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和金縷玉衣,從天工開物帶你看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它很年輕,也很古老;

它是傳國玉璽,也是金縷玉衣;

它是階級的物化,也是君子的標杆。

幾千年來,為什麼只有玉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中國曆朝歷代為什麼偏偏就非玉不可?

沁書君今天就帶領大家,從《天工開物》來看中國古代的“玉文化”。

沁書第一問,有哪些價值不菲的玉?

·魯殤王的陰兵鬼璽;秦始皇的傳國玉璽

《天工開物》裡記載“璞中之玉有縱橫尺餘無瑕玷者,古者帝王取以為璽。所謂連城之璧,亦不易得。”

玉璽,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階級地位的物化。

《盜墓筆記》中的鬼璽能號令陰兵,順便打開青銅大門的神奇功能使其成為小說中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寶。

小說中對於鬼璽的描寫如下:

“鬼鈕龍魚玉璽,出自,湖南古文縣百巖坪。璽上的雕刻非常的複雜,光主要造型就有好幾個,我看到有幾個惡鬼最突兀,其他的部分,有鱗片和不知道是魚還是龍的造型,在照片上還一時看不出什麼蹊蹺來”

“造型奇特,很可能是官璽,特別是我很在意它的名字,叫做龍魚玉璽。這個名字肯定是賣主起的,他提到的這個龍字非常關鍵,因為任何璽一旦上面有龍,那就完全是兩種概念,不管它是王公璽還是正規的帝璽,那都是歷史上數的出來有幾顆的東西,就算小國玉璽在現在這種世道也是無價之寶。”

魯殤王是這個鬼璽的主人,原本只是魯國專門挖掘古墓的角色,因為殺了棺槨中的巨蛇,得到了號令陰兵的鬼璽,從此陰兵借力,位極人臣。

傳國玉璽和金縷玉衣,從天工開物帶你看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在真實的歷史中,各朝皇帝對傳國玉璽的狂熱也絕不輸給小說。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趙,得和氏璧。在一統天下之後,嬴政命咸陽玉工王孫壽將和氏璧磨平,雕琢成璽,由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此為傳國玉璽。

和氏璧的傳說大家都耳熟能詳,故事的源頭不過是玉匠眼光淺薄,錯把璞玉當石頭,還好最後有楚文王慧眼識玉,不至於寶玉幾度蒙塵,忠誠之士抱憾終身。

秦之後,各朝各代皇帝都在爭奪玉璽的歸屬權,不是因為和氏璧這塊絕世美玉,而是因為玉璽背後代表著的正統身份。

公元前207年10月,劉邦率軍至灞上,秦王子嬰跪獻玉璽於咸陽道上。建立西漢之後,劉邦將其當做新王朝的傳國玉璽,稱之“漢傳國寶”。直到西漢末,外戚王莽篡權又兵敗,玉璽經歷波折重回漢室皇帝之手。

群雄紛起,政局動盪,玉璽在三國魏晉南北朝的不安局勢下輾轉流離,最終重歸晉朝司馬家,後又經歷了宋、齊、梁、陳的朝代更迭,被歷史洪流帶入隋唐。

玉璽的蹤跡難得清晰,卻又在五代十國的混亂歷史中消失匿跡,後唐末帝李從珂國破,懷抱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而亡。自此之後傳國玉璽的身跡更加撲朔迷離,至今也還沒有定論。

傳國玉璽和金縷玉衣,從天工開物帶你看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得之受命於天,失之氣數已盡,中國古代“君權神授”的思想,演化出傳國玉璽代表的正統意義。只是有時須有,無時不求,就算各代皇帝苦苦追尋,客觀歷史也不會因為一塊玉璽就發生變化。

·你以為的金縷玉衣不是真的金縷玉衣

中國古代的匠人,用將近十年時間,將上百成千克的黃金抽絲擰繩,兩千多塊玉片拋光打磨雕琢,串聯起來做成一件金縷玉衣。

《天工開物》把取料的方法寫的清清楚楚:“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中國解玉沙,出順天玉田與真定邢臺兩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藉以攻玉,永無耗折。”

剖玉用鐵質轉盤,以細沙為刃,一點點劃斷玉石。

填進去的只能是產自順天玉田和真定邢臺兩地的泉水沙,用來磨玉永不耗損。

這看起來略顯矯情和複雜的打磨方法已經是發展到明朝才有的了,在輸出全靠一雙手的漢代,十年成一件金縷玉衣也並不是誇大其詞。

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現在很多小說中似乎把金縷玉衣作為一種華麗衣裳的代名詞,經常出現所謂女主角穿著金縷玉衣跳舞,或者皇帝賞給某人一套金縷玉衣之類的情節。

看到這些橋段,沁書君覺得還是要認真科普到底什麼是金縷玉衣。

傳國玉璽和金縷玉衣,從天工開物帶你看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玉衣,又稱為 “玉匣”“玉柙”。是漢代最高規格的喪葬斂服,根據金絲、銀絲、銅絲分為三個等級。截至目前為止,我國共發現了二十餘件金縷玉衣,大部分還在修復過程中。

玉衣可以大致分為頭套,上衣,手套,褲筒,鞋套這五個大的部分。要是再進一步細分可以分為臉罩,頭套,上衣前後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褲筒,左右鞋套十二個小部分。

《後漢書·禮儀下》中明確記載了關於玉衣的使用準則:“登遐......皇后召三公典喪事,皇后、皇太子哭踴如禮......金縷玉柙如故事......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薨,皆令賜印璽,玉柙銀縷;大貴人、長公主銅縷。”

