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吃儉用購買重疾險,然而?

很多人認為,重疾險就是在發生重大疾病的時候,可以有錢

給人治病

這個想法對不對呢?

那下面我給大家講一下重疾險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險種!

在南非,有一名醫術高明的外科醫生--馬裡尤斯.巴納德,他1967年做了世界上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設計了沿用至今的人工三尖瓣和主動脈瓣,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醫生。

在2006年的時候,他來到我們中國上海,跟大家講解了關於重疾險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80年代。他說:我有一個病人,當時她34歲,離婚了,有自己的事業,還帶著兩個孩子,我們在她的肺部發現了癌細胞,通過手術,我們切除了腫塊,手術很順利,病人術後恢復良好,出院了。但是,兩年後,這個病人再次來到了我的診所,在看到她第一眼的時候,我從她的眼神中,看到了死亡的訊息,她呼吸急迫,臉色蒼白,毫無血色,眼神中佈滿了對死亡的恐懼,在跟她的交談中,瞭解到她還在工作,她是在下班的路上來的診所。她說,她需要為孩子們留下積蓄,賺夠房租,留下孩子們的教育費,所以她不得不工作。很不幸,兩個月後,這位病人去世了。按照正常情況,這位病人本來應該在手術後更好的休息並且有更多的時間陪著孩子們,和孩子們共享天倫,給孩子們更多媽媽陪他們的溫馨回憶。可是現實就是,她不得不工作,維持家庭的開銷。

我們是不是可以假設,如果一個人發生重疾,同樣的情況下,休息好一點,營養好一點,開心一點,從容一點,不用擔心下個月的房租或房貸,下一年孩子們的開銷,學費,或許他就能康復了呢?畢竟老話也說,三分治七分養,即便不能康復,至少,她的生存時間是不是可以延長一些?即便最後生命進入倒計時階段,哪怕多一年,多半年,對於我們愛的人,是不是也是有意義的?況且,現在的醫術如此之發達,新藥研發層出不窮,萬一,在這個時間段,研製出了新的具有療效的藥品,是不是就能挽救一條鮮活的生命呢?

比如說,我們通過“我不是藥神”知道了一個神藥---格列寧,那在格列寧發明之前,慢性白血病的生存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但在2002年,格列寧問世後,慢性白血病的生存率為90%。

再比如,即便是美國卡特總統的惡性黑色素瘤已經轉移到肝,轉移到腦,但是因為他等到了PD1免疫療法的成熟,他的癌症痊癒了。

所以說,癌症發生後或者說重疾發生後,那幾年的安心的治療,休養是至關重要的,畢竟活著才有一切的可能。對於重疾患者來說尤其如此。

那我們再回到巴納德醫生,他說,這樣的案例,他還可以舉出上百個,這讓他陷入沉思,醫生可以去醫治病人的身體,但是如果病人因為財務上的原因死了,那醫生前面的一切努力都前功盡棄。

於是他在1983年發明了重疾險,大家看到,重疾險發明的初衷,並不僅僅只是為了有錢治病,更重要的是彌補未來由於生病不能工作帶來的收入損失,是為了讓患者在患病後,能更從容的生活。

為什麼有些人重疾險投保1000萬呢,就是因為考慮到家庭補償,就像下面的冰山圖,重疾險真的到來,不僅僅只有上面能看到的冰山的部分,下面看不到的部分才是真正的大頭。

但是,在真正落實重疾險的過程中,我們不應該純粹追求高保額,更應該根據自己的家庭實際情況進行匹配,不要因為購買重疾險而影響日常生活花銷,同時,也不要給自己及家人留下風險的缺口。

省吃儉用購買重疾險,然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