是漢代最有作為的君主,他的皇后郭聖通僅僅口出怨言即被廢黜,何況如今郭皇后竟抓傷陛下的頸項呢?”於是,仁宗始堅定了廢后的決心。為防止言官諫阻,預先傳令有關部門不準接受和轉送群臣勸諫的奏章。十二月中,正式下詔廢黜郭皇后為淨妃、玉京衝妙仙師,遷居長寧宮。以御史中丞孔道輔、右司諫范仲淹為首的監察、司諫官員得知消息後,仍然不顧丟官的危險,齊集皇宮大門,大叫著要求面見皇上論理。呂夷簡又以違詔擾亂為由把他們全下放到地方任職。

郭皇后廢黜後,尚、楊二美人(此時張美人已病逝)得以專寵,夜夜斧伐,仁宗被弄得精疲力竭、骨瘦如柴,甚至整天不思茶飯。內外臣僚都非常著急,閻文應便時常勸諫仁宗斥退二位美人,仁宗總捨不得。一天,仁宗被勸煩了,就不耐煩地一揮手:“好吧,我答應你。”閻文應立即用小車把兩位美人送出宮去。

不久,仁宗又想念起郭皇后來,又是賜號“金庭教主、衝靜元師”,又是寫詩問候,後來竟悄悄派使者去接郭皇后進宮。郭皇后卻提出要公開恢復名譽,重新冊立,否則不回後宮。不巧,幾天後郭後得了小病,仁宗派閻文應領太醫官去診治。此時,閻文應已看出仁宗想重新召回郭氏的念頭,心想,一旦郭後重回後宮復位,我閻文應定遭報復。即趁醫治之際,把郭氏毒死。仁宗得到噩耗後,悲痛異常,下詔恢復其皇后名譽。

宋仁宗曹皇后

臨 危 救 駕

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閏正月。在痛痛快快玩了幾天,度過個元宵節之後,仁宗興猶未盡,還想張燈兩度元宵。皇后曹氏竭力勸阻,她說,一來耗費資財,二來有損龍體。仁宗採納了她的意見。

曹皇后,真定人,宋代開國元勳、周武惠王曹彬的孫女。那一年郭後被廢,楊太后趕走尚、楊二美人之後,曹氏被聘娶入宮,冊為皇后。曹皇后出身將門,熟讀經史,性溫和且寬仁大度,崇尚節儉。正位中宮後,她親自帶領宮嬪們在苑內種穀養蠶,深得上下敬重。

發生在熱播劇《清平樂》主人公宋仁宗身邊的哪些事?

曹皇后(江疏影飾)

曹皇后還做了一件不計私利,專為社稷著想的好事。入主後宮之後,她見仁宗體弱多病,擔心日後沒有子嗣,儘管她自己還年輕,日後有希望生皇子,但在徵得仁宗同意後,把仁宗叔父元份的孫子,四歲的宗實領進皇宮,親加撫養。

元宵過後的第三個夜晚,曹皇后住的中宮靜悄悄的,帝、後兩人正在酣睡。忽然,一陣雜亂的響聲將他們驚醒,仁宗披衣而起,想去外面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曹皇后一把將他拖住,勸道:“聽這聲響,不是一般小事,想必有人作亂,陛下萬萬不可輕出,免遭毒手。而今之計,只有派人火速宣召都知(皇宮警衛長官)王守忠,引兵前來保衛。”說著,她命令宮人們緊閉寢宮所有門戶,保護好仁宗。

這時,喧鬧聲越來越近,夾雜著呼救的叫喊聲。曹皇后一聽,變了臉色,知道事態嚴重,果真有人謀反,她定了定神,對仁宗說:“賊人越來越近,可王守忠的衛隊還沒有到,必須預先做好防備。”

此時的仁宗,已嚇得六神無主,一切聽從皇后的安排。曹皇后把中宮所有的太監侍從都召集起來,編成各路隊伍,分別把守宮門。有一名太監同謀反者勾通,故意矇蔽曹皇后說:“莫非是乳媼毆打小女子,所以有此哭聲。”

曹皇后怒斥道:“賊在近處殺人,還敢胡言亂語!”

