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要则 之开合变换,虚实分清

一、开合变换

1、腰脊为主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就是开,是离心力的作用;合是向心力的作用。腰与脊在人体活动中,具有中轴的功能,因为腰脊居于人身的正中部 份,身体的左右旋转和上下弯动,都由于腰和脊的活动。打拳向外开展的开和向内收缩的合,都是以腰脊为主,开的离心力从腰脊发端,合的向心力归向腰脊。

太极要则 之开合变换,虚实分清

陈鑫谓︰「开合虚实,即为拳经。」可见太极拳的动作,在式势上分开合,在质量上分虚实,可以尽之。开则俱开,合则俱合;开则开之以意,合则合之以神。拳势之开者不在手足伸张之大,要在心意之开,所以谓之开之以意,做到内外俱开。拳势之合者,不在手足收合之密,要合之以神,所以谓之合之以神,做到内外俱合。开不以意,手足伸开虽大,仍不能谓之开,转换不灵;合不以神,手足收合虽密,仍不能谓之合,有隙可乘。开时不但手足之开,身体各部都开,所谓开则俱开,合时亦是不但手足之合,身体各部亦是都合,所谓合则俱合。

打拳最要者为立身中正,因之走架或应敌时,必须注意身法中正,所以打拳时不论左旋右转,身体四肢如何动作,一定要保持腰部的灵活和塌直,脊骨的节节虚虚对准。在这样腰脊配合的情况下,来带动四肢的上下左右作螺旋缠丝的伸缩动作,形成拳势的一开一合。


2、胯为辅

人身上下两大关节,肩与胯;肩关节开了,则肘腕等节随之俱开,所以陈鑫说︰「肩膊头骨缝要开,始则不开,不可使之强开,功夫未到自开时,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必攻苦日久,自然能开,方算得开,此处一开,则全胳膊之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胯关节能够松开,那腰腿的动作就能灵活;并且?部的能否开圆,全在于胯部的能否松开。胯部的开在外形上虽然要把大腿根岔开,但是真正的开胯,仍在用意。所以陈鑫曾说︰「两大腿根要开,?开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即开矣。不会开?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者细心参之。」

肩和胯两个大关节要松开,在姿势的要求一章中已经讲过应注意各点;此处讨论的是关系着全身的开合转换,除了上面所说的腰脊是全身开合转换的主要关键外,要以胯来辅助达到这个要求。每一动势有周身的大开合和无数的局部小开合,其间主从的关系,层次非常清楚,腰脊发动开或合,?胯随之辅助,能够充份发挥所谓离心力或向心力,使内劲从丹田达于四梢或回归于丹田。这样纔能做到所谓提之使来不得不来,放之使去不得不去,舍己从人而擒纵在我。

太极要则 之开合变换,虚实分清

在周身大开合中,还要讲究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和开中再开,合中再合。开是表现于掤劲中,合是表现于?劲中︰亦即是开为顺缠,合为逆缠。例如有些动作,手臂外掤向前引伸是为开,因为有缠丝螺旋的作用,到引伸到头,在将到未到时,肘以下已经向着合,这就是叫做开中有合;手臂内?向后向左或右走化是为合,也因为有缠丝螺旋的作用,到尽头将到未到时,肘以下已经向着开,这就是叫做合中有开。

再开和合中再合︰是在与对方搭手时,在我为愈进而愈长,对方愈退而愈促,我连步赶进而得机得势,我的开势继续不断地延展伸长,是为开中再开;在与对方搭手时,对方一再进逼,我顺应对方的动向一再粘化,我的合势继续不断地收敛缩小,我连步跃退而对方不及粘随,我想还击,即可应手而去,而且还击力必可增强,是为合中再合。这种开中再开和合中再合的身法手法,是太极拳高深的技巧,要有深厚的功力,才能做到,缠丝劲极为细致,所谓细腻熨贴,柔中寓刚,全身沉着松静,真所谓︰浑身柔软若无骨,忽然放出都是手。

