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古琴瑟為今用,千古風騷情未了!復興路雖坎坷,有你我、有大家

樂:《琵琶行》

妹妹:哥,您看我的《琵琶行》彈的怎麼樣!

哥哥:一破古箏,有啥可玩的,能當飯吃嗎?

妹妹震怒:這是“古琴”,沒文化真可怕!

哥哥大愧:上下求索,一探究竟!

先古琴瑟為今用,千古風騷情未了!復興路雖坎坷,有你我、有大家

佳人鼓琴

追琴溯源

中國琴文化歷史悠久!古傳:“伏羲見鳳集於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為琴”。由此,追溯制琴起源可見一斑!又一,《禮記·樂記》載:“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可知,琴文化的起源和創造與帝王有關,值得一提的是:古樂不同今樂,今天的音樂,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在古代,對於功績大小,遠近親疏,天子制“樂”可以作為”獎品“對諸侯進行賞賜。不言而喻!其心是為了封建等級正統性,保證其統治地位不動搖!而“琴”作為“樂”載體,其先源性和正統性,客觀促進其登上歷史舞臺,成功上位!雖朝代更迭,“古琴禮樂文化”這一“陽春白雪”,歷史地位,不曾動搖!

千古風騷

”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正因之緣,千古風騷,不曾黯然!

先古之琴,原為五絃,即宮、商、角、徵、羽,寓金、木、水、火、土。緣由何來,傳統文化作解: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有五音,世人有五臟。於此,不無道理!

古琴長度略為三尺六寸五分,寓意一年的美好時光。寬度為四寸,寓意四季。介於是時生產力水平低,不必追考長寬。琴身前廣後狹,寓意尊卑。宮、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分工,十二徽分別代表十二月,最大的徽代表君王,象徵閏月。古琴泛音、按音、散音三種音色則分別象徵天上的聲音、大地的聲音、人吟唱的聲音。

先秦

先古琴瑟為今用,千古風騷情未了!復興路雖坎坷,有你我、有大家

周文王姬昌為悼念紂王烹殺而死的兒子伯邑考增添一根弦;其子周武王姬發為討伐商紂增激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史稱“文武七絃琴”,以合君臣之德。

《和劉長史答十九兄》(節選) 作者:楊炯

“鍾儀琴未奏,蘇武節猶新”。

“受祿寧辭死,揚名不顧身”!

西周時的鍾儀是現存史書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 ,世代都是宮廷琴師,後世尊稱“四德公”。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82年,晉侯到軍中視察,發現了兩年前鄭國獻來的楚國俘虜鍾儀,此人在獄中呆了兩年,仍然帶著自己國家的帽子。晉侯感佩,下令召見。鍾儀自稱是世代伶人,晉侯就給他一張琴,命他演奏。可鍾儀所彈奏的都是南方楚調。晉侯認為鍾儀未棄本職,不忘故土,受到了感動。為促進晉楚兩國和平關係,晉侯就把鍾儀送回了楚國,一來一往,楚晉兩國,重歸於好。

舊四德

不忘本:不說自己的名字而說他父親

不忘舊:彈琴只談楚國的音樂

無私:只說楚王小時候的事

尊重:只說父親是楚臣

新四德:

個人品德:以“”為核心,

職業道德:以“”為核心

家庭美德:以“”為核心

社會公德:以“”為核心

溯古源今:後世尊其“四德公”,氣質擔當!鍾儀愛國之事不光受到初唐四傑楊炯的好評,而且值得我們學習!倘若大家學以致用,或許就不存在“

漢奸”這個概念吧,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在《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於琴的記載,戰國時期隨著音樂的發展,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和普及,從而湧現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經典千古傳誦。琴作為主要樂器,被賦予禮制修心養性的功能和審美,正所謂“君子之近琴瑟,此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及“士不故不撤琴瑟”。

”窮“則以琴“獨善其身”

“達”則以琴“兼濟天下”

先古琴瑟為今用,千古風騷情未了!復興路雖坎坷,有你我、有大家

時下,我們所見的古琴的樣式中,最常見的就是仲尼式。

儒學創始人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六藝育人”,對“琴文化”格外推崇,作為必修課,是孔子辦學重要"六禮"之一。平日對“古琴 ”須臾不離,可彈琴唱詩經三百首,還曾向師襄學琴,成為後世士人學習典範。在其禮樂思想裡,古琴並不是“娛樂之器”,而是“載道之器”,認可其“教化”作用、用以完善人格修養。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師曠、列子、伯牙、雍門周、等。

