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浸潤著詩意的歡樂與哀愁------佐鴻原創

春至清明,空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生機勃勃。清明時節,風和日麗,桃紅柳綠,草長鶯飛,是一年中最美的季節,引得詩人詩興大發,留下了許多描寫清明的詩句,可謂情也切切,意也深深。


清明時節:浸潤著詩意的歡樂與哀愁------佐鴻原創

清明,是一個節氣。從時令上講,每到清明時分,杏花帶雨而開,梨花伴露而眠,垂柳隨風而舞,浮萍逐波而行……正是春光最明媚的時候,正如黃庭堅的《清明》寫道:“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清明詩中,被詩人描繪最多的就是雨和柳。“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春雨瀟瀟,細雨紛飛,氤氳了依依楊柳,潤溼了初生嫩苗,氤氳了歷史的煙塵,浸潤了古往今來那顆潮溼的詩心。晚唐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為歷代清明詩的扛鼎之作,清新雋永,寓意深遠,膾炙人口,可謂清明的千古絕唱。“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在寫給張籍的詩裡,既有雨又有柳,獨具匠心,極為傳神描繪出春天的美景。“正好園林籍落英,細風吹雨溼清明”,宋人沈與求看著在春雨中紛紛落地的花瓣,愁緒油然而生,詩也就到了心頭。清人孔尚任的“清明寒食多風雨,特特今宵月照花”,則帶有不勝驚喜之情。


清明時節:浸潤著詩意的歡樂與哀愁------佐鴻原創

清明寫詩,離不開的是柳。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所以,楊柳就頻頻出現在詩人的筆端。唐代詩人韋莊的“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清新飄逸,美不勝收;宋代詞人吳文英的“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樓前綠暗分攜路,一絲柳、一寸柔情。”清幽婉麗,把戀人的思念和柔情展示得淋漓盡致。陸游的“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清代高鼎的“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更是久傳不衰的佳句。


清明時節:浸潤著詩意的歡樂與哀愁------佐鴻原創

清明時節,正是百花盛開的日子。清明的花在古代詩人筆下到底是怎樣的幅幅景象呢?“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從宋代吳惟信的詩中,我們聽到了花開的聲音,看到了風起的樣子。“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在唐代詩人韓翃筆下,寒食節長安城白天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詩人羅隱在《清明日曲江懷友》寫道:“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鷗鳥好像都知道自然變化的規律,杏花也好像是為了行人的惆悵而開。“清明上已西湖好,滿目繁華……直到城頭總是花。”在浪漫的歐陽修眼裡,滿目奼紫嫣紅,春花充盈著整個空間。


清明時節:浸潤著詩意的歡樂與哀愁------佐鴻原創

清明又叫“踏青節”,以踏青為題的詩數不勝數。“別館青山郭,遊人折柳行,落花經上已,細雨帶清明。”這首唐朝羊士諤所寫的人們在清明出行的情景生動有趣。據史料記載,踏青之俗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興起了。北宋詩人張先有“芳草拾翠莫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的佳句,描繪了郊野踏青遊人往來不絕,時已黃昏仍流連忘返的盛況。唐朝詩人韋莊的筆下,清明的活動更為豐富多彩,充滿情趣。詩曰:“滿街楊柳綠似煙,畫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簾紅杏裡,女郎繚亂送鞦韆。”在韋應物的詩中,則描寫了清明蹴鞠(踢球)的情景:“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彩繩拂花去,輕毬度閣來。”盪鞦韆、蹴鞠,都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歡的遊戲。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祭祖掃墓的日子。清明掃墓,源自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介子推至忠,自割其股以食文公”。其後重耳歸國,介子推隱入綿山。晉文公本想燒山逼他出來,誰知介子推與母親抱柳而亡。晉文公嗟嘆悲切,將放火燒山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禁忌菸火,只吃寒食。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形成了清明掃墓的習俗。現在許多地方有“清明上墳上在前”之說,即與寒食典故有關。


清明時節:浸潤著詩意的歡樂與哀愁------佐鴻原創

清明掃墓的風俗,漢代已有,盛於唐代。歷代詩人為清明掃墓,都留下過不少膾炙人口的好詩。如張繼的《閭門即事》:“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試上吳門窺郡廓,清明幾處有新煙。”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生動地描述了當時清明掃墓祭祖的情景:“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代高翥《清明》詩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古人郊野掃墓、悼念亡人的場景,實屬神來之筆。楊萬里的《寒食上冢》:“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餘。”描述了掃墓時睹物傷懷的感傷心境。明朝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抒發了戰亂後子孫無法祭祀先人的悲哀。


清明時節:浸潤著詩意的歡樂與哀愁------佐鴻原創

清明節是一個追遠的日子,也是踏青春遊的好時節。懷念親人,讓人哀思悠悠,有淡淡的傷懷;而萬物復甦,天地清明的春天的呼喚,又讓人無比的陶醉。生命的老死消失和青春勃發,這人生的兩大“宿命”,在同一個節日,讓人體會。其實,清明詩意中的歡樂與悲愁,不也正是人生嗎?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四季的輪迴一如人生,生生不息。“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處幾清明。”大文豪蘇軾告訴我們:這美好的時光雖然令人陶醉,但切莫因為沉湎於此而忘記了珍惜時光。“莫辭盞酒十分醉,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一切終將會煙消雲散,抓住目前,莫負人生的春光,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這才是清明文化的意義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