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顆讀書的“種子”都會發芽

每一顆讀書的“種子”都會發芽

“人生就像風雲莫測的天氣,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將面臨什麼。高加林的人生亦是如此。我是這本書的上一個讀者,把這本書推薦給你。”翻開路遙的《人生》,熊靜煒在扉頁上寫下這句話,然後將它放在圖書館用於交流分享讀書感受的“漂流空間”,期待它“漂流”到下一個讀者手中,碰撞出不一樣的思想火花。

熊靜煒是國防科技大學2018級本科學員,從小熱愛讀書的她,課餘時間喜歡“泡”在圖書館的“漂流空間”。因為這裡的書籍都經過了精挑細選,書頁間寫滿了不同的心得體會。在她看來,一本書在不同人的手中會留下不同的人生故事,每一本書都像種在心間的一粒“種子”,在各不相同的人生裡慢慢發芽,開出各色各樣的花。

在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讓我們一起感受閱讀的力量。

每一颗读书的“种子”都会发芽

做一顆讀書的“種子”,讓閱讀成為一種力量。

盧錦青/攝

每一颗读书的“种子”都会发芽每一颗读书的“种子”都会发芽

“60後”博導

“讀書時不要帶有功利心,讀完了卻需要思考一下這本書能帶給我什麼”

每一颗读书的“种子”都会发芽

“《簡·愛》不僅是一本愛情小說,我看到更多的是勇氣和堅持,是信念與力量。簡的前半生是漂泊的,她一直在適應環境,卻不改變自己的性情。這本書對我影響很大。”談起最喜歡的書,雷菁如是說。

雷菁是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作為一名教研成績斐然的“60後”,她一直是學校許多年輕人的崇拜對象。在別人看來,雷菁這一路走得順風順水,但人生又怎麼可能沒有波折?

雷菁小時候一直是各科老師爭搶的“尖子生”。高二那年,由於父親工作調動,雷菁轉學到了別的城市。全新的環境、陌生的老師、甚至連學習進度都是不同的。在新學校,她不再是各科老師的“寵兒”,而是一個初來乍到的陌生人。就像是舞臺上最耀眼的明星,一直在聚光燈下,如果將聚光燈移開,那一瞬間失落的潮水瞬間將她整個人淹沒。

雷菁在這種負面的情緒裡沉寂了很久。一次偶然的機會,雷菁讀到了《簡·愛》。書中女主人公簡·愛的成長階段並不快樂,舅媽的冷落和寄宿學校的嚴苛一度成為她的噩夢。她的愛情之路也並不順利,與羅切斯特先生的愛情讓她長時間陷入痛苦和掙扎之中。然而簡·愛卻始終能夠保持堅強、樸實的性格。這種在磨難中不輕言放棄的精神,正是當時的雷菁所缺少的東西。“我考上國防科技大學後,面對高手如雲的環境,依然能勤奮踏實地埋頭苦學,這都是簡的性格一直激勵著我。”雷菁說。

雷菁一直保持著閱讀的習慣。留校工作後,她開始對科學家的人物傳記產生興趣。“我習慣從科學家的傳記裡研究他們的工作、學習方式,反過來指導我的工作和學習。”

《信息論與編碼基礎》是雷菁教的第一門課程,這門課因為抽象枯燥的理論,讓不少學員和老師望而生畏。往往老師在臺上講得眉飛色舞,課堂氣氛卻死氣沉沉。如何擺脫教學困境,讓抽象的理論更接地氣,成了壓在雷菁心頭上的一塊石頭。

“如果能簡化問題,就能更容易看到問題的本質。”在讀《香農傳》時,香農“化複雜為簡單”的治學理念給了她極大啟發。於是,雷菁開始試著轉變授課方式。她提出了一套“趣味教學法”,力求將晦澀的學術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學生們常感嘆:“雷老師的課堂有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憑著在課堂教學上的出色表現,雷菁在2019年獲評全國優秀教師。

“讀書時不要帶有功利心,讀完了卻需要思考一下這本書能帶給我什麼?”回顧多年閱讀經歷,雷菁認為,多讀書、讀好書,善總結、勤思考,要能將書中的知識“為我所用”,才能在實踐的沃土上結出碩果。

