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以诗词为体裁的书法作品——韵味十足,美轮美奂

中国古今上下文人墨客,黎民百姓向来喜欢诗,有"诗国"之称。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诗的普遍性、普及性那么深广,那么专注。

原因有三:

一是中华民族以人类的智慧创造了汉字文化,全世界大多以拼音字为主。一切鉴赏诗词的心得体会都是由汉字产生的;

二是中华民族的审美眼光与别国不同,在看宇宙的一切一切时有自己的审美观。洋人看不出的美,我们能看出来,诗人以他特有的审美心灵与之相交汇才产生了诗;

三是中国诗人的表现方式、表现手法极为独特。

以上三点组合起来才构成中华民族高水平、极为美妙的中华诗词。


诗词与书法的结合,韵味十足,美轮美奂,一起来欣赏我以唐代诗词为体裁的三幅书法作品吧:


第一幅书法作品是唐代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行草书书法创作

我在这幅作品创作时采取行草书的特点,正文分为四列,纵式竖写,规格尺寸为:100*50cm半熟宣纸,作品上下连贯,一气呵成,线条粗细结合、墨色饱满、用笔娴熟、合规章法、笔法流畅。

行草书作品:【唐】李商隐《夜雨寄北》,作者:冯彬

欣赏以诗词为体裁的书法作品——韵味十足,美轮美奂

行草书作品:【唐】李商隐《夜雨寄北》,作者:冯彬

2、诗词鉴赏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达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第二幅书法作品是唐代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1、行书书法创作

我在这幅作品创作时采取行书的特点,正文分为三列,纵式竖写,规格尺寸为:100*50cm半熟宣纸,作品线条比较粗犷、书写干练,一气呵成。用笔娴熟、合规章法。

行书作品:【唐】李白《赠汪伦》,作者:冯彬

欣赏以诗词为体裁的书法作品——韵味十足,美轮美奂

行书作品:【唐】李白《赠汪伦》,作者:冯彬

2、诗词鉴赏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中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始,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第三幅书法作品是唐代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1、行书书法创作

我在这幅作品创作同样采取行书的特点,正文分为三列,纵式竖写,规格尺寸为:100*50cm半熟宣纸,作品线条比较粗犷、结字相对比较飘逸灵动,如:“愁前路”等词句,书写干练,一气呵成。

行书作品:【唐】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作者:冯彬

欣赏以诗词为体裁的书法作品——韵味十足,美轮美奂

行书作品:【唐】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作者:冯彬

2、诗词鉴赏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是对朋友的劝慰。话说得响亮而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其一》送别诗中,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