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你丈夫自杀的那天,你很难知道该做什么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免费为一群人提供住处和食物。他只提出一个要求——爱他并彼此相爱。日子长了,人心大了,人们开始在地上作恶。他“见人在地上罪恶极大,于是宣布将使用洪水,毁灭天下地上有血肉有气息的活物,无一不死”。


——这个人叫上帝。
很久很久之后,有一个人,生活在一个小镇上。离异后带着一双儿女。日子长了,人心乱了,女儿某一日外出却没活着回来——被人强奸致死。几个月过去,凶手依然逍遥法外。她竖起三块广告牌,又火烧警察局。
——这个人Mildred Hayes。这个影片的女主角。
你看,这就是凡人和神的区别——后者一怒,只留下一个人;后者一怒,只不小心烧伤了一个人。
以上。开个玩笑。
呵呵

三块广告牌:你丈夫自杀的那天,你很难知道该做什么


言归正传——
生活的惊险之处,在于它随时能将人掀翻在地。
在影片里,各种各样的对抗和困境无处不在——小到被人挑衅,被丢鸡蛋;大到母亲失去女儿、儿子失去父亲、丈夫失去生命、妻子失去丈夫——死亡蠢蠢欲动——自己的,或者他人的。
当女儿被强奸至死,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希望你真的被强奸”,她该怎么办?
当绝症突然降临,生命进入倒计时,自己却有众多“未完成”之事,他该怎么办?
当父亲死去,不成熟且有暴力倾向的儿子不得不独自处理母亲和生活,他该怎么办?
当丈夫毫无征兆地自杀,只留下自己和两个小小的女儿,她该怎么办?
就像警察局长William Willoughby的妻子在给女主送信时,发出的疑问,“我不太清楚今天剩下的时间做些什么。你丈夫自杀的那天,很难知道该做什么”。

三块广告牌:你丈夫自杀的那天,你很难知道该做什么

三块广告牌:你丈夫自杀的那天,你很难知道该做什么

三块广告牌:你丈夫自杀的那天,你很难知道该做什么


在被生活掀翻在地的时候,你很难知道余生该怎么做。
——自暴自弃,不悲不喜,无欲无求,佛系人生,游戏人间?“生活强奸了你,躺平”?
——还是FUCK it BACK?然后大笑三声?
剧里的人选择了后者——
女主人公Mildred Hayes面对女儿被谋杀,选择的不是“陷入漫长的悲伤,并等待警察的调查”,而是在路上竖起三块广告牌进行控诉,火烧警察局;
面对恶意之人的故意挑衅,选择的不是“被激怒、对抗,让对方有可趁之机“,而是像对待无礼之人一样保持冷静;
警察局长William Willoughby面对时日无多的现实,选择的不是“接受命运的安排,珍惜最后的时光,衰败,然后死去”,而是在跟家人度过最美好的一天后,选择自杀,把自己美好的样子留给每一个人心中;
局长二把手Dixon面对父亲离世,选择的不是“承担自己的责任,好好照顾母亲,让自己成为父亲的骄傲”,而是变得更加愤怒、偏执,自我放纵……
……
圣经有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就像那句话,“世界这么多凶狠,他人心里那么多地狱,内心没有一点混蛋,为人不保有一点野兽般的凶残,如何走得下去?”


面对生活的冒犯,他们既不丧,也不让,而是选择对抗——
于是,幽默就从愤怒里产生了。
就像Willoughby留给Mildred的信中写的,“有人为到期的广告牌付费续期了一个月,那个人就是广告牌上被指控的他自己——“无所作为”的Willoughby警长。”
他说,“我觉得这很有趣。在我被下葬之后那个月,你不得不为广告牌辩解。在你身上开个玩笑。哈哈!”
任何心灵鸡汤都不抵生活中的幽默来得有效。这一刻Mildred的表情终于不再那么紧绷。
影片中充满这种闪光的片刻——让人不至于在连绵不绝的绝望中窒息。偶尔浮出水面,换一换气,才有力气重新一头扎下去。

三块广告牌:你丈夫自杀的那天,你很难知道该做什么

三块广告牌:你丈夫自杀的那天,你很难知道该做什么


愤怒,当然是不体面的。
它不仅会让人变得具有攻击性,还会让家人孩子难堪,它会招来外人的误解和挑衅,它会波及无辜之人。
然而,比起无欲无求的佛系生活,我真的宁愿有血气、有愤怒、会痛苦,起码证明自己还活着。
凭什么啊?
凭什么承担坏事的是我?忍气吞声的还是我?


