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它是長號的小弟,網友:胡說,明明長得不一樣

在西洋管弦樂團中,有著眾多的成員,隨著時間的流逝,有的成員加入到這個大家庭中,有的成員則消逝在歷史長河中,本次要跟大家介紹的是一名在管樂團中有著自己地位的樂器,它叫大管,也就是巴松。關於巴松早期的歷史和來源,一直都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特別關於現代巴松誕生,德法兩派體系一直爭論不斷。

有人說它是長號的小弟,網友:胡說,明明長得不一樣

表演巴松的音樂演奏者

德國知名巴松製造師黑克爾,正在自己的著作《巴松》這樣寫道,我們認為有這樣兩種樂器,應該是現代巴松的先行者:一種叫"彭馬管",而另一種則是柔聲巴松。彭馬管在音高以及音域上的成就,作為巴松誕生的一種引導;柔聲巴松則提供了關鍵的"U"型的彎曲的形狀和錐形管的思路。雖然柔聲巴松被公認為是現代巴松誕生的基石,但"U"型和錐形管並不是柔聲巴松的專利。

有人說它是長號的小弟,網友:胡說,明明長得不一樣

柔聲巴松

其實,在15世紀初期就已經有"U"型樂器的存在了,而且這個形態一直沿用至今,那就是在管樂團中也不可缺少的一份子——長號。黑克爾在《巴松》中提到,長號採用"U"型結構,這使得它不僅發聲優美,而且造型優雅,這使長號可以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各項活動中被使用,而且還和現代巴松享有一個非常相似的音樂特徵,它們在低音區都有進行全自然音階乃至半音音階演奏的能力。所以也有人說巴松的前身也許就是長號,不過造型上的差異,使得這一說法很快就消逝了。

有人說它是長號的小弟,網友:胡說,明明長得不一樣

法格塔木刻圖

19世紀早期,是這幅木刻圖還沒有廣泛流傳的年代,法格塔一詞和其所代表的樂器圖片被逐漸分離了,法格塔一詞就被巴松的演奏者和歷史學家認為是意大利語巴松(fagotto)的詞源。《音樂的歷史》一書中提到的,因為現代的一些學者在沒有見到法格塔結構圖,所以這個錯誤的認知一直沒有被改變。

因為整個歐洲沒有固定的一種語言,"巴松(bassoon)"一詞本身在不同語言中也有不同的名稱。為了避免類似的誤解出現,以及更方便讀者分辨不同名稱的來源,總結一下巴松的詞源就成為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巴松最重要的來源柔聲巴松(dulcian)一詞源自拉丁文"dulcis",意思是"甜美",這是對於柔聲巴松音色的形容。

有人說它是長號的小弟,網友:胡說,明明長得不一樣

巴松

16到18世紀是柔聲巴松的鼎盛時期,在那個時段柔聲巴松是人們的寵兒,在巴洛克巴松出現後,與之共存的一段時間後,逐漸被巴洛克巴松所取代,慢慢的消逝了。現在柔聲巴松已經消失在歷史之中,難以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由於柔聲巴松採用了"U"型的摺疊結構,它傳播到意大利後,有了"柴棒捆"(即fagotto)的名字。後來現代巴松因為採用了類似的結構,這個名字沿用至今,成為了現在意大利語中巴松的名字。

以上就是關於巴松的故事了,大家還想了解點什麼,可以在下面留言告訴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