她一面親自督陣,鼓勵太監們奮力守住宮門,等待外援,一面又暗中派人溜出去取水,偷偷跟在賊人後面,以防賊人放火。

過不多久,果然因宮門打不開,賊人放起火來,但是火勢隨起隨滅,始終無法侵入內殿。到天快亮時,王守忠帶兵趕到,迅速殺退了反叛者。曹皇后命將領頭叛亂的宮廷侍衛彥秀等四人立即正法,不許牽連家屬,也不隨意降罪別人。

宋仁宗見皇后臨危不懼,指揮井井有條,大為佩服,嘆道:“卿如此鎮定,應變有方,不愧是將門之後!”

曹後謙虛地回答說:“這是陛下的洪福,妾能有什麼韜略呢!”

正說著,後宮的妃嬪們陸續趕到中宮,向皇帝和皇后問安。為首的是張美人,後面是周美人、苗才人、馮都君等。張美人是後宮第一寵妃,就是當初仁宗想要立為皇后,被劉太后阻止而改立郭氏的那位美女。她父親張堯封是石州推官。早死,留下寡婦孤女,去投奔張美人的伯父張堯佐,堯佐不肯收留。她母親無奈,只得把年尚幼弱的女兒送進皇宮侍奉楊太后。張美人長大後,因巧慧多智,被仁宗看中,很得寵幸。儘管兩度冊後,張美人都未被選中,但她仍是謙虛盡禮,毫無怨言。她對仁宗說:“妾福薄,難以擔當盛名,還是仍做美人吧!”因此更得仁宗愛憐。仁宗一直想把她進位貴妃,只是一時找不到理由。

中宮事故之後,樞密使夏竦上奏,說殺退賊人的那一夜,是張美人最早趕到中宮去的,因此她護駕有功,應該榮封。夏竦此舉,意在討好仁宗。於是,仁宗順水推舟,立即冊封張美人為貴妃。一些大臣很是不滿,翰林學士張祥說:“張美人功在何方?曹皇后護架護宮都有功,反舍皇后而尊美人,古來沒有這種道理!”仁宗不予理睬,而曹皇后卻毫不介意,一笑置之。

聽政不貪權位

嘉祐八年(1063年),五十四歲的仁宗皇帝已屆西山日薄。他自幼身體孱弱,後又縱慾過度(先是好色,後急於播種,故後宮多寵),以至未老先衰。到二月,眼看他一病不起,可立儲之事,尚未落實。

早些年,仁宗曾聽從曹皇后的建議,將四歲的堂侄宗實領進皇宮撫育,以作立儲之打算。但是他不甘心讓皇位傳給旁支,總巴望後宮妃嬪能為他生一個皇子。偏偏天公不作美,曹後以下諸妃嬪,不是生不出皇子,就是生而早夭。

因此,急壞了一班大臣。宰相韓琦、樞密使曾公亮、參知政事歐陽修等一再進言,要仁宗早早考慮立儲大事。仁宗這才打定主意,宣召正在淮王府為父親守孝的宗實立即進宮。

這一年,宗實已經二十九歲了。聽說皇帝宣召,他不肯受命,他對家裡人說:“我不敢邀此福份,倒是想避禍呢!”可是仁宗屢屢傳詔要他進宮,他不敢違命,臨行時對家人說:“好好看著家,待皇上有了嫡嗣,我立即回來!”

