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導:汪曾祺散文中的吆喝,是怎樣的呢?學寫“吆喝聲”。

幾年前去過漳州,知道漳州有一種近乎詭異的美食---雞仔胎,聽說早晨遠遠地可以聽到“雞仔胎……”的叫賣聲。早晨睜開眼,陽光明媚,拉開窗簾,見車水馬龍,城市開始新的一天,卻不曾聽到期待已久的聲音。我心隱隱失落,覺得這種奇怪的美食,應該會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吆喝“聲,終歸沒有親耳所聞,不免遺憾。

吆喝是一種古老的廣告,是一種特色鮮明,奇妙無比的聲樂藝術。隨著電視、電影,電商、自媒體等的發展,這種廣告日漸減少。但是我們打開電視、電腦,手機等,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廣告,這時“吆喝” 變成了廣告詞,或高雅,或質樸,或委婉,或直白,目的只有一個,賣出去手中的產品。無論吆喝是一種什麼形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它一定是不會消失的。有需求,有賣賣,就有廣告,就有吆喝。即使寫一則文案,以文字的形式為產品做宣傳,默不作聲,可有時無聲勝有聲,這也許是一種爆發力更強的吶喊。

再次打開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間滋味》,他筆下神韻鮮活的吆喝,喚起了我們遙遠而清新的記憶。今天,就從寫作的角度,學大師汪曾祺寫吆喝聲。

下面從四個方面,談談如何寫吆喝:

作文指導:汪曾祺散文中的吆喝,是怎樣的呢?學寫“吆喝聲”。

一、吆喝簡答,目的明確。

不是所有人都懂吆喝的花樣,我在南方,很少聽到像舊北京城樣的吆喝,那麼多花樣,尤其是合轍押韻就顯得更為勉強了。大多賣什麼,就吆喝什麼,一個字也不多,最多來一個高低起伏的變化而已。他筆下的吆喝內容也很簡單,賣枸杞頭,““枸杞頭來!……”;賣蠶豆的,吆喝”爛和蠶豆……“或“鐵蠶豆”;賣蘿蔔的叫賣“紫蘿——卜!”,專收舊衣爛衫,喊“有舊衣爛衫找來賣!”。吆喝的內容大多寥寥幾字,乾脆短句,簡潔有力,目標明確。這對於寫作的人來說,是一種啟發,原來寫吆喝很簡單,賣什麼就直接寫什麼。也許這符合汪曾祺的性格,就是寫吆喝的對象,質樸而不失鮮活,內容上也也不來半點花裡胡哨。

當然,如果能從“商品產地、商品製作過程、商品主要特色”等方面,來表現吆喝的內容,也是非常好的,汪曾祺散文中也有一些吆喝稍微複雜,但是大多是簡約型,也不損其吆喝的魅力。

二、聲樂之美,宛如天籟。

吆喝是一種靠聲音取勝的藝術,或者根本不需要上升到“藝術”的高度,也許更真實。吆喝來源於小商販,他們既不是引吭高歌的表演藝術家,也不是在商言商的大生意人。小本小利,這些小小的商品,或來自田間地頭,或來自巧手做成,簡單的生活,自然的狀態,所以他們的吆喝聲也是一種天真的美,是一種經世俗浸染卻依然活潑、自然的美。汪曾祺極力形容這種美,這種美,不經雕琢自風流。

如在《故鄉的野菜》裡,那些吆喝“賣枸杞頭來”附郭近村女孩子的聲音是脆的,脆脆地傳得很遠,枸杞頭帶著雨水,“女孩子的聲音也帶著雨水”,帶著雨水的聲音一定能慰藉人心,有清亮、溫軟得一面。一個聲音美的女孩,一定是一個美麗的好女孩。

