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里开胯和裂胯你能分清么?

全民太极


整体看这康伟老师说的是有那个意思,但要追究到术语澄清上,其问题下面的阐释的话有不少又经不住推敲。比如:如何理解胯?韧带又是如何理解?胯与韧带、开胯与拉开韧带究竟如何关系,如何理解?胯上有没有韧带、筋脉?

胯是腰与大腿之间的部分。整体上很模糊,其中包含有骨,骨周围也有韧带、筋脉呀。这些筋脉、韧带包裹的严紧,腰与大腿之间就滞塞,也不能分开呀,那腰与大腿间的髋关节、髂骨、骶骨、耻骨等周围的韧带、筋脉拉开难道不是抻筋拔骨的范畴吗?莫非只是大腿上的韧带、筋脉才是韧带、筋脉?

与“胯”更多是我们传统文化观念里的术语,指的是身体部位比较模糊相比,则韧带更多是解剖生理学术语。何谓韧带?韧带属于致密结缔组织。起到连接骨骼和包裹脏器的作用,主要可分为两类:

弹性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彼此交织成的不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弹性组织(elastic tissue)是以弹性纤维为主的致密结缔组织。

按古典太极拳论的术语“胯”是包含腰部与大腿之间的很多韧带、和关节的。关节腔周围内部都是韧带,囊外韧带、囊内韧带、关节囊韧带。


康老师说,

“真正开了胯,身体不是压在两胯上,而是悬在两胯间的,就像两胯轴上栓了两根弹簧吊着上半身一样,上身像下一沉,两根弹簧自然就被拉开了,自然就产生了弹性劲,就是真正的“松沉劲”

这显然是模糊的“胯”这个概念,和混淆“韧带”的概念导致的,“两胯”是哪两胯?究竟几个胯?胯是一个关节还是两个关节或者还是别的什么?这都是很模糊的,很模棱两可的说辞。“两胯轴”是什么?两胯轴上靠什么就能有像“栓了两根弹簧吊着上半身一样”?骨盆、髋关节不承重上身?骨架不起到支架身体的作用?那才见鬼了呢。说白了,骨架本身就是支撑人体的,把人骨头拆了,人也就稀泥一滩了。而“像两根弹簧吊着上半身一样”——这么富有弹性的东西,难道不是结缔组织韧带发挥的作用嘛?

“筋脉”这个词更多也是传统武术、中医等常用的术语,当然也可以按解剖学来理解,那么这里筋就有肌腱的意思,脉是血脉的意思。而按中医学的观念“筋脉”大有是气脉、肌腱和韧带等综合的意思。武术讲究抻筋拔骨,这里筋就是抻拉韧带、肌腱等的意思。而韧带、肌腱这些负责运动的组织是遍布周身的。

太极拳锻炼对周身的筋脉、韧带都能达到很好的锻炼,而且,比较平衡协调的锻炼,主次分明的锻炼,循序渐进的锻炼,这才是太极拳与别的武术锻炼筋骨所不同的。有些运动,比如跑步,可能对腿部的肌肉、韧带锻炼的比较强悍,但他别的部位未必那么好。比如,有些武术,可能周身的大韧带,比如腿上的,由于经常压腿拉筋,可能锻炼的比较好,但是周身别的部位可能连锻炼到也没有。也不能整体的协调起来。还有常见的更糟的是揠苗助长式的抻筋压腿。强拉硬扯,霸王硬开弓,片面追求成绩,追求动作漂亮,而忽略了脏腑滋养,内在气血和畅等等。这就不好。而太极拳锻炼对腰胯部、脊椎、腿部韧带要求的都是同样高,尤其是腰脊、胯部要求不但锻炼开,而且与周身协调起来。更主要,太极拳并不片面的刻意的强求,而是内外兼修。

其次,康老师说,架子高低与开胯无关,我要说,架子高低虽然不能作为开胯与否的唯一标准,但胯周围的韧带不开,胯就不开,低架子连做到位都是问题,低架子又如何松沉?松沉不在架子高低能说的过去。但是架子高低与胯部是紧密相关的。怎么说无关呢?这是个问题。

胯周围的韧带拉的够开才能把架子放的够低,反之,则相反。当然,腿上及腰脊上的韧带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及胯部周围的韧带影响大。因此,说什么,“太极没让你练劈叉,也没让你要去练压腿抻筋什么的”这话就不地道。这是把韧带、筋骨严重的割裂开看问题了。

韧带、筋骨统一于整个人体,彼此是相联系的,是完整的一套体系。各有各的作用,太极拳要的是周身各部位达到十分协调十分配合的作用,周身一家。松紧有度,周身协调,周身一家这是目的,骨肉分开、筋脉松开,为的还是更好的周身相合。排斥抻筋拔骨,这是瞪着两眼说谎话了,筋脉、韧带遍布人身的各个部位,是骨与骨之间连接的纽带,起到包裹骨与骨相连接的作用。筋脉、韧带这是运动系统的重要部分,人要运动,按解剖生理学看的话,那主要就是运动系统的作用。太极拳运动当然无论如何也离不开韧带、筋脉的作用了。久练太极拳,韧带、肌肉、肌腱都得到很好的锻炼,韧带纤维都比没有锻炼的一般人要粗壮强健的多。