三月初的一天晚上,仁宗駕崩。曹皇后命人將宮門鎖上,鑰匙收在身邊。等到天亮,立即召宗實(此時已改名為趙曙)進宮,並把韓琦、歐陽修等人一併召入,就在仁宗的遺體旁宣讀傳位遺詔。趙曙一聽,驚惶失措地說:“我不要做皇帝!”立即反身要走,被韓琦等攔腰抱住,按在御座上。於是趙曙被迫即位,史稱宋英宗。曹氏被尊為皇太后。

誰知趙曙剛做皇帝就得了一種暴病,類似痴狂,“雖號呼狂走,不能成禮”,無法處理朝政。韓琦等主張由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曹太后勉強同意,就在內東門小殿垂簾聽政。曹太后處事,總是援引經史為依據,遇有疑難,就讓相臣們去議決,從不把自己意思強加於人。她也有很強的辦事能力,每天處理奏章幾十件,能一一記住綱要。她對自己的親戚,或是宮內侍從左右,絲毫不肯徇情。為此,宮廷上下對她肅然起敬。

女人臨朝,在一些頑固派大臣眼裡,總是“牝雞司晨”,不管她出於公心,也不管她實際上比英宗更有水平。不久,司馬光就上書教育曹太后說,不要學真宗的劉皇后,作為婦人,丈夫的家同父母的家是一樣的。何況身為后妃,本與國家休慼相關,趙宋安則百姓安,則曹氏亦安,可世世長享富貴。希望你等皇帝聖體安康之後,趕快還政於他,自己則可退居長樂宮,坐享天下之樂。

英宗即位的第二年,即治平二年(1065年)四月,冊立嫡妃高氏為皇后。高氏是曹太后胞姐之女,從小被收養在皇宮,與英宗同年,兩人青梅竹馬。仁宗在世時見宮中一對童男玉女,很是可愛,對曹皇后說:“將來讓他們配成一對吧!”長大後,便讓他倆成了婚。英宗即位時,高氏已生了三子一女。高氏冊為皇后,與太后的關係親如母女一般。

這樣看來,英宗同曹太后的關係應是十分融洽親近的了。誰知到這一年六月,英宗病情又重了,以後時好時壞,舉動乖張暴戾,動輒踢打太監,甚至對曹太后無禮。這情形被內都知(宦官的頭目)任守忠看在眼裡,便想挑撥英宗和曹太后之間的關係。這人居心陰險,巴望曹太后廢掉較為明智的英宗,改立其他庸弱之君,好讓自己攬權。於是,他在兩宮之間積極離間是非。日子一久,不信也得信,由疑生怨,由怨生憤,關係越來越壞。這下子又急壞了一班大臣,紛紛上書調解,可是總不見效。

一天,韓琦偕歐陽修一起入宮去見太后,曹太后傷心地說起英宗的喜怒變態。韓琦勸慰道:“皇上身體欠安,舉動失常,想必病癒後不致如此。太后是皇上的母親,難道做母親的就不肯原諒兒子嗎?”

太后聽了這話,心中更加難過,心想:皇帝畢竟不是我的親生兒子,才會如此。想著想著,就又流下淚來。歐陽修勸道:“太后侍奉先皇幾十年,仁德溫淑,天下共和。從前張貴人恃寵而驕,太后尚能處之泰然,如今母子之間,難道不能相容嗎?”

太后這才漸漸收住眼淚。兩人繼續展開攻心戰。歐陽修接著說:“先皇在位日久,天下共心。今日太后雖是賢明,究竟是一婦人,臣等若非先皇所託,誰肯一心輔佐呢?”

韓琦又進逼一步:“臣等在外,宮中之事無法詳知,若皇上有什麼閃失,太后也是不能推御責任的!”這話意在逼迫太后,要重視搞好兩宮間的關係。

太后一聽這話,有些著急,說:“這話從哪裡說起,我心裡也是愁得慌呢!”

韓琦和歐陽修連忙叩頭說:“太后仁慈,臣等素來欽佩,只是希望您能善始善終。”

幾天以後,韓琦單獨去見英宗。請過安,君臣略略交談了幾句,英宗嘆息道:“太后待朕,未免寡情。”看他的心情,好像也在為著同太后的關係發愁。

發生在熱播劇《清平樂》主人公宋仁宗身邊的哪些事?