但是在現實考古發掘的實物中來看,並不是所有玉衣都嚴格按照這個標準來的。比如最有名的就是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中的兩件金縷玉衣,就和書中記載的標準不一致,身為諸侯國的國主,中山王劉勝不僅自己用了金縷玉衣,王后竇綰也沒落下。

傳國玉璽和金縷玉衣,從天工開物帶你看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除了滿城漢墓中的金縷玉衣之外,徐州獅子山漢墓中楚王劉戊的金縷玉衣是迄今玉片數量最多(現有4248塊大小不一的玉片),玉石質量最好的一件(全部由新疆和田玉打磨雕刻)。

可惜的是獅子山漢墓因為受盜墓破壞,金縷玉衣中的金線全部被抽走,已經看不出玉衣原本的樣子,研究人員只能一點點根據玉片的大小和形制進行修補。

這是一雙手跨越千年創造的傳奇,是中國匠人精神綿延不絕的傳承。

傳國玉璽和金縷玉衣,從天工開物帶你看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沁書第二問,玉有哪些神奇功能?

·金玉在九竅,則死者不朽的防腐功能。

金縷玉衣是漢室貴族追求屍身不腐的一種主要方式,但為了以防萬一,還有一些簡單的防腐工具。

比如玉琀、玉握和玉塞,一般都是和玉衣配套出現的防腐用具。

玉琀和玉握是漢代兩種製作簡單,操作方便的防腐措施。

放在逝者口中的玉琀,多為蟬形,玉珠貝,或者玉魚等形制。多用蟬形是取“金蟬脫殼”的寓意,希望逝後靈魂能夠早日擺脫肉身束縛,到達另一個世界獲得新生。

傳國玉璽和金縷玉衣,從天工開物帶你看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玉握早期沒有定製,只是在漢時流行握“玉豚”,即玉製的小豬。豬是漢代的主要家畜,是財富的象徵。

傳國玉璽和金縷玉衣,從天工開物帶你看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還有一套比較複雜的製品叫做玉塞。

古代人們相信“以金玉在九竅,則死者不朽。”

用金玉製品堵住人體上的九竅,就可以保證屍體不腐爛(九竅是指雙眼,雙耳,兩鼻,口,前後陰九個部位)。

雙眼用片狀的玉器遮蓋;雙耳,兩鼻和前後陰處用棒狀玉器,橫截面為六角形,八角形或圓形,如果是男子用琮形器遮蓋;口中含玉琀即可。

傳國玉璽和金縷玉衣,從天工開物帶你看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玉能通靈,作為敬天地鬼神的禮儀用具。

玉,是宋應星筆下“凡玉映月精光而生......玉璞堆聚處,其月色倍明亮。”的天地精華,自然是能和天地神祗無障礙溝通的寶貝。

所以人們堅信玉可以向上天傳達自身心願和敬意,敬天地鬼神要使用玉器的做法也不是全無道理。

西周是“禮”的集大成時期,也是玉作為禮器的最高峰。

《周禮·春秋·大宗伯》中很明確的記載了關於玉做禮器的要求,不止對禮天地的玉器作了規定,連顏色也是規定好的。

傳國玉璽和金縷玉衣,從天工開物帶你看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這種對玉的信服和自然力量的崇拜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天工開物》中“玉初孕處,亦不可得。玉神推徙入河,然後恣取。”的記載依舊是對這種思想的延續。

西周時期人們對“天”、“神”的信仰,隨著周王室衰微和社會動盪而不再堅定。思想的大爆發,使“人”的觀念開始迅速傳播,人們不再把所有事寄託在上天的旨意中。

但玉做禮器的形式依舊被後代君主所承襲,成了不變的傳統。

·佩玉是道德精神和個人魅力的融合。

所有故事都源於最膚淺的第一印象,採玉的歷史也不例外。

玉最開始作為裝飾品出現,然後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

《說文》中記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理自行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潔之方也”。

玉成了君子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杆。

男性最主要的玉飾,一是玉佩,二是玉製發冠。秦漢之前,多佩戴成組玉佩,同時有儒家“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的加持,組玉佩成為社會潮流。

傳國玉璽和金縷玉衣,從天工開物帶你看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不過在隋唐之後,男子佩玉開始向簡單樸素的造型轉變,女子的首飾開始變得花樣繁多起來。

中國古代女性在借他物之力裝點自身的道路上總是顯得更加積極。常見的簪,釵,步搖,華勝,花鈿,扁方,耳環,項鍊,手釧,手鐲,戒指等首飾多是女性所用。

同時從考古發掘出的各種玉器來看,中國古代多崇尚白玉,當然這也和人們賦予的世俗文化有關。

比如在陝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兩對玉臂環,一對銅鎏金嵌寶玉臂環和一對鑲金玉臂環,是迄今為止唐代僅見的兩對玉臂環,皆是以白玉為底料,鑲嵌寶石和黃金製作而成。

傳國玉璽和金縷玉衣,從天工開物帶你看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天工開物》寫的更加簡單粗暴:“凡玉唯白與綠兩色。其赤玉、黃玉之說,皆奇石、琅玕之類,價即不下於玉,然非玉也”,直接把其他玉種划進了石頭的範圍之內。

玉應用在古代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除了沁書君上面寫到的幾個之外,還有玉做日常生活用具,做定情信物,做身份象徵的記載,甚至在《天工開物》中還有“碾篩和灰塗琴瑟,琴有玉音”的說法,但是否為真還待考證。

往期精彩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