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塊廣告牌:你丈夫自殺的那天,你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人,免費為一群人提供住處和食物。他只提出一個要求——愛他並彼此相愛。日子長了,人心大了,人們開始在地上作惡。他“見人在地上罪惡極大,於是宣佈將使用洪水,毀滅天下地上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無一不死”。


——這個人叫上帝。
很久很久之後,有一個人,生活在一個小鎮上。離異後帶著一雙兒女。日子長了,人心亂了,女兒某一日外出卻沒活著回來——被人強姦致死。幾個月過去,兇手依然逍遙法外。她豎起三塊廣告牌,又火燒警察局。
——這個人Mildred Hayes。這個影片的女主角。
你看,這就是凡人和神的區別——後者一怒,只留下一個人;後者一怒,只不小心燒傷了一個人。
以上。開個玩笑。
呵呵

三塊廣告牌:你丈夫自殺的那天,你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言歸正傳——
生活的驚險之處,在於它隨時能將人掀翻在地。
在影片裡,各種各樣的對抗和困境無處不在——小到被人挑釁,被丟雞蛋;大到母親失去女兒、兒子失去父親、丈夫失去生命、妻子失去丈夫——死亡蠢蠢欲動——自己的,或者他人的。
當女兒被強姦至死,母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希望你真的被強姦”,她該怎麼辦?
當絕症突然降臨,生命進入倒計時,自己卻有眾多“未完成”之事,他該怎麼辦?
當父親死去,不成熟且有暴力傾向的兒子不得不獨自處理母親和生活,他該怎麼辦?
當丈夫毫無徵兆地自殺,只留下自己和兩個小小的女兒,她該怎麼辦?
就像警察局長William Willoughby的妻子在給女主送信時,發出的疑問,“我不太清楚今天剩下的時間做些什麼。你丈夫自殺的那天,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三塊廣告牌:你丈夫自殺的那天,你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三塊廣告牌:你丈夫自殺的那天,你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三塊廣告牌:你丈夫自殺的那天,你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在被生活掀翻在地的時候,你很難知道餘生該怎麼做。
——自暴自棄,不悲不喜,無慾無求,佛系人生,遊戲人間?“生活強姦了你,躺平”?
——還是FUCK it BACK?然後大笑三聲?
劇裡的人選擇了後者——
女主人公Mildred Hayes面對女兒被謀殺,選擇的不是“陷入漫長的悲傷,並等待警察的調查”,而是在路上豎起三塊廣告牌進行控訴,火燒警察局;
面對惡意之人的故意挑釁,選擇的不是“被激怒、對抗,讓對方有可趁之機“,而是像對待無禮之人一樣保持冷靜;
警察局長William Willoughby面對時日無多的現實,選擇的不是“接受命運的安排,珍惜最後的時光,衰敗,然後死去”,而是在跟家人度過最美好的一天後,選擇自殺,把自己美好的樣子留給每一個人心中;
局長二把手Dixon面對父親離世,選擇的不是“承擔自己的責任,好好照顧母親,讓自己成為父親的驕傲”,而是變得更加憤怒、偏執,自我放縱……
……
聖經有言,“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就像那句話,“世界這麼多兇狠,他人心裡那麼多地獄,內心沒有一點混蛋,為人不保有一點野獸般的兇殘,如何走得下去?”


面對生活的冒犯,他們既不喪,也不讓,而是選擇對抗——
於是,幽默就從憤怒裡產生了。
就像Willoughby留給Mildred的信中寫的,“有人為到期的廣告牌付費續期了一個月,那個人就是廣告牌上被指控的他自己——“無所作為”的Willoughby警長。”
他說,“我覺得這很有趣。在我被下葬之後那個月,你不得不為廣告牌辯解。在你身上開個玩笑。哈哈!”
任何心靈雞湯都不抵生活中的幽默來得有效。這一刻Mildred的表情終於不再那麼緊繃。
影片中充滿這種閃光的片刻——讓人不至於在連綿不絕的絕望中窒息。偶爾浮出水面,換一換氣,才有力氣重新一頭紮下去。

三塊廣告牌:你丈夫自殺的那天,你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三塊廣告牌:你丈夫自殺的那天,你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憤怒,當然是不體面的。
它不僅會讓人變得具有攻擊性,還會讓家人孩子難堪,它會招來外人的誤解和挑釁,它會波及無辜之人。
然而,比起無慾無求的佛系生活,我真的寧願有血氣、有憤怒、會痛苦,起碼證明自己還活著。
憑什麼啊?
憑什麼承擔壞事的是我?忍氣吞聲的還是我?