1978年在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十絃琴,屬戰國早期,為此前所知最早的琴,而此次郭家廟出土的琴屬春秋早期,距今2700年左右,為目前所知最早,從而將我國有實物佐證的琴史提前約300年。

兩漢

先古琴瑟為今用,千古風騷情未了!復興路雖坎坷,有你我、有大家

蔡邕與其女:蔡文姬

漢至魏晉時期,琴流行於士人階層!已知最古老的成文琴指法樂譜可追溯到漢朝,蔡邕所著《琴操》是現存介紹早期琴曲最為豐富而詳盡的專注,原書已佚,經後人輯錄成書,餘有琴曲5首,合稱“蔡氏五弄

”;又傳他曾用灶餘焦木製成著名的“焦尾琴”。《胡笳十八拍》相傳為蔡邕女兒蔡琰作,實則《大胡笳》和《小胡笳》皆為唐人借題而作。 此外還有劉向所著《說苑·琴錄》,揚雄所著《琴清英》。琴曲《廣陵散》也在此時廣為流傳。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司馬相如和桓譚等。

魏晉

戰亂紛爭使得是時士族階層愈挫愈勇!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他們不僅彈奏而且創作大量琴曲。嵇康的《長清》、《短清》、《長側》和《短側》4首,合稱“嵇氏四弄”

南北朝

先古琴瑟為今用,千古風騷情未了!復興路雖坎坷,有你我、有大家

這一時期,君主和士人都愛好音樂和文學,文人愛琴解音,風氣極盛;可由於士族門閥制度對文人的壓抑,使得很多文人憤世嫉俗藉以琴書自娛。期間出現了最早的文字譜,表現有南朝隱士丘明文字譜《碣石調·幽蘭》。著名的琴人有戴顒、宗炳和柳惲等。

隋唐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渾圓。現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龍池、鳳沼的面板上貼有兩塊小桐木,作為假納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採用這種方法。唐琴的斷紋以蛇腹斷為多,也有冰紋斷、流水斷等。其表面漆灰則有墨、慄殼色兩種,有硃紅漆者皆為後人修補時所加,灰胎皆為純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兩側直至面板邊際,以防止上下板開膠。這些琴的邊長皆在120至125釐米之間。

隋唐時期,西域舶來品“琵琶”風靡一時,“古琴”地位受到挑戰!可喜的是記錄琴音樂主要譜式的減字譜逐漸成熟,不僅有利於當時文化傳播,而且對於後世繼承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可循意義!

《廢琴詩》 白居易

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

古聲淡無味,不稱今人情。

玉徽光彩滅,朱弦塵土生。

廢棄來已久,遺音尚泠泠。

不辭為君彈,縱彈人不聽。

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

一覽可知:古琴音樂在唐代不為人重的落魄之境!

有憂有喜的是:此時古琴已經傳入朝鮮和日本。不過,它作為獨奏樂器在朝鮮卻從來沒有流行過,其位置被朝鮮的民族樂器玄琴所替代。在日本,古琴起初並沒有廣為流傳,真正被認可始於明末琴僧東皋心越東渡日本以後!

受地緣,政治,文化,思想等因素,一定的歷史時期適定一定的歷史產物,這本無可厚非!至少彼此曾經努力過,至於結果,順天命也!

先古琴瑟為今用,千古風騷情未了!復興路雖坎坷,有你我、有大家

《宋徽宗坐像軸》: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統治者推崇:官方設局制琴、宋徽宗趙佶設立了“萬琴堂”,蒐集南北名琴

尖銳的民族矛盾和統治集團面對外敵入侵表現的腐敗無能

這一先機,促發愛國主義琴家之士極度憤慨,

統治者推崇:官方設局制琴、宋徽宗趙佶設立了“萬琴堂”,蒐集南北名琴,其中就有唐代名匠大作“春雷琴”。

流派”形成,自由多元化發展和世代傳承!

得益於四大發明發明“印刷術”的出現,廣泛傳播成為可能並刊刻流傳!

由於歷時比較短,現存的實物佐證也比較少,不作考究!

