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丨細緻解析3張治風化痰的常用方劑


施今墨丨細緻解析3張治風化痰的常用方劑

治風化痰劑

治風化痰劑,適用於風痰證。風痰為病,有內外之分。外風生痰,由於外感風邪,肺氣不宣,痰濁內生所致,症見惡風發熱,咳嗽痰多等。

宜用疏風化痰法治之,常用宣散風邪藥與化痰藥配伍成方,代表方如止嗽散。內風挾痰,多因素有痰濁,肝風內動,挾痰上擾所致,症見眩暈頭痛,或發癲癇,甚則昏厥,不省人事等。

宜用息風化痰法治之,常用平肝息風藥與化痰藥配伍組方,代表方如半夏白朮天麻湯等。

1、半夏白朮天麻湯

組成

半夏一錢五分(9g)

天麻、茯苓、橘紅各一錢(各6g)

白朮三錢(15g)

甘草五分(4g)

【用法】生薑一片,大棗二枚,水煎服。

【功用】燥溼化痰,平肝息風。

【主治】風痰上擾。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等。

【方解】本方所治之風痰眩暈,以頭重嘔惡,舌苔白膩為辨證要點。其病緣於脾溼生痰,並肝風內動所致。痰濁矇蔽清陽,風痰上擾清空,故眩暈而頭重痛;痰氣交阻,濁陰不降,故胸悶嘔惡。治宜化痰息風,兼以健脾祛溼。

方中以半夏燥溼化痰,降逆止嘔,以天麻化痰息風,而止頭眩,二者合用,為治風痰眩暈頭痛之要藥,李杲雲:“足太陰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療,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本方以此二味為君藥。以白朮為臣,健脾燥溼,與半夏、天麻配伍,祛溼化痰,止眩之功益佳。

佐以茯苓健脾滲溼,與白朮相合,尤能治痰之本;橘紅理氣化痰;姜棗調和脾胃。使以甘草和中而調藥性。諸藥相伍,使風息痰消,眩暈自愈。

《醫學心悟・頭痛》條,另有一半夏白朮天麻湯,較本方多蔓荊子三錢,白朮減為一錢,治痰厥頭痛,胸膈多痰,動則眩暈者。

2、定癇丸

組成

明天麻、川貝母、半夏薑汁炒、

茯苓蒸、茯神去木蒸,各一兩(各30g)

膽南星九制者、石菖蒲杵碎,取粉、

全蠍去尾、甘草水洗、

殭蠶甘草水洗,去嘴,炒、

真琥珀腐煮、燈草研,各五錢(各15g)

陳皮洗,去白、遠志去心,

甘草水泡,各七錢(各20g)

丹參酒蒸、麥冬去心,各二兩(各60g)

辰砂細研,水飛,三錢(9g)

【用法】用竹瀝一小碗,薑汁一杯,再用甘草四兩熬膏,和藥為丸,如彈子大,辰砂為衣,每服一丸(現代用法:共為細末,用甘草120g熬膏,加竹瀝100ml、薑汁50ml,和勻調藥為小丸,每服6g,早晚各一次,溫開水送下)。

【功用】滌痰息風。

【主治】痰熱內擾。男女小兒癇證,忽然發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則瘈瘲抽掣,目斜口歪,痰涎直流,叫喊作聲。亦可用於癲狂。

【方解】癇證之由,毎由痰涎內結,情志失調,或飲食失節,勞力過度,肝風挾痰上逆,壅閉經絡,阻塞清竅,以致突然發作。常以滌痰息風之法治之。

方中以竹瀝善能清熱滑痰,鎮驚利竅,“治痰迷大熱,風痙癲狂。"配薑汁,用其溫開以助化痰利竅。以膽星功專清火化痰,鎮驚定癇,“主治一切中風、風癇、驚風。”以半夏、陳皮、貝母、茯苓、麥冬祛痰降逆,兼防傷陰。

