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張廷玉受雍正信任,卻不受乾隆看重

導語:

清朝出名臣,在清朝時期出現了很多有能力的大臣,比如說張廷玉。他是三朝元老,在康熙時期就開始為清廷辦事,在雍正時期,他配享太廟殊榮,要知道能夠得到這種殊榮的大臣是非常少的,同時他也是第一位獲得此殊榮的漢人大臣。

雍正將他留下作為顧命大臣,等到乾隆登基的時候,他又被破例封為伯爵。要說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不過份,因為在清朝史上,沒有文人能夠配享伯爵榮耀。可見他不僅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同時也能揣摩出聖意,這才是最重要的一點。

有能力的大臣那麼多,但能揣測聖意的大臣卻很少,正是這一點他才受到雍正寵愛。但是在乾隆登基之後,他這位三朝元老,卻並沒有獲得好下場,在一開始被重用,但在最後卻被處處打擊,這究竟是為何呢?

雖然張廷玉受雍正信任,卻不受乾隆看重

雍正劇照

張廷玉的功績

我們先來說下他本人的功績,他對清朝作出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比如說他建立了軍機制度,完善了奏摺制度,同時又整肅吏治。他是軍機處大臣,他所設置的"廷寄",能夠很好的防止秘密洩露。

這種制度不僅能防止別人抄襲軍事秘密,而且在最高程度上保護了軍事秘密的嚴謹性,一直到清朝後期,都在被君王沿用。同時他也完善了奏摺制度,大大提高了皇帝的辦事效率。

要知道皇帝每天批閱的奏摺是非常多的,如果奏摺亂七八糟,皇帝看起來也會非常吃力,那麼國事處理起來就會很慢。他完善的這種制度,能夠讓君王第一眼就看出奏摺所要提出的重點,同時還能讓皇帝寫出最詳盡的處理方法。

而且在他為官期間,官場風氣是非常嚴謹的,沒有任何貪汙之氣,可見他所作出的貢獻,並非一言兩語就可以說得完。他對於清朝的貢獻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是在乾隆上位後卻處處打擊他,主要是因為他做了這些事。

雖然張廷玉受雍正信任,卻不受乾隆看重

張廷玉劇照

捲入黨爭

張廷玉一輩子做事都非常謹慎,可以說是特別低調,因為他知道為官不易,同時在朝廷裡面有很多大臣都在等著給他穿小鞋,但他還是不能避免的被捲入了黨爭之中。

雍正死時,他被任命為顧命大臣,同時還有鄂爾泰被賦予重任。但兩人的關係並不好,可以說總是給對方拆臺,明面上兩人還能和平相處,但其實背地裡的矛盾早就已經非常激烈了。

而且在朝中已經形成了兩派勢力,一派勢力是以滿人為首,另一派勢力是以漢人為首。而且當時張廷玉的很多親戚都在朝廷裡面做官,全力傾天,對於乾隆說,這一點是他不願意看到的。

其實黨派之爭不管在哪個朝廷都會出現,一般來說皇帝都可駕馭,一旦出現帝王不能駕馭的現象,內部鬥爭過於激烈,那麼任何帝王都是無法容忍的。在一開始乾隆還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主要以拉攏為主。

到後期乾隆已經無法掌控局勢,為此也發了很大的火,經常痛斥二人,可見在這件事情上,張廷玉就已經開始得罪了乾隆。

雖然張廷玉受雍正信任,卻不受乾隆看重

乾隆劇照

要求乾隆給他配享太廟

除了上面這方面的原因,在乾隆時期,他就仗著自己是老臣身份開始擺譜,而且也不尊重帝王。不再像雍正時期那樣揣測帝王之心,或者說他本人其實知道乾隆的心意,但不以為然。

其實對於乾隆來說,他根本沒有必要去處置張廷玉,作為三朝元老,哪怕乾隆不喜歡他,只要養著就行,在民間也能落個好名聲,不至於要殺了他,給自己落下口實。

但這一切不得不說是張廷玉咎由自取,在鄂爾泰病逝之後,張廷玉就想告老還鄉,在朝廷為官這麼多年,他自然知道帝王駕馭大臣之道。張廷玉已經死了,沒有人可以跟他"唱雙簧",朝堂不穩定的同時,自己也只能告老還鄉。

按照道理來說他這麼想無疑是非常明智的,但在做的時候卻老糊塗了。在一開始乾隆挽留了他,但他再三請辭,乾隆只好同意了這個請求。其實事情到這裡就可以結束了,他回家就行。但他卻又提到了配享太廟這件事情,還讓乾隆寫保證書,乾隆雖然表面同意了,但心底其實非常不樂意。

雖然張廷玉受雍正信任,卻不受乾隆看重

張廷玉劇照

內部有黨羽,惹怒乾隆

事情到這裡,乾隆已經非常不痛快了,但張廷玉的老糊塗並沒有因此結束。同意配享太廟這件事情之後,對於張廷玉來說,他應該是無比感謝的,但他卻沒有將這件事情放在心上,沒有親自去謝恩,反而讓自己的兒子前往代替。

乾隆只能讓軍機處來通知張廷玉,但軍機處大臣馬上通知了張廷玉這件事情,要說這張廷玉也實在夠傻的。在知道帝王的心思之後,你在家等人宣旨再去宮中即可,非要在旨意還沒下發的情況下,就來到宮裡請罪。

這下可好,本身乾隆對於張廷玉告老還鄉這件事情早有意見,處處容忍,這下還讓乾隆知道軍機處有內鬼。在聖旨還未下發的情況下,張廷玉是如何得知這件事情的,肯定是軍機處有人通知了他。

那還了得,天子處事怎能在別人的監視下進行,於是他徹底憤怒,最終處置了張廷玉。同時藉著這個時機,乾隆也打壓了朝廷上下,警示了朝廷裡面的結黨之風。

雖然張廷玉受雍正信任,卻不受乾隆看重

張廷玉劇照

結尾:

本該可以安心回家配享太廟的張廷玉,最終卻被剝奪了這項殊榮,同時官爵也被奪回,只能一個人孤零零的回到家鄉。雖然張廷玉一輩子小心翼翼,但在年紀變大之後,一方面因為自己的老糊塗,一方面因為統治者方便集權的原因,本該獲得的榮耀,最終只能化作泡影。

而在張廷玉死之後,乾隆為了表示自己對死去父親的孝順,再者也是為了留個好名聲。告訴世人自己已經原諒了張廷玉,來顯示自己作為君王的大度。最終重新給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殊榮。

可以說在張廷玉死後,憑著自己的名字,讓乾隆再次博得了好名聲。不管如何,張廷玉作為漢人大臣,確實成為了清朝史上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人。要知道在清朝時期,帝王們都不太待見漢人。

自從清朝入關以來,漢人的地位始終要比滿人低,在朝堂上升官也不如滿人來得快,這種想法更是貫穿整個清朝時期,即便他是在死後才獲得如此殊榮,但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