如另《職業》一文中,

<code>  “有舊衣爛衫找來賣!”
我一輩子也沒有聽見過這麼脆的嗓子,就像一個牙口極好的人咬著一個脆蘿蔔似的……/<code>

這幾句用比喻的修辭,形象地寫出收破爛中年婦女的嗓子脆。聲音高,拉得長,可以看出她力氣足,有一種農村婦人的健美。口齒伶俐,吐字清楚,一拉腔,餘音繞樑,久久不絕。


作文指導:汪曾祺散文中的吆喝,是怎樣的呢?學寫“吆喝聲”。

三、人物立體,個性吆喝。

上面從吆喝的內容和聲音之美聊了“吆喝什麼”和“怎樣吆喝”的問題,那誰在吆喝呢?在汪曾祺的散文中,寫楊梅,枸杞頭,蘿蔔等,大多是女性在吆喝,她們大多挎個籃子。作者以樸素、熱情的文筆,寫吆喝的主人,女性的美和“楊梅”等相映生輝,就好像楊梅就應該這美美的人來賣,再加上吆喝一聲,整個空氣都是酸甜酸甜的了。

但是在《蠶豆》這篇文章裡,寫到一位賣“爛和蠶豆”的老人,“這老人至少有七十大幾了,頭髮和兩腮的短髭都已經是雪白的了。他挎著一個腰圓的木盆,慢慢地從衚衕這頭到那頭,啞聲吆喝著:爛和蠶豆……”,這位啞聲的老人家已經年邁、滄桑,他賣力地生活著。“又過了些日子,老人不見了,我想是死了”。這位老人讓人想起楊絳筆下的老王,讓我們感受到底層小人物真真實實的生存狀況,他們生活在困窘中,但還是努力地生存著。作者的筆觸,帶著我們以一顆悲憫之心,去體察吆喝人的生存狀態,有的吆喝是讓人嘆息的吆喝。

在《蠶豆》中,還寫到一個賣“鐵蠶豆”的中年人,“每天有一個騎著自行車賣鐵蠶豆的從他的後牆窗外經過,吆喝‘鐵蠶豆’……這人是個中年漢子,是個出色的男高音,他的聲音不但高、亮、打遠,而且尾音帶顫。”,這是一個年富力強的中年人,像那種熱血沸騰能鬧事的人,雖然他不是。但是他的虎虎生威,作者認為,會給住在這個衚衕里正因為遭受迫害而精神緊張的沈從文先生以壓力。通過吆喝聲的“鐵”味,既凸顯了這位中年人的形象,也反映了當時的世態人情,令人不免唏噓感慨。

四、街頭巷尾,民俗風情。

第四個問題,在哪裡吆喝呢?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口味,不同的愛好,不同的民俗,不同的風情。吆喝聲和吆喝人,成為某個地方的一道風景,或一種特色。就好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雞仔胎,和迴旋的吆喝聲,是漳州的一大特徵。這是一種“勇敢”的美食,它甚至能迎合外地人的“冒險”精神。有一些商品,只屬於某個地方,就好像一株莊稼,只適合長在某一塊地方,如南橘北枳,水土使然。

在汪曾祺的作品種,在昆明賣楊梅的苗家女孩,坐人家階石一角,不時吆喝“賣楊梅”,聲音嬌嬌的;每年秋末,就有泰州人來賣紫蘿蔔,都是女的,挎一個柳條籃子,沿街叱喝;到了北京,街頭巷尾,常聽到叫賣“心裡美蘿蔔”……

”吆喝“的內容無論如何簡單,但是都被賦予了鮮明的韻律和曲調,是一種獨特的民年間音樂形式。它和叫賣的商品,和吆喝的人,一起成為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情。就好像提起冰糖葫蘆,就想起它的吆喝聲,這吆喝聲迴旋在老北京的上空,那是一種不忍丟失的“文化遺產”。

今天,以汪曾祺的散文中的吆喝聲為例,從”

吆喝什麼,怎樣吆喝,誰吆喝和在哪裡吆喝”四個方面,學習如何在作文中寫吆喝聲。也許,吆喝的聲音會在空氣中和記憶裡縈繞,它和吆喝人,和吆喝過的那塊地方,是一個無法分割的整理,也一起成為不能失去的永恆。


作文指導:汪曾祺散文中的吆喝,是怎樣的呢?學寫“吆喝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