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逆势”增长背后——以成都为案例的分析

编者按:面对新冠疫情的重大冲击,全球供应链遭受重创。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供应链要素缺失、供应链环节的阻断,而物流连接度正是保障供应链安全的重要因素。在空运、海运受阻的大环境下,中欧班列成为疫情期间连接中国和欧洲沿线“一带一路”重要的运输纽带,在成都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班列的逆势增长有不断优化服务的内在因素,也有利用新技术不断提高效率的外在因素。在疫情结束后,中欧班列如何维持现有的优势?本文给出了四点建议。——王国文

文/邓镃樵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

在“战疫”背景下,作为稳外贸“压舱石”的中欧班列作用凸显。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4.12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9.6%。其中,出口2.04万亿元,下降15.9%;进口2.08万亿元,下降2.4%。但在中欧班列的推动下,部分地区的进出口出现“逆势增长”。如在全国19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中,有中欧班列开行的成都,成为唯一保持进口和出口双向同比正增长的城市。

中欧班列“逆势”增长背后——以成都为案例的分析

正是基于中欧班列在推动外贸方面的作用,4月7日,商务部对外公布《进一步发挥中欧班列作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工作的通知》,提出11条具体举措和工作要求,以发挥中欧班列战略通道作用应对疫情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欧班列货运量的大幅增长,并非全部来自增量,而是部分为既有运输需求(海运、空运)的转移,属于存量业务。可以预见的是,在疫情结束后,存量业务将向海运和空运回流。在这一背景下,中欧班列如何守住存量,做大增量,成为了“后疫情”时代,中欧班列继续保持较好较快增长的关键。

中欧班列“逆势”增长背后——以成都为案例的分析

一、中欧班列助推成都外贸稳定增长

各地的表现出现分化。其中四川省外贸数据表现抢眼,总值增速、出口增速、进口增速均为正增长。其中,成都的进出口总值占四川省比例超过88%,因此成都是推动当地外贸增速良好表现的关键因素。

中欧班列“逆势”增长背后——以成都为案例的分析

(1-2月部分省(直辖市)进出口数据,数据来源:各地海关)

中欧班列助力城市保持良好外贸增速。具体而言,如拥有中欧班列的成都与厦门进出口增速都为正增长,其中成都市总值增速、出口增速、进口增速分别为13.1%、2%、27%,三项数据均是正增长,也是下表中五个城市中的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城市。

中欧班列“逆势”增长背后——以成都为案例的分析

(1-2月份部分城市进出口数据,数据来源:各地海关)

中欧班列成为成都市对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手段。截至3月27日,中欧班列(成都)2020年已开行394列,同比增长84.1%;综合重载率93.4%,同比提高7.8%,运输货值10.8亿美元,同比增长47%。

统计显示,通过成都国际铁路港进出口同比增长25.8%,占成都市外贸规模比重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提升。

二、内外因素助推中欧班列(成都)逆势增长

特殊时期,成都外贸的增长,表现出了中欧班列(成都)多年来运营发展的成果。既有班列自我提升这样的内因,又有四川、成都对外开放新格局这样的外因。铁路港口服务的不断优化,成为逆势增长的内在因素。如成都铁路港一直着力优化服务,创造国际优良营商环境。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和口岸查验设备的运用,提升了通关效率,压缩了通关时间。

近年来中欧班列(成都)推进的效率改革包括:全国首创集拼集运模式、多式联运一单制、宽轨段集并运输模式等。其中“中欧班列集拼集运模式”入选国务院第五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可推广改革试点经验,将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通过“三列并两列”有效地节省宽轨段的运输成本;在波兰马拉成立运控中心,实现了对中欧班列在马拉、布列斯特的换装操作和海外段运行情况实时实地监控。

作为西部开发开放的前沿,成都的吸引力不断增长,成为逆势增长外在因素。

一是目前,成都已逐渐成为西部国际陆海联运新枢纽。对外形成12条国际铁路和铁海联运通道,联接境外26个城市、境内15个城市,构建起以四川成都为枢纽,南向联通东盟全境、西向直达欧洲腹地、东向辐射日韩和美洲、北向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国际班列通道体系,基本覆盖以亚欧为主的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国际班列和中欧班列开行量连续四年保持全国“双第一”;

二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将扩大成都对外国际影响力。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建设自重庆经贵阳、南宁至北部湾出海口,自重庆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口,以及自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三条通路,共同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成都将利用通道的建设,积极开展南向班列列车,与南向主要国际城市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构建南向供应链配置中心等目标,进一步扩大成都在物流与供应链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2020年1月,国家明确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想,成为西部对外经济新单元。未来成渝双城经济圈将成为我国继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之后新的区域国家发展战略,也将成为全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打造,将会为成都、重庆带来新的发展地位,有望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后疫情”时代,中欧班列如何维持“逆势”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中欧班列货运量的大幅增长,并非全部来自增量,而是部分为既有运输需求(海运、空运)的转移,属于存量业务。

可以预见的是,在疫情结束后,存量业务将向海运和空运回流。在这一背景下,中欧班列如何守住存量,做大增量,成为了“后疫情”时代,中欧班列继续保持较好较快增长的关键。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实现资源共享,探索贸易运输新机制。

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成为全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在此背景形势下,成都与重庆共同宣布将联手推动班列运行。3月27日成都市青白江区国际铁路港管理委员会,与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两地中欧班列的运行,双方将在4个领域、20个层面展开深入的合作。其中包括:在通道口岸互联方面,共同推动班列、口岸高质量运行;在在产业招商互补方面,促进沿线地区经贸联动;在开放创新互享方面,积极探索陆上贸易规则;在机制协同互促方面,加强体制、人员、文化互融互鉴。

2、加强供应链金融合作,多渠道获取金融资本支持。

现行法律框架和国际规则下,铁路运单不具备物权属性,商业银行无法以铁路运单为基础实现对在途货物的控制权,从而使开立信用证或押汇等国际贸易结算融资业务的风险大大提高,相关企业融资难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成都对标海运提单融资,开展中欧班列铁路运单融资模式。建议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运单融资模式,建立陆路运输的新规则。

3、加强与境外铁路站场信息、技术共享,提升货物运输效率。

一方面目前疫情期间,国外物流公司已有大量罢工现状,大量货物从国内运输到境外,无货运公司分拨,造成了大量货物的堆压。另一方面,货物运输到欧洲之后,存在着境外站点换装效率低的问题,境外站点没有应付大量货物换装的能力,造成了货物站点“赛车”现象。因此可加强与境外铁路场站联系,实现信息共享,全流程货物信息的互联互通化;其次可加强与境外场站共建高标准、高水平的场站,提升场站各方面货物处理能力,实现货物全场运输畅通化。

4、加快适铁适欧产业落地。

以申报建设铁路港国家级经开区、构建金青新“一带一路”大港区为抓手,围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保税加工等主导产业发展适铁适欧的重点项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