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導演秦博談如何用12個節點講述“一生”

見微知著,用生命中諸多“第一次”串起人生軌跡,紀錄片《人生第一次》以溫情和感動傳遞樸素的生活哲學。



“我覺得我的一生,平淡而有意義。”伴隨拍攝對象的這句自白,紀錄片《人生第一次》迎來最後一集,在《告別》尾聲,《出生》《上學》《長大》《當兵》《上班》《結婚》《進城》《買房》《相守》《退休》《養老》分集中的畫面一一串聯起來,一個人漫長而又珍貴的一生,就這樣在溫情中駛過。


昨晚(4月1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網出品,央視網視頻中心與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聯合制作的12集系列人文紀錄片《人生第一次》正式收官。從一月份開播至今,《人生第一次》因為不少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話題引發網友熱議,觀眾大呼“太費紙了”,形容的就是這份感動。而在播出期間,原計劃春節後繼續補拍、剪輯、配音等製作安排,也因疫情進行了調整。


《人生第一次》收官 | 總導演秦博談如何用12個節點講述“一生”

收官之際,廣電時評(ID:GDSP360)對正在武漢拍攝紀錄片的《人生第一次》總導演、總撰稿秦博進行了專訪。

特殊視角下的“平凡故事”

從哇哇啼哭到坦然寫下遺囑,《人生第一次》完成了對於人生中頗多重要時刻的節點式觀察記錄。12集,12個主題,既有宏觀群像的展現,也有微觀個體故事的講述,在秦博看來,每集選擇呈現兩到三個相對完整的故事,可以增強分集故事可看性。

“人生很長,更多的時候是波瀾不驚,這樣片子的張力就會被生活磨平,反而不好拍。拍攝普通人的生活要有很高的敏感度,上班、買房這些事我們都經歷過,但要捕捉到獨特的視角,這就是我們看待生活的方式,能不能讓熟悉的東西展現出不一樣的地方?這是考驗我們的地方。”談及拍攝中最大的難點,“敏感”是秦博提及最多的詞彙。


《人生第一次》收官 | 總導演秦博談如何用12個節點講述“一生”

這支拍攝過《人間世2》的團隊,率先帶領觀眾走進了產房故事,與出生的“疼痛”相比,《人生第一次》更想呈現的是生命中的那些溫暖。暖色調的鏡頭、撫慰人心的旁白,還有那首被網友稱為片中萬能BGM的片尾曲《推開世界的門》,都將人生中的這些故事引向更為燦爛的一面。

《上學》中關於“長大”話題的童趣問答讓人忍俊不禁;《結婚》一集中,在上海人民廣場著名相親公園街採愛情和婚姻話題時,男女老少對於婚戀觀的回答一下子讓鏡頭感滿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拍攝《買房》故事時,鏡頭直接把與拍攝對象閒聊的攝影師記錄下來,年輕人對於房子需求的討論,其實也是我們對於“家”這一概念認知的碰撞。


《人生第一次》收官 | 總導演秦博談如何用12個節點講述“一生”

客觀觀察蹲守記錄之外,《人生第一次》時常會有這些圍繞“議題”展開的延伸補充,“這是我們喜歡的模式,因為它逼近真實。專題策劃類的紀錄片拍攝不分好壞,紀錄片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未知,未知和預判如何平衡,就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秦博說。

預判需要將策劃內容提前,面對未知,就需要拍攝者有足夠的“敏感”。畫風頗為歡快的《退休》一集就得益於前期的策劃,“之前策劃的時候,這集就是奔著幽默去的,老年大學裡會有一些好玩的點,當時選擇拍攝地定的就是東北或四川,因為風格會比較歡脫。”這集片頭,“招生”廣告般的剪輯方式瞬間將觀眾吸引進這所老年版的熱血高校,失明老人寫下的詩詞《念奴嬌·共享單車》等故事細節,又讓《退休》一集始終帶著些對生活的熱愛。


《人生第一次》收官 | 總導演秦博談如何用12個節點講述“一生”

