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预算税收先河,一扫税收沉疴,唐朝新税法应运而生

引言

在文化历史中,唐朝人的智慧,是建立在温饱的条件之上,解决了温饱,得以果腹,这些文人先贤才能创造出大唐盛世。而这繁荣的经济,正是得益于唐朝完整的税法。

税收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税法制定的合理,物尽其用,百姓手中和国库中都有钱,大唐盛世才能持续下去。杨炎实行的两税法,正是一扫唐朝税收沉疴的良药。

《旧唐书·杨炎传》对于杨炎两税法记载:“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可见两税法在当时引起多大的轰动,新税法的实施,不仅让朝野震荡,更让百姓走向了新的生活。

开预算税收先河,一扫税收沉疴,唐朝新税法应运而生

唐朝铜钱

一、唐朝后期税种繁多,百姓苦不堪言

在我国古代,人口时候是一个社会性资源,一个朝代是否兴旺,就是看看人口的多少,人口越多的朝代,就发展的越好。作为唐朝的国政之基,税收也选择了人口作为依据。

租庸调作为唐朝税收的原始模型,在初唐时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库充盈,百姓安乐,这是因为初唐的户籍数目和均田制度的完善,人口并没有大流通,很多人一辈子都是扎根在自己的故乡,生活,成长,娶妻,生子,甚至死亡都在这一个地方。每个人的土地均等,人口不流通,这样的情况下,税收就十分公平。

<code>《新唐书志》记载:“大盗屡起,方镇数叛,兵革之兴,累世不息,而用度之数,不能节矣”/<code>

到了唐朝后期,战乱和饥荒导致大量的人死亡,旧历天宝,玄宗甚至允许土地的私自买卖,因为土地的倒卖,导致许多商人从中谋取巨大的利益,辗转之中,田地最后只能积聚在贵族手中。农民手中无地,只能逃难到其他地方,成为了流民。


开预算税收先河,一扫税收沉疴,唐朝新税法应运而生

唐朝流民


百姓成为了流民,失去了土地,却依然逃不过交税的命运,朝廷数度兴兵,军费开销越来越大,但是可以收到的税愈发减少,所以收税的次数越来越多。

交税的种类杂巨,百姓苦不堪言,这样的生活却远远没有尽头,甚至出现,皇帝收一次税之后,节度使再收一次税,下面的官吏自然也需要再收税,唐朝政府在百姓之中的行政单位巨多,层层克扣下来,生产粮食的百姓最终却连温饱都是问题。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农民大多离乱而死,而拥有众多田地的贵族,却只用交一个人的税,剩下的钱财全都收归囊中,贵族奢华无比,穷人却只能惨死在寒风中在当时十分正常的现象。这种贫富差距和不公平的现象,十分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也加深了有钱人和平民之间的矛盾。

二、唐朝后期税收寥寥,阶级矛盾凸显

<code>“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code> 

玄宗在位时,税收寥寥无几,但是天子的用度非常大,钱常常不够花,国库和百姓手中都没有钱,百姓本来就因为收税的人太多而苦不堪言,显然不能再向百姓伸手要钱。

那只能将目标转向有钱的人,而那些有钱的人却因为身份不用交税,或者交少量的税。财富的拥有者可以避免交税的情况,增加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摩擦,面对这样深深地不公平,百姓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想,只能走上不交税的捷径,很多人因此选择做了道士,一时之间,道士成了人人都想做的行业。

开预算税收先河,一扫税收沉疴,唐朝新税法应运而生

唐朝道士

朝廷官员实在没有办法,甚至想出了用钱捐官的办法,只要交足了钱,就可以当官,最荒诞的是,这些买官的人,大多数是道士,而且是动辄就拿出百万缗。这种情况深深的刺激了唐朝的官场,加速了天宝末年的溃败,而后战争频繁,良民落草为寇,天下动荡不安。

到了德宗继位之后,面对萧索的朝廷,既没有钱,也没有人。他急需用一种全新的制度代替原来的制度,让朝廷有钱可用,民生不至于凋敝。

正是因为多方面原因,杨炎由于税收上的才华,被举荐给德宗,并且在之后迅速升任为宰相,成为当时备受推崇的人物,杨炎成为德宗心腹之后,大刀阔斧的实行两税法。

三、唐朝后期中兴,两税一扫沉疴

两税法通俗易通的说就是实行地税和户税,天宝末年,由于安史之乱和多方节度使的存在,百姓所纳税种杂巨,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有花样繁多的税收,比较好的节度使,会选择少纳税,而更多的节度使是选择从百姓手中搜刮钱财,交完种类繁多的税务,百姓手中的米粮还不够糊口,两税法把所有的税收都合并成一种税收,并把税收金额按往年的经济体量来进行估算,然后均摊到田地上和户籍人口上,并且完全按照居住地来征税,不论你是本地土著还是外来务工,一律按照统一方式收税。而且分夏秋两季征税,一般时间都是在收获粮食之后,分别在六月底和十一月底。

