碭山:小小草莓 走向脫貧致富路

幸福家庭變成貧困戶

今年53歲的邵大寨,原本一直在外務工,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卻在一次務工返鄉途中遭遇了重大車禍,因病成為了貧困戶。

丈夫因車禍導致生活不能自理,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受到重創,高額的醫療費用更是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為了給丈夫籌錢治病劉二玲向親戚朋友借了個遍,走投無路的她只能去貸款。

“丈夫雙腿截肢,胳膊也不能動,生活喪失了自理能力,我不得不放下一切來照顧他,那段日子真的很難熬,我們兩口子也消沉了一段時間。幸虧黨的政策好,加上村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幫助,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劉二玲說到。

雖然身體殘了但不能放棄希望,邵大寨和妻子商量,不能只靠政府救濟和村幹部的幫助活著,我們也得乾點啥。正當為幹什麼發愁時,在外務工回來的兒子邵坤坤打起了種草莓的主意。他說:“現在人們生活條件都好了,大棚摘草莓成了居家休閒娛樂的主要活動,種草莓應該能成為致富之路”。

開啟草莓種植之路

說幹就幹,邵大寨一家在社區書記呂紅偉和工作隊的幫扶下,租種了15畝土地。缺技術,兒子邵坤坤多次跑到山東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種植技術;缺資金,妻子便四處籌借,村裡又幫扶著貸了3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

買鋼架、塑料紙、薄膜、平整土地、打溝、淘井、栽培……那段時間,劉二玲除了照顧丈夫的日常,就是和兒子天天在大棚裡忙來忙去。2019年8月底,佔地15畝的7個專業大棚草莓採摘園就這樣建成了。為了讓草莓順利結果,每天天還未亮,劉二玲便來到大棚查看草莓長勢,定期澆水、施肥、除草。她說:“自從種了草莓,就沒閒著了,整天提心吊膽,生怕草莓長不好”。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她和兒子的精心呵護下,2019年10月,草莓採摘園正式對外開放採摘了。

小小草莓成了“致富果”

“這兒的草莓綠色純天然、無公害,食用安全,口感又特別好,而且有三種口味,我們經常開車來這採摘。”“我經常和同事一起來摘草莓,也會叫上親戚朋友一起過來,照顧他們的生意”,扶貧辦的區專幹劉海洋說。因為地理臨近夏邑縣,交通便利,還引來了夏邑縣的許多人來這採摘草莓,提高了草莓採摘率。劉二玲一家堅持科學生態的種植和管理,不僅贏得了顧客的認可,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談起草莓的收入,劉二玲說:“一個大棚一年的收入大概4萬元,除去生產、人工等成本費用,大約有3萬元的純利潤,七個大棚一年就有21萬元的利潤。”說話的時候她和兒子流露著喜悅之情。

草莓帶動貧困戶增收

邵大寨一家靠種植草莓不僅自己脫貧致富,而且還幫助村裡的困難群眾,帶動村裡貧困戶一起致富。經常讓村裡困難群眾和貧困戶到大棚幫忙幹活,一天給60-100元的工資,增加其生活收入。

如今,邵大寨一家對今後的發展有著更好的打算,除了繼續擴大采摘園規模,兒子邵坤坤還計劃新增種小瓜和火龍果等品種,帶動更多貧困戶共同發展特色農業種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