對拍攝對象的敏感,十分考驗拍攝者的記錄素養,《養老》中的一處細節讓人印象深刻,在老人收拾好行李準備前往養老院時,旁白這樣念道:

“鞋27雙,帶走了7雙,衣服150件,帶走了84件,相冊38本,帶走了8張,榮譽書10本,都沒帶。全新又未知的生活,開始了。”

比起用對白或是文字描述老人此時的心情,這些發生在人物身上的數字,更能表露出一個人當下的心境。“觀察紀錄片,我們特別想記錄一個老人去養老院的時候,她會帶走什麼東西,什麼對她是重要的、必須的,這些東西,我們有意識做了一個記錄和統計”,拍攝時要敏感而細膩,講述時要冷靜而客觀,在這些信息量的疊加下,紀錄片中真實的力量,也就自然被放大了出來。


《人生第一次》收官 | 總導演秦博談如何用12個節點講述“一生”

不平凡的“第一次”

平凡的生活故事要找尋特殊的視角和方式進行講述,而特殊群體的故事,在拍攝時就要應對諸多的不確定性。

在12集篇幅中,令秦博感觸頗深的是《長大》《當兵》《上班》和《告別》幾集,“這些大多講述特殊群體的故事,儘管它不是所有人都會經歷的事情,但他們所經歷的選擇和挑戰會讓人觸動。在人生的共性和特殊性上,《人生第一次》在選題上也有一個選擇,有幾集做了特殊化處理。”


《人生第一次》收官 | 總導演秦博談如何用12個節點講述“一生”

《長大》一集中,大山裡的孩子在人生第一次寫詩採風後寫下自己第一首詩歌,這是他們對他人打開心扉的一種方式;在軍營駐紮三、四個月,跨越半年拍攝下的《當兵》故事,讓觀眾看到了真實的空降兵新兵生活,而這也是12集中拍攝週期最長、難度頗大的一集。


《人生第一次》收官 | 總導演秦博談如何用12個節點講述“一生”

不僅取材要特殊化選取,與畫面相得益彰的旁白也要根據素材內容調整構思方向。以殘疾人客服群體為拍攝對象的《上班》一集,就在敘事結構、旁白內容做了不同於其他故事的設計。“我是河南人,看到畫面裡小鎮青年的生活特別有感觸。雙十一當晚,殘疾人就業培訓基地屋子裡的光線和彩色鍵盤的光影交織在一起,我看這個素材的時候覺得很魔幻,這就像一個童話裡的魔法,撰稿時就做了影像化表達,整體內容上把關鍵性瞬間整合,進行了倒敘處理。”

“午夜,他們和正常人之間的那道鴻溝,消失了。”

從雙十一忙碌的客服場景開場,到引入這些特殊群體的工作和生活,最後又回到雙十一的狂歡做收尾,《上班》一集在正常生活秩序和特殊境遇中來回穿梭。鏡頭的魔幻感來源於對這份生命韌勁兒的敬佩,哪怕被電腦另一端的顧客謾罵,可被社會平等對待的他們,就在這裡進入了與常人無異的生活軌道。


《人生第一次》收官 | 總導演秦博談如何用12個節點講述“一生”

受疫情影響,團隊的拍攝、剪輯也都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沒拍完的素材需要更改拍攝計劃,趕播出時間的內容要儘快完成製作,年後,在家隔離的剪輯師就完成了一次雲剪輯。遠程操控電腦,剪輯師在只能看見電腦畫面卻聽不到素材聲音的情況下,用將近15天時間完成了《進城》一集的後期製作。“剪輯師完全憑藉內心的節奏,這就得對素材足夠熟悉”,秦博說。

“這是在疫情中完成的平凡人生活記錄的紀錄片,看紀錄片素材時恍如隔世,平凡生活中美好的東西讓人倍感珍惜。《人生第一次》是比較溫情的中國人情感表達的紀錄片,紀錄片也發揮了它寧靜的力量”。正如旁白描述的那樣,雲捲雲舒,遊歷人間,在這滿是細節的人生之路中,繼續朝前走,去經歷那些等待你的“第一次”,推開一道道世界之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