憑什麼遭罪的是我?乖乖就範的還是我?
憑什麼這種事兒就落在了我的頭上?落在了我的頭上,還不准我有怨氣、有怒氣?
憑什麼大人就不可以任性、乖張、張牙舞爪?
憑什麼啊?
憤怒,當然是不體面的。
但是,憤怒,可以讓人不那麼憋屈,不至於崩潰。

三塊廣告牌:你丈夫自殺的那天,你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三塊廣告牌:你丈夫自殺的那天,你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如果說,故事的開始是三塊廣告牌,那麼故事的轉折就是Willoughby的三封信。
一封信留給妻子,一封信留給Mildred,一封信留給Dixon——可以說,影片中人物命運的巨大絕望在三封信這裡得到了關鍵的安慰,也讓觀眾從中觸摸到些微的暖意——
它給了妻子交待,給了Mildred善意,給了Dixon信任——
人生最苦,苦不過不告而別——
Willoughby通過三封信,讓觀眾心中壓抑的情感跟劇中人物一起有了落腳地兒。


於是,
我們看到,
廣告牌的隱喻也發生了變化——
從控訴變成紀念,從分裂變成團結,從過去變成向前。
也是最後,終於明白了人對彼此的意義——那些人讓我們改變。

三塊廣告牌:你丈夫自殺的那天,你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我們在自愈,人們卻以為我們在憤怒。
我們當然知道,憤怒並不體面。


但是,憤怒如火,燒燬一切後,才能重建一切。
就像影片裡廣告牌和警局的火,
伴隨著那一團漆黑裡沖天的火光一起宣洩掉的,是憤怒、是偏執,還有過去。
然後,
善意和愛,就可能被看到了。
——“愛會帶來冷靜,冷靜會帶來思考”。
憤怒,讓人無所畏懼。
而愛,讓人有力量。

三塊廣告牌:你丈夫自殺的那天,你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三塊廣告牌:你丈夫自殺的那天,你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三塊廣告牌:你丈夫自殺的那天,你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故事的結尾,稱不上大團圓結局——
太陽照常升起,而陰影長存。——兇手還未抓到,壞人無法就法,人死不能復生,憤怒的餘溫尚存……
問題就跟人生一樣漫長而無可避免。唯一不同的是,問題不再是唯一的了。
撥開憤怒的迷霧,即使依然在其中行走,卻不會看不清眼前的路了——就像一起上路的Mildred 和Dixon,“在路上慢慢想就好了”。
是啊,慢慢想就好。
總會想明白的。
就算想不明白也沒關係,
只要在路上就好。
也許,到最後,
我們會發現,
就像Willoughby寫的,
“只是運氣不好。
但是事情會有轉變的。
我有預感,會好的。”

三塊廣告牌:你丈夫自殺的那天,你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三塊廣告牌:你丈夫自殺的那天,你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三塊廣告牌:你丈夫自殺的那天,你很難知道該做什麼


看到最後,我居然忍不住笑了。
廖一梅說過,“一個皮筋你一直擰,一直擰,擰到最後一鬆手,突然散開,大家等的是這個時刻,而不是一直擰的過程”。
——生活不會結束,也就意味著,酸甜苦辣永遠沒有句點。你唯一能夠和世界相處的方式,就是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應對這個有缺憾的世界的方式。
就像挑戰一個武林高手,最後落得個遍體鱗傷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勉強倖存下來。
你擦擦口角的血,咧嘴一笑——
“嘿,生活,這次就算扯平了。下次,你可要小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