“80後”教員

“希望我送出去的書,可以種下讀書的‘種子’,讓更多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每一颗读书的“种子”都会发芽

“我跟書之間的關係比較戲劇性。我真正體會到閱讀的快樂是被繁重的教學任務‘壓’出來的。”國防科技大學智能科學學院副教授白聖建打趣說。

白聖建留校任教沒多久,就承擔了一門公共課《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的授課任務。可誰知,第一次備課就給了白聖建一個“下馬威”。“人文素養”“審美情懷”……當一個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概念迎面砸來,白聖建承認自己當時有點“抓狂”。作為一名控制學科老師,白聖建一直攻讀工科,很少涉足人文社科類。面對巨大的知識空缺,他只能買來幾十本書“惡補”。

“讀書就像吃家常飯,越嚼越有味道。”白聖建說。從《荷馬史詩》到《神曲》,從《史記》到《世說新語》,從《朝花夕拾》到《平凡的世界》……他沉浸在閱讀的世界裡,無法自拔。錢學森曾說,“科學家不是工匠,科學家的知識結構中應該有藝術,因為科學裡面有美學。”“惡補”補出“正能量”,白聖建終於從科學與人文的“美美與共”中體會到了閱讀的快樂。

白聖建還做了一個令人吃驚的舉動——給學生送書。每學期期末,考試成績80分以上的學生都會收到白聖建的簽名贈書。這些書涵蓋了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各方面。每一本書,白聖建都仔細讀過,他將自己的感言寫下,然後將它分享給他的學生。“這並不是一時興起,希望我送出去的書,可以種下讀書的‘種子’,讓更多學生體會到閱讀的樂趣。”

現在,白聖建還“探索”出新的送書模式:網絡分享書籍。每當他閱讀到好書,或僅僅是一些好的片段,就將其班級群裡。這樣一來,有更多的人可以他推薦的書。不少學生只上了他一個學期、甚至十幾個課時的課,卻在他的感染下愛上了閱讀。

在白聖建心裡,讀書是一件美好的事。他願意把這份美好分享給更多的人。

“90後”師兄

“在反覆閱讀中,你會突然發現自己明白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每一颗读书的“种子”都会发芽

“有些書雖然不能直接解答問題,卻能提供找到答案的方向。”說這番話的人叫虎寧,是國防科技大學一名“90後”博士研究生。

虎寧喜歡看哲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書,他認為這類書可以培養思辨能力,讓人更加理性地看待問題。科研面對的是很多尚未求解的問題,有時候就算努力也不一定能找到完美答案。每當遇到“攔路虎”,他都會去讀一讀《論語》,從古人的智慧中尋找“答案”。“愛因斯坦說,問題不能通過產生問題的思考方式解決;孔子也告訴我們學過的知識只要經常溫習,就能常學常新。”虎寧說。

讀研期間,虎寧所在團隊承擔了某重大科研項目。有一次做實驗時,實驗結果和設計預期存在較大偏差,虎寧和他的團隊對設計方案和試驗大綱反覆分析,卻始終找不到原因,幾個人愁得焦頭爛額。就在實驗進度停滯不前時,“溫故而知新”這句話突然給了他啟發——出現了新問題,並不意味著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不了。於是幾個人又重新翻看理論書,終於在一個不起眼的章節裡找到了思路,問題得以解決。一年後,由於項目進展順利,虎寧申請了2項國家發明專利。

虎寧一直保持著寫讀書筆記和隨筆的習慣。他認為,生活在快節奏的時代,時間被“碎片化”,人們習慣在網絡上發佈零碎的文字表達自己時下的心情。而靜下心來讀一本完整的書、寫一些文字,會讓他心思更加沉靜、保持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對於喜歡的書,虎寧會一遍遍閱讀,如果有了新的想法,就把它加到之前的筆記上,“每一次閱讀都有新收穫,有時候整理讀書筆記,看著同一篇隨筆上不同顏色的筆一點一點增加內容,也挺有成就感。”