凭什么遭罪的是我?乖乖就范的还是我?
凭什么这种事儿就落在了我的头上?落在了我的头上,还不准我有怨气、有怒气?
凭什么大人就不可以任性、乖张、张牙舞爪?
凭什么啊?
愤怒,当然是不体面的。
但是,愤怒,可以让人不那么憋屈,不至于崩溃。

三块广告牌:你丈夫自杀的那天,你很难知道该做什么

三块广告牌:你丈夫自杀的那天,你很难知道该做什么


如果说,故事的开始是三块广告牌,那么故事的转折就是Willoughby的三封信。
一封信留给妻子,一封信留给Mildred,一封信留给Dixon——可以说,影片中人物命运的巨大绝望在三封信这里得到了关键的安慰,也让观众从中触摸到些微的暖意——
它给了妻子交待,给了Mildred善意,给了Dixon信任——
人生最苦,苦不过不告而别——
Willoughby通过三封信,让观众心中压抑的情感跟剧中人物一起有了落脚地儿。


于是,
我们看到,
广告牌的隐喻也发生了变化——
从控诉变成纪念,从分裂变成团结,从过去变成向前。
也是最后,终于明白了人对彼此的意义——那些人让我们改变。

三块广告牌:你丈夫自杀的那天,你很难知道该做什么


我们在自愈,人们却以为我们在愤怒。
我们当然知道,愤怒并不体面。


但是,愤怒如火,烧毁一切后,才能重建一切。
就像影片里广告牌和警局的火,
伴随着那一团漆黑里冲天的火光一起宣泄掉的,是愤怒、是偏执,还有过去。
然后,
善意和爱,就可能被看到了。
——“爱会带来冷静,冷静会带来思考”。
愤怒,让人无所畏惧。
而爱,让人有力量。

三块广告牌:你丈夫自杀的那天,你很难知道该做什么

三块广告牌:你丈夫自杀的那天,你很难知道该做什么

三块广告牌:你丈夫自杀的那天,你很难知道该做什么


故事的结尾,称不上大团圆结局——
太阳照常升起,而阴影长存。——凶手还未抓到,坏人无法就法,人死不能复生,愤怒的余温尚存……
问题就跟人生一样漫长而无可避免。唯一不同的是,问题不再是唯一的了。
拨开愤怒的迷雾,即使依然在其中行走,却不会看不清眼前的路了——就像一起上路的Mildred 和Dixon,“在路上慢慢想就好了”。
是啊,慢慢想就好。
总会想明白的。
就算想不明白也没关系,
只要在路上就好。
也许,到最后,
我们会发现,
就像Willoughby写的,
“只是运气不好。
但是事情会有转变的。
我有预感,会好的。”

三块广告牌:你丈夫自杀的那天,你很难知道该做什么

三块广告牌:你丈夫自杀的那天,你很难知道该做什么

三块广告牌:你丈夫自杀的那天,你很难知道该做什么


看到最后,我居然忍不住笑了。
廖一梅说过,“一个皮筋你一直拧,一直拧,拧到最后一松手,突然散开,大家等的是这个时刻,而不是一直拧的过程”。
——生活不会结束,也就意味着,酸甜苦辣永远没有句点。你唯一能够和世界相处的方式,就是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应对这个有缺憾的世界的方式。
就像挑战一个武林高手,最后落得个遍体鳞伤九死一生,好不容易勉强幸存下来。
你擦擦口角的血,咧嘴一笑——
“嘿,生活,这次就算扯平了。下次,你可要小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