明清

先古琴瑟為今用,千古風騷情未了!復興路雖坎坷,有你我、有大家

為《神奇秘譜》打譜

明清時期,流派紛呈,盛況空前,好琴者甚多!是時琴譜大量刊印,現存第一部減字譜《神奇秘譜》則保存了眾多古曲。其宗室制琴就有寧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

清後期:琴藝術相對衰落,但並不是末路!

近代

清末至1950年代,全國能琴者約100餘人。1920年代在蘇州、上海一帶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編印的《今虞》琴刊是當時惟一的盛事!

現代

200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古琴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

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佈東南大學為古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人琴世故

關於“琴”,有許多美麗的名字和好聽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這四張琴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琴”。

強軍振威,保家衛國

先古琴瑟為今用,千古風騷情未了!復興路雖坎坷,有你我、有大家

伯牙鼓琴圖

號鍾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質宏亮,猶如鐘聲激盪,號角長鳴,令人震耳欲聾。傳說春秋時期的俞伯牙曾彈奏過號鐘琴。後來,號鍾傳到齊國的賢明君主齊桓公手中。齊桓公通曉音律。當時,他收藏了許多名琴,但對號鍾尤為珍愛。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樂,自己則奏號鍾與之呼應。牛角聲聲,歌聲悽切,號鍾則奏出悲涼的旋律,使兩旁的侍者個個感動得淚流滿面,自此士氣大振!

為保江山,忍痛割愛

先古琴瑟為今用,千古風騷情未了!復興路雖坎坷,有你我、有大家

繞樑古琴

繞樑,今人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語。其語源於《列子》中的一個故事:周朝時,韓國著名女歌手韓娥去齊國,路過雍門時斷了錢糧,無奈,只得賣唱求食。她那悽婉的歌聲在空中迴旋,如孤雁長鳴。韓娥離去三天後,其歌聲仍纏繞回蕩在屋樑之間,令人難以忘懷。

據說繞樑是一位叫華元的人獻給楚莊王的禮物,其製作年代不詳。楚莊王自從得到繞樑以後,整天彈琴作樂,陶醉在琴樂之中。唐人杜佑《通典.樂典》:“宋孝武大明中,吳興沈懷遠被徙廣州,造繞樑。其器與箜篌相似。懷遠亡,其器亦絕。”有一次,楚莊王竟然連續七天不理朝政,把國家大事全都拋在腦後。王妃樊姬異常焦慮,規勸楚莊王說:“君王,您過於沉淪在音樂中了!過去,夏桀酷愛‘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殺身之禍;紂王誤聽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現在,君王如此喜愛‘繞樑’之琴,七日不臨朝,難道也願意喪失國家和性命嗎?”楚莊王聞言陷入了沉思。他無法抗拒繞樑的誘惑,只得忍痛割愛,命人用鐵如意去捶琴,琴身碎為數段。從此,萬人羨慕的名琴繞樑絕響了。

以琴為媒,千古佳話

先古琴瑟為今用,千古風騷情未了!復興路雖坎坷,有你我、有大家

綠綺

綠綺是西漢辭賦家司馬相如(約前179-前118)彈奏的一張琴。司馬相如原本家境貧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詩賦極有名氣。梁王慕名請他作賦,相如寫了一篇《如玉賦》相贈。此賦詞藻瑰麗,氣韻非凡。梁王極為高興,就以自己收藏的綠綺琴回贈。綠綺是一張傳世名琴,琴內有銘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結合的精華。相如得綠綺,如獲珍寶。他精湛的琴藝配上綠綺絕妙的音色,使綠綺琴名噪一時。後來,綠綺就成了古琴的別稱。

是時卓王孫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繆與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李群玉《戲贈魏十四》詩:“蘭浦秋來煙雨深,幾多情思在琴心。”一次,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眾人說:“聽說您‘綠綺’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司馬相如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向她求愛。文君聽琴後,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臉紅耳熱,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

火後餘生,揚名四海

先古琴瑟為今用,千古風騷情未了!復興路雖坎坷,有你我、有大家

焦尾

焦尾是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音樂家蔡邕(133-192)親手製作的一張琴。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蔡邕在“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時,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梧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果然音質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便取名焦尾。焦尾以它悅耳的音色和特有的製法揚名四海。