丹參、菖蒲開瘀利竅。全蠍、殭蠶息風止痙,天麻化痰息風、辰砂、琥珀、遠志、燈草、茯神鎮驚寧神,以助解痙定癇之功。甘草和調諸藥。共奏豁痰宣竅,息風定癇之效。

癇證的發作有輕有重,來勢有急有緩,病程有長有短。一般初起較輕,反覆發作則正氣漸衰,痰結日深,愈發愈頻,證情逐漸加重。其發作期間,應著重滌痰息風,先治其標。發作後,則健脾養心,補益肝腎,或調補氣血,緩治其本。

定癇丸即屬滌痰息風之劑,故適用於由痰熱上擾而致癇證發作者。一俟癇證緩解,則應化痰與培本兼顧,並應注意飲食,調攝精神,扶其正氣,以收全效。尤其對久病頻發者,更須注重調理正氣。

原方後有:“方內加人參三錢尤佳”一語,即是此意。

3、止嗽散

組成

桔梗炒、荊芥、紫菀蒸、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各1kg)

甘草炒,十二兩(375g)

陳皮去白,一斤(500g)

【用法】共為末,每服三錢,開水調下,食後,臨臥服,初感風寒,生薑湯調下(現代用法:共為末,每服6g,溫開水或薑湯送下。亦可做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減)。

【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風邪犯肺,咳嗽咽癢,或微有惡寒發熱,舌苔薄白等。

【方解】本方所治之證,原為外感咳嗽,經服解表宣肺藥後而咳仍不止者。風邪犯肺,肺失清肅,雖經發散,其邪未盡,故仍咳嗽,此時外邪十去八九,而肺氣失於宣降,治之之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散之品。

方中的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以桔梗、橘紅(陳皮去白)宣降肺氣,止咳消痰;荊芥祛風解表,甘草調和諸藥,二者與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

諸藥合用,“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運用得宜,可用於諸般咳嗽。

《醫學心悟·咳嗽》條下雲:“風寒初起,頭痛鼻塞,發熱惡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荊芥、防風、蘇葉、生薑以散邪。......若暑氣傷肺,口渴煩心溺赤者,其症最重,用止嗽散加黃連、黃芩、花粉以直折其火。

若溼氣生痰,痰誕稠粘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薑、大棗以祛其溼。若燥氣焚金,乾咳無痰者,用止嗽散加瓜蔞、貝母、知母、柏子仁以潤燥。”以上的加減方法,可資臨床參考。

《醫學心悟・傷寒兼證》條下,另有一止嗽散,較本方少荊芥,治寒邪傷肺咳嗽。方後雲:“風寒初起加防風、荊芥、紫蘇子。”

【文獻摘錄】

(1)方論 程國彭:“蓋肺體屬金,畏火者也,過熱則咳。金性剛燥,惡冷者也,過寒亦咳,且肺為嬌髒,攻擊之劑,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則邪氣留連而不解。

《經》曰: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啟門逐之即去矣。醫者不審,妄用寒涼酸澀之劑,未免閉門留寇,寇欲出而無門,必至穿逾而走,則咳且見紅。肺有二竅,一在鼻,一在喉。鼻竅貴開而不閉,喉竅宜閉而不開。今鼻竅不通,則喉竅將啟,能無慮乎?

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攻擊過當之虞,大有啟門逐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宜其投之有效歟。”(《醫學心悟》)

(2)臨床報道 用本方加味治療外感咳嗽280例,其中238例發病時間均在15天以內,多數伴有發熱、頭痛、怕冷、舌苔薄白、舌質正常或邊尖紅、脈浮數或浮滑等。

結果治癒273例,平均服藥三貼略強,7例療效不滿意,其中200例服2~3劑痊癒,其服藥貼數與發病時間增長而增加,在全部觀察的病例中,均無不良反應。(《江蘇中醫》9:13,196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