开预算税收先河,一扫税收沉疴,唐朝新税法应运而生

唐朝官员

  • 开唐朝预算税收先河,一扫税收沉疴
<code>“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code>

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这两个税收方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量入为出是指收了多少税便把这些税钱用在朝廷地方的建设上,但是这种方法利弊太过明显,因为你并不知道一整年实际上要用多少钱,而税收上来是一个固定的数字,用完就没有了,没有钱,朝廷就会难以运行下去,无论做什么事都是需要钱的,所以难免显得捉襟见肘。

而量出为入就很好的避免了这样的尴尬,杨炎的两税法先是对总体的之处有了一个估算,然后再进行征税,这是十分先进的体系,而且能够提前做好一年之中的规划,使得所有的钱花的物有所值,这就是预算税收的优势。

作为一个刚刚经历了战乱的朝代来说,这样的税收优势显而易见,能够更好地将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也能够增加税收金额。在这个制度上也可以明显的看出,国家高层对于未来有一定的前瞻性。


开预算税收先河,一扫税收沉疴,唐朝新税法应运而生

唐朝贵族


  • 税收效率提高,减少民众负担
<code>“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code>

两税法的实施是的民众的生活更加安定,在固定的时间征税,能够让民众对于这一年的吃穿用度有个很好的规划,也自然提高了唐朝的行政效率。

将税收时间固定在夏秋两季,自然而然会减少收税的官员,改变之前收税的繁杂手续,让工作效率更高,减少尸位素餐的人员存在,官员各司其职,少有人从中捞取利益,这种税法使唐朝的百姓生活的更加惬意。

再也不用担心无故有官兵上门索要钱财,百姓只要交足了自己应该交的税,就不用有这方面的顾虑。使得百姓对于国家更加信赖,无形中加强了国家对于地方的管控能力。

  • 缓解阶级矛盾,提高生产热情
<code>“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code>

杨炎实施的两税法最主要的举措就是讲税收均摊到户税和地税上,实际上就是地越多交的税就越多,收入越多交的税也越多,不再按照人头交税,不仅大大的提高了税收,也缓解了贫富差距。

使得百姓对于生产生活更有热情,就算是作为租户也能够糊口,百姓生活水平切切实实提高,虽然田地仍然可以买卖,甚至不在百姓手中,但是不用交田地税也让唐朝百姓松了一口气。

开预算税收先河,一扫税收沉疴,唐朝新税法应运而生

贵族府邸

最重要的是,两税法的税收对象不再是平民百姓,连皇亲国戚都纳入了税收体系,平等的思想让百姓的生产热情高涨,同时也扩大了税收体系,增加了税收金额。

据《新唐书·食货志》上所述:“旧户三百八十万五千,使者按比得主户三百八十万,客户三十万。天下之民,不土断而地著,不更版籍而得其虚实。”

税收人口的增加和税收力度的加大,让唐朝的国库充盈,得钱九百五十万缗,米一千六百余斛。

  • 两税难以因地制宜,导致通货膨胀

不得不说,两税法在唐朝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仍然有不小的弊端。首先两税法征收标准不一,因为税收是大历年间任选一年作为标准,所以每个地方选择的年分不同,那税收就不同。

虽然平衡了百姓和贵族之间的资产,但是却让税收有了地域性的限制。

其次,百姓纳税的度量单位不统一,虽然规定用钱缴纳税收,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却有许多困难,很多百姓都选择用物品纳税,一定程度上增长了以物易物的风气,不知不觉之中导致了物价的上涨。

开预算税收先河,一扫税收沉疴,唐朝新税法应运而生

唐朝百姓

最后以收入来确定税收会有一定的失真现象,很多人会选择隐瞒不报,但是即使是这样,两税法依旧有他的独到之处。

改变了封建王朝以人头收税的根本,奠定了新税收制度的基础。

结语

在唐朝的体系中,两税法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做为一个新兴的税法,他缓解了唐朝的税收压力,让朝廷有钱可用。作为一个初始模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虽然在制度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种量出为入和依据收入交税的先进思想,却在闪闪发光,一定程度上为现代的税法提供了参考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两税法的不断完善,它甚至应用到了现代的税收体系上。现代纳税体系中生活在哪个城市就在哪个城市纳税以及按照个人收入纳税的做法,同样是两税法一定程度上的延伸,甚至这种税法可以说是现代税法的前驱。研究杨炎的两税法,同样对后世税收有着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唐史》

《旧唐书·杨炎传》

《新唐书·食货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