韓琦(楊玏 飾)

韓琦乘機進言道:“父慈子孝,此為常理,不足稱道;但父母不慈,子仍盡孝,才能流芳千古。臣恐怕陛下尚有不盡孝道之處。為人子者,豈可抓住父母的缺點不放呢?”

英宗聽了,心中似乎有所觸動。韓琦也就不再多說了。

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英宗的病好多了,韓琦指示翰林學士劉敞去向英宗講解《史記》,說了一番堯舜如何因仁孝而得人心的道理,使英宗漸漸回心轉意。

一天,英宗主動去向曹太后請安,說自己病中昏亂,得罪母后,請求母后原諒。曹太后十分欣慰,對他說道:“病中之事,不必多計較了,只要以後我們母子能和睦相處,我高興都來不及呢。想皇兒四歲入宮,我日夜盡心,把你撫養長大,正是為了今天。難道我會有什麼其它心思嗎?”說到這裡,又流下淚來。

英宗聽了,也大為感動,淚流滿面的回答道:“母后待兒恩重如山,兒若再忤慈命,不配為人,何能治國治天下?”

太后站起身來,親手把跪著的英宗扶起。於是,母子和好如初。

第二年夏天,英宗的病基本上好了,處理政事,很有頭緒。韓琦等便想提請太后撤簾歸政,但是又怕曹太后不願意,考慮再三之後,就去試探曹太后。見了太后,韓琦叩頭說道:“皇上已親自處理朝政,井井有條,況又有太后輔政,國事毋庸擔心。臣年邁力衰,不堪重任,還是告老退休了吧!”

曹太后一聽,大吃一驚,忙說道:“朝廷大事,全靠相國,怎麼可以退休回鄉呢?還不如讓我退居深宮吧!”

韓琦乘機進言:“漢朝的馬、鄧太后,可算是一代賢后,也不免貪戀權勢。今太后盛德,非馬、鄧諸後所能及,但不知太后何時撤簾歸政?”

曹太后說:“我並不喜歡干預朝政,只是因為從前皇上有病,不得已而為之。如今要撤簾就可撤簾,何必另選日子呢?”

韓琦聽了十分高興,大聲說道:“太后有旨,今日撤簾,鑾儀司還不遵行!”

當下,鑾儀司走上殿,把珠簾撤下。曹太后匆匆轉入屏風後面。

不久,離間兩宮關係的任守忠被人揭發,充軍去了南方。

英宗在位僅四年,死後由長子趙頊即位,即宋神宗。曹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

比起父親英宗,神宗更加英明有為,實行了王安石變法,革除許多弊政。在個人品德方面,也比英宗更加孝道,對繼祖母十分尊敬,曲意承歡。而曹太后對神宗也備極慈愛。神宗退朝稍晚一些,她就不放心,親自到殿後屏風處等候,或親自為神宗安排御膳。因此,祖孫關係始終親密無間。

曹太后有個弟弟名曹佾,官居相位。神宗對太后說:“可讓他進宮,姐弟之間敘敘家常。”但太后說:“我朝立有規矩,外家男子不得隨便入宮探親。我弟弟得以官居相位,已屬過份,所有政事,不應讓他干涉,也不准他入宮!”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冬,曹太后病重。神宗召曹佾入宮探視。姐弟倆略說了幾句話之後,神宗先離開,不想太后對曹佾說:“此地不是你久留之處,快隨皇帝出去罷!”曹佾只得含淚退出。

曹太后病危期間,神宗日夜守在病床邊,親侍湯藥,衣不解帶,一連十幾天沒有離開。她死後,神宗傷心了好久。

曹後十九歲入宮,居後位四十五年。死後諡號“慈聖光獻皇后”,與仁宗合葬永昭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