再次,当然,康老师可能要表达的是一种意思,但用词上可能感觉困难,表达的不是很到位而已。他整体上说的是有那个意思的,就是别把有些武术的那种生硬的拉筋、拉韧带的练法生搬硬套到太极拳上,以为长拳慢练就是太极拳了,这是存在质的差别的。有些片面的练法,把局部的韧带也拉的很开,开的简直是松懈了,那反而起反作用,一如一根橡皮筋,拉过了没有弹性了,当然不好。局部的很开,别的跟不上,不协调,当然也不好。腿上的筋脉韧带拉的很开,一搬腿都能抬到脑后勺去,但是,关键部位的该开的筋脉还是没开,周身那就仍然不能上下协调起来。所谓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中节不明满腹是空。太极拳没有劲道,一个重要点就在腰腿之间的胯没有开好,所谓有不得机不得势处于腰腿间求之。反之,舍本逐末,把些局部打磨的很漂亮,腿伸的老高,依然不得要领,就依然不入太极门。

总之,太极拳讲解表达上往往有很多模糊的概念术语,尤其是古人的用词术语,表达的并不是很明确,以至于理解起来颇费解,但要真把其概念澄清的话,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既要主次分明,又要先后分清。先练什么,后练什么,主要练什么,次要练什么,核心是什么,明了这些,练习太极拳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盲练瞎撞,不好,对于初学者找一个明白老师是十分有必要的。

仓促之言,言不尽意,权作参考。


质跃


开胯就是指后坐、转身等动作的时候两胯打开。落胯一般不说的,我练杨式的一般说坐胯,一般在转腰的时候比较强调,比如在玉女穿梭的时候,要求沉肩拧腰坐胯送腿。

沉胯:以起势为例,从从上往下放松的时候,送到腰胯部位的时候感觉到腰间松了以后,胯部向下一松,腿部承重似乎加重了一些,自己这样的感觉。旁人手放到你的腰胯部位的时候会感觉你腰胯部的肌肉往下一坠。

开胯:其实和后面的裹裆(我们杨式一般说圆裆)有关联,很多动作的时候都要求两胯打开,打开才能做到圆裆,做到圆裆下盘才能更灵活,才能更好地将力传过腰胯。练习开胯有多种方法,个人觉得2个最有效。1是蹲下来,2手合十在胸口,插入2腿之间,用2个肘将2边大腿往外顶,保持蹲式2-3分钟,每日3-5次(女生不要练)。2是站低浑圆桩,2脚开立2个肩膀的宽度,胯部尽量往外开,2脚大拇指抓牢地,2手按浑圆桩一样抱于胸前,站半小时左右,每日1-2次,这2个方法结合起来练习效果更好。

坐胯的话要在走架子中注意的,前面说的玉女穿梭就是的,怎么说呢,就是人感觉像坐在板凳上一样,高架就是高板凳,低架就是低板凳,腿是放(送)出去的,不是迈(跨、提、压)出去的。



康桥综述


话说太极,这个我比较专业!作为杨氏太极20年的修炼者,我敢说,不管是开胯还是裂胯,出门嘚瑟,都得挨揍!不服来喷



雷雷掌门


太极拳开胯很重要,有些太极拳习练者练了几十年胯也没开。开胯圓裆是太极拳训练体系当中的核心要素。也是检验你太极拳艺进步的衡量标准之一。

胯不开直接影响着身体上下两盘的贯穿和协调,也使自身的气息运行受到阻碍。体内之气不能顺畅的通过两胯传递到两腿两足。更影响了周身气息在体内的往复循环而不能有效的调节修练任督二脉,大小周天的功法研悟和提高。

胯不开、裆不圓,因为双肩、双胯是人体最重要最大的两个关节。两胯不开就无法形成自身完整的整体之力腰裆之劲。内外三合就无法完成周身之劲练成一家则无法实现。严重的影响你太极拳艺的修练和提高。

放松是练太极拳的基础,调气冲关是太极拳的运行之法。在心静体松的前提下按照拳理之要求一招一式的去盘架子以心行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使自身的周身大小关节缓缓松开、节节分家以气贯穿至无微不至。长期锻炼必有收获。

裂胯,是太极拳锻炼当中的一种病。和开胯是两个概念。裂胯只是肌肉骨胳运动,强行拉大了两胯角度对自身内在气息在体内的通畅运行没有任何的益处。

並且有于强行的裂胯动作是身体关节产生紧张,影响体內之气正常的运行和传输,使自身的力量达不到高度的整合协调而消弱了太极劲的质量和爆发速度。

在太极拳的锻炼当中,长期裂胯也会给身体带来损伤,容易形成关节骨胳的异化变形需要高度重视予以纠正。

总之,开胯与裂胯在太极拳锻炼当中必须要分清正确与错误之别。裂胯是违反太极拳原理和要求的。是一种练拳之病。


中易武道


开胯是将两胯大转子向两侧撑开。


聋一翁周锦池


第一次听到裂胯之说!


易东方33398271


胯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问题,解刨学没有胯这个部位,所以开胯什么的都是伪命题,如果真要说,松胯就行,想做到,需要掤膝敛臀就行


王者意识流


你分不清连太师也分不清,有很多太极师侠还没有开胯呢。


周先生89218


对太及拳之类,应该全民要重视,特别对中,小学生的体育要加强,学多门类的知识,如艺术,广摇操,太及,等等,对身体健康,又学到知识,加强这方面的课程。仅供参考。


蒋玲85763507姓名红米


这是练拳的不传之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