“經典的文學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在一代代文人墨客手裡流傳光大。在反覆閱讀中,你會突然發現自己明白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虎寧說,“‘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是這種感覺。”

“00後”新生

“那些蘊藏在文字後面的人生百態和科學道理,讓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每一颗读书的“种子”都会发芽

“我打遊戲、看動漫,但更喜歡讀書。讀書帶來的充實感,任何娛樂消遣都比不了。”國防科技大學“00後”新生譚震對筆者說。

高二那年,譚震一時沉迷遊戲,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通過一檔軍事電視節目的推薦,他接觸到《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一書。書中對心懷信仰、不畏犧牲、英勇作戰的志願軍將士的刻畫,深深震撼了譚震,他開始對自我價值追求進行重新審視和思考。也是這本書讓譚震對軍人這個職業產生了強烈嚮往。於是,他把“國防科技大學”定為高考目標,很快從低谷走了出來,開始努力追趕,最終以超過一本線150分的成績圓了自己的軍旅夢。

入學時,在學員隊教導員的推薦下,譚震接觸到了金一南教授的《心勝》。書中對“強軍衛國”思想的闡釋,使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軍人信仰。過去的苦難與輝煌,未來的機遇與挑戰,讓他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作為一名軍校大學生所揹負的責任。譚震訓練得更有勁兒了。“志篤則定心,心遠而可勝。”三公里長跑的最後兩圈,他都會不停地在心中默唸書中這句話,激勵自己快一些、再快一些。

軍校的學習生活非常緊湊,譚震依然“見縫插針”堅持閱讀。每天早上,他會提前40分鐘起床,站在走廊盡頭的窗臺邊,獨自享受靜謐的閱讀時光。中午午休和晚就寢前他會抽出20分鐘時間閱讀。“這樣一週下來,至少能有八九個小時的閱讀時間。”譚震還給自己的這套閱讀“秘籍”起了個有趣的名字——“插針法”。

“讀書之於我,猶如長者之於少年。那些蘊藏在文字後面的人生百態和科學道理,讓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譚震說。接下來,他打算閱讀更多的軍事類書籍,儘快提升軍事素養,為強軍興軍貢獻力量。向著這個目標,他在書海開始了新的航行。

每一颗读书的“种子”都会发芽

博 導 推 薦 書 單

每一颗读书的“种子”都会发芽

雷 菁

01 《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馬克思》

每一颗读书的“种子”都会发芽

一個半多世紀前,摩澤爾河畔年輕的馬克思不承想,他所獻身的“批判性思想”,會給世界帶來真理的光芒,形成改變人類命運的力量。這本書告訴我們:人類只不過剛剛迎來了閱讀馬克思的時代。作者以馬克思主義者的文化自覺和學術自覺告訴我們:馬克思的思想還在馳騁,馬克思主義從未過時。

02 《活出生命的意義》

每一颗读书的“种子”都会发芽

這是一部自傳式的作品,講述了作者弗蘭克爾在納粹時期開創意義治療法的勵志故事,也留下了那段歷史中最富人性光輝的見證。這本書告訴我們,人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為此我們需要做有意義的事、學會去愛和給予、勇於承擔責任和痛苦。這是一部能夠給人以鼓舞和力量的佳作。

03 《香農傳》

每一颗读书的“种子”都会发芽

《香農傳》從“一個天才的遊戲人生”開始,以一個個故事串起一個科學天才充滿趣味的一生,講述他如何開創信息時代,怎麼用一個人的思維遊戲改變整個人類生活。書中也講述了他獲得如此成就的秘密所在,以及他在科學泰斗“人設”之外鮮活有趣的一面。香農用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科學其實並不枯燥,科學也可以很有趣。

04 《史記》

每一颗读书的“种子”都会发芽

《史記》的誕生,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軒轅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三千多年的歷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讀史使人明智。”站在歷史的長河上回顧過去,我們才能更加清晰地瞭解當今的時代。

每一颗读书的“种子”都会发芽

作者 | 許鑫 姚宏

每一颗读书的“种子”都会发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