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一定要學的三個心理學方法

教育孩子一定要學的三個心理學方法

1.德西效應——不適當的獎勵會適得其反


關於德西效應有一個小故事:一位老人在小鄉村裡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群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譁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獎勵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了,於是孩子們以後就不來此吵鬧了。這個故事中老人是悄悄的替換了孩子們吵鬧的動機,原來孩子們是喜歡吵鬧,最後卻變成了為了獎勵而吵鬧。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家長總是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孩子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例如“考試考到90分就給你買玩具”等,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讓孩子提高考試成績,但是久而久之就會替換孩子的學習動力,難以對學習產生興趣,一旦孩子對刺激物不再敏感或是無法提供刺激物時,孩子就會抗拒學習。因此,在激勵孩子時要注意,不要用與學習無感的東西作為獎勵,而要將獎勵與學習本身聯繫起來,例如“成績好就給買課外書”等,這樣既能夠激勵孩子學習,也能夠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2.皮格馬利翁效應——你說孩子行孩子就行


曾經心理學家在一所學校中進行實驗,臨走時將18名學生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過半年,心理學家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超過一般,長進很大,再後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崗位上幹出了非凡的成績。但事實上這18名學生都是心理學家隨機選出來的,並沒有經過測試。所謂皮格馬利翁效應就是我們會得到我們期待的得到的,但不一定是最好的。在教育孩子時,如果我們認定孩子能學好,那孩子就很有可能學好,反之亦然。因此,在培養孩子時,家長首先自己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學好,能有作為,如果自己都不相信,那就很難取得成功了。

3.近因效應——注意說話的順序

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的現象。信息前後間隔時間越長,近因效應越明顯。不僅僅是記憶,近因效應也會影響到說話的調子,例如“這次考試爭取考個好成績,儘管你以前成績不好。”這句話聽起來比較洩氣、消極。但是“儘管你以前成績不好,但這次要爭取考個好成績。”這句話就顯得更加的積極,更能激勵學生。因此,在教育孩子時,如果您的最終目的時鼓勵孩子,那即便是要批評孩子,也最好在收尾時激勵孩子,或是在收尾時說一些孩子的優點。


講到這裡大家可能大概明白怎麼教育孩子,使用得當的方法來教育孩子。關注我 後期持續發佈一些教育心理學的知識技巧。有問題也可以評論諮詢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