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種急性腹瀉使用抗菌素治療無效?

有一種皮膚病,起病很急,然而首發症狀卻不是皮膚上發疹子、瘙癢、疼痛等皮膚症狀,而是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等消化系統的症狀,此時周身皮膚上只有一兩塊錢幣大水腫性紅色斑塊,這種皮膚上的表現,如果不仔細觀察周身皮膚,往往很不容易發現,患者也沒有皮膚上的自覺症狀。

值此,患者往往到醫院的腸道科就診,接診的腸道科醫生,也往往只注意到患者急性腹痛、腹瀉等腸道症狀,加上患者周圍血象中白血球升高,糞便檢查中見大量白細胞,這些都提示患者為腸道細菌感染所致的急性腹瀉,接診的腸道科醫生理所當然的給患者使用抗菌素。

可是奇怪的是,患者雖然使用了大量抗菌素,可是治療了一兩天後,不但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症狀無改善,此時患者面部、胸腹部、背部和四肢皮膚上,驟然發出大量水腫性鮮紅色斑塊,令患者奇癢難忍。

進一步瞭解患者發病以前一二天的飲食情況,往往可以瞭解到,患者在發病以前曾經食入了比較多的魚、蝦、蟹、豬肉等動物蛋白質性食物,同時還飲入了大量白酒、黃酒或葡萄酒等飲料。

為什麼這種急性腹瀉使用抗菌素治療無效?


這種皮膚病,醫學上稱蛋白腖性急性蕁麻疹。

該病的發病機理是這樣的:魚、蝦、蟹、豬肉等動物蛋白質性食物,人體在正常食用量的情況下,通過體內各種消化酶的作用,能將其消化成最簡單的物質——氨基酸,然後被人體吸收利用。

由動物蛋白質性食物所消化成的氨基酸,是無抗原性的,人體不會對其發生過敏反應。

然而,當人體在短時間內食入了大量魚、蝦、蟹、豬肉等動物蛋白質性食物,同時又飲用了比較多的酒料,此時人體不能將此類動物蛋白性食物消化成氨基酸,而只能將其消化為氨基酸的前體——蛋白腖,此類物質可有抗原性了,機體會對其發生過敏反應。

這些由動物蛋白性食物消化成的蛋白腖,經胃腸黏膜吸收入血液後,人體就會發生所謂的抗原抗體反應,從而人體血液內會產生大量組織胺、5—羥色胺、緩激肽等介質,這些介質作用於人體腸道黏膜,會引起腸道黏膜充血、水腫,腸子蠕動增強,患者從而出現腹痛、腹瀉等急性腸炎症狀。

這些介質作用於人體皮膚毛細血管,會引起人體皮膚內大量毛細血管明顯擴張,因而大量血液中的血清蛋白滲出到毛細血管外,致使患者周身皮膚上發出大量鮮紅色水腫性斑塊,醫學上稱風團。

為什麼這種急性腹瀉使用抗菌素治療無效?


由於皮膚上出現了這種嚴重過敏反應,所以此類患者,除了有急性腹痛、腹瀉症狀外,還伴有難忍的周身皮膚瘙癢。

患者糞便鏡檢中可見大量白細胞,周圍血象中白細胞也明顯增多,這些都是機體變態反應性炎症反應所致,並不是細菌感染所引起。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患者要對由動物蛋白性食物所消化成的蛋白腖發生過敏反應,還必須有內在致病因子參與。

所謂內在致病因子,就是平時所說的過敏性體質,此類患者的血清裡面,存在著一種高含量的特殊蛋白質——IgE免疫球蛋白,其含量高出正常人幾倍到幾十倍,這些都是遺傳基因所決定的,此類高含量免疫球蛋白的存在,是患者發生蛋白腖性急性蕁麻疹的根本原因。

從上可知,蛋白腖性急性蕁麻疹,完全是一種由抗原抗體引起的過敏反應性皮膚病,理應採用抗過敏藥物治療,對抗菌素類藥物當然無效。

據此,對蛋白腖性急性蕁麻疹的治療,必須及時使用地塞米松,或者甲基強的松龍等類固醇皮質激素,可以根據患者病情輕重,酌情采用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途徑給藥,同時需要口服西替利秦片、氯雷他定片等抗組織胺類藥物。當然,這些治療必須得到醫院的皮膚專科去進行治療。

至於蛋白腖性急性蕁麻疹的預防,還是要提醒患者,平時食用魚、蝦、蟹、豬肉等動物蛋白性食物時,一是要控制食用量;二是不要同時大量飲酒,以防產生大量的蛋白腖導致發生蛋白腖性急性蕁麻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