漢末,蔡邕慘遭殺害後,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三百多年後,齊明帝在位時,為了欣賞古琴高手王仲雄的超人琴藝,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命王仲雄演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日,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到了明朝,崑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這張焦尾琴。 

小琴大禮

先古琴瑟為今用,千古風騷情未了!復興路雖坎坷,有你我、有大家

巫蠱神幻,安定眾生

據《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蓄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五絃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

古代勞動生產力低下,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不夠,所以在面對自然界的種種困難時無力作出科學的鬥爭,他們只能用巫術來禱告上天,祈求蒼天保佑。

琴之五絃,禮之約束

《禮記·樂記》: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怙懘之音矣。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徵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財匱。五者皆亂,迭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矣。

古琴有五絃,五絃象徵五行,而五行是物質基礎,萬物之宗!而五種聲音都發生了混亂,互相排斥,叫做慢,在這種慢的情況下,國家滅亡也就在眼前了。(今時,慢歌傷感,快歌歡樂,有點意思)

是故,古琴有禮之約束功效,萬物應該各司其職,缺一不可,無序甚憂!

分化等級,加強統治

《周禮·註疏》:

祀天神:乃奏黃鐘,歌太呂,舞《雲門》

祭地祗:乃奏太簇,歌應鐘,舞《咸池》

周代建國初期,周公制定了一整套十分繁瑣的禮儀和與之相配的音樂!如上引述: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禮儀有別,就連所用的音樂也不一樣。《周禮·春宮》載:兩君相見,例用大雅《文王》;諸侯設宴招待他國使臣,則用小雅《鹿鳴》《四杜》《皇皇者華》;天子祭祖用《雍頌》,士大夫則不能用。合理細分,定位明確,十分應景,客觀上促進了音樂的發展!

“小家”和睦,“大家”和諧

音樂作為一種精神載體,具有“教化”力量,給人詩和遠方!是故,統治階級提倡“禮樂治國”,用“”禮來區分等級,用“樂”調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達到君臣和敬、長幼和順、父子兄弟和親,社會和諧之效,藉此維護其統治秩序,實現政治久安!

古琴今用

機遇挑戰

先古琴瑟為今用,千古風騷情未了!復興路雖坎坷,有你我、有大家

小朋友在學習古琴彈奏技法

如何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發展自己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資料的整理與傳統古琴的保護

由小及大,教育改革,讓更多莘莘學子如沐春風

借力傳播媒介,審時度勢,大力通透古琴文化

激發創新潛力,不在"能為”而在“為之”

改良減字譜,便利學習和傳承,雖有難度,但勢在必行!

靜心方遠

古琴藝術無疑是高雅的,但彈琴之人未必!這一觀點絕非以偏概全!時下,物慾縱橫,紙醉金迷,敢於“站”出來的人一定是安於寂寞,享受清貧,樂於奉獻傳承之人。值得尊敬和肯定的是,古琴也許不能使你大富大貴,但是它至少可以讓您擺脫“空虛”成為“慎獨”之人!

未來可期

先古琴瑟為今用,千古風騷情未了!復興路雖坎坷,有你我、有大家

吳寒老師在故宮表演《山居吟》

2017年“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吳寒在故宮博物院御花園為出席外賓演奏宋代古琴名曲《山居吟》,恍若隔世,妙不可言。超世脫俗的精彩彈奏贏得了外賓們熱烈的掌聲,獨具匠心,呈現了一場高品位、高格調的藝術盛宴,很好的向國際友人傳遞華夏文明中的精粹!

無獨有偶

前日有幸欣賞“趙四”劉小光老師京劇表演《包公賠情》,地道正宗,聲淚俱下!正如他言:如果我不唱,真的沒人唱了。欲言又止中夾雜一絲無奈與淒涼,就像前女友的心,為你我受冷風吹!

先古琴瑟為今用,千古風騷情未了!復興路雖坎坷,有你我、有大家

小妹妹

興起

再次來到妹妹琴房、焚香淨手。我輕輕地撥動其中一根弦,它便發出一種使整個房間都顫動的聲音!

我倆面面相覷,微微點頭。

好像明白了什麼!


獨家謹言,奢君歡喜

《古琴不古》

先古琴瑟為今用,千古風騷情未了

復興之路雖坎坷,有你有我有大“家”


樂停、言盡,此時無聲勝有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