由于开合的变换,腰脊和胯的旋转,因为动作螺旋的关系,很自然地胸腹部的肌肉呈松沉作弧形地经小腹翻出,做到蓄发相变的劲由内换,同时在手法上有了折迭,步法上有了转换,达到真正的开则俱开,合则俱合的周身一家。

太极要则 之开合变换,虚实分清

二、虚实分清

1、上下相随

太极拳的虚实与开合同样的重要,对全身言,有全身的虚实,左实则右虚,右实则左虚,这是说如果左半身实则右半身虚,右半身实则左半身虚;又要把全身以腰为中界,腰以上实则腰以下虚,腰以上虚则腰以下实,也就是上半身实则下半身虚,上半身虚则下半身实。是把全身分为左右上下错综的虚实,那就形成了所谓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与实中之实,虚中之虚。并且身体各部也各有其虚实,因之更加复杂,难于把握;不论全身的虚实和各部的虚实,都不是固定的,是随动作而随时变换的。大概言之,右半身当令为右实左虚,左半身当令为左实右虚;势之上起者为虚,下落者为实,下半身则为虚中之虚和实中之实;身体各个部份都有其各别的虚实,总归于全身的虚实;武禹襄十三势总说略所谓︰「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初习太极拳是无法理会虚实,要等到姿势动作初步熟练之后,渐渐地注意到身、手、步的虚实变换,起先可以从大虚大实上入手,慢慢动作愈练愈细致,那就很自然地可以做到小虚小实,甚至祇有些微虚实,动作极为灵活,同时身法步法和手法的虚实变换要上下相随,不但是外形上的相随,并且要求内里的虚实和外形的虚实相应。

手和足的虚实上下相随,足在动步时是手随足,其余为足随手;至于手和足的虚实配合,除独立一足时,如左足独立为实,则左手亦为实,其余为上面手虚时,下面足为实;上面手实时,则下面足为虚。关于内外虚实的相应,这是有关于呼吸,开合了,大致说起来,呼吸在呼时是开和实,吸时是合和虚,这是要练习久,有相当功夫后,拳势的开合虚实,自然能与呼吸配合了。

太极要则 之开合变换,虚实分清

2、稳定重心

太极拳的气沉丹田是使重心下降,可使身躯稳当;立身中正是使重心不要偏歪;但是打拳不是一个固定静的姿势,是千变万化的动作所组成的,因此必须以虚实来平衡重心,因为人身下面两条腿是支持全身的重量,所以步法的转换虚实是对于平衡重心起着重要的作用。固定的姿势是容易做到稳定重心的,但在动作转换前进后退中,因为方向角度和步法变动,要上下左右来维持平衡是不太容易,原来很稳定的重心,不免发生不稳定,所以要以虚实来平衡重心的稳定。

人体在打拳动作时,是好像一架天平,尾闾是像天平上的一根指针,所以始终要求正中的,四肢左右好像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手足的虚实就是天平用来权衡重量的砝码。因之无论在如何状态下,右手与右足和左手与左足的虚实的和数,一定是各为一百,才能保持平衡。与人对敌时,一手粘贴,察知对方之虚实而舍己从人,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其余一手两足随之调整虚实而求整体之平衡,重心稳,立于不败之地。陈鑫谓︰「手即权衡称物而知其轻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权衡,因他之进退缓急,而以吾素练之精神临之,是无形之权衡也,以无形之权衡,权有形之?象,宜轻宜重,而以两手斟酌,适得其当,斯为妙手。」所谓「权衡」就是量轻重的器具,也就是天平一类的称物器具,无形之权衡,犹言虚实的变换,是一具无形的天平,与人接触,轻重斟酌,适得其当,就是虚实灵换,求得平衡,才称妙手。

打拳时要步随身换,是说身法有转换,那步法上的虚实必定要随着变换,使前后左右的劲道相互拉紧,而得平衡来稳定在动作中的躯体重心;但是要使步法的虚实转换得灵活,还要靠腰月当劲的变换,祇要同时把腰月当劲轻轻地一挪,就可很迅速地使四肢的动作协调,得到平衡,可在任何角度上都能保持重心的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