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丨细致解析3张治风化痰的常用方剂


施今墨丨细致解析3张治风化痰的常用方剂

治风化痰剂

治风化痰剂,适用于风痰证。风痰为病,有内外之分。外风生痰,由于外感风邪,肺气不宣,痰浊内生所致,症见恶风发热,咳嗽痰多等。

宜用疏风化痰法治之,常用宣散风邪药与化痰药配伍成方,代表方如止嗽散。内风挟痰,多因素有痰浊,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所致,症见眩晕头痛,或发癫痫,甚则昏厥,不省人事等。

宜用息风化痰法治之,常用平肝息风药与化痰药配伍组方,代表方如半夏白术天麻汤等。

1、半夏白术天麻汤

组成

半夏一钱五分(9g)

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各6g)

白术三钱(15g)

甘草五分(4g)

【用法】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功用】燥湿化痰,平肝息风。

【主治】风痰上扰。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方解】本方所治之风痰眩晕,以头重呕恶,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其病缘于脾湿生痰,并肝风内动所致。痰浊蒙蔽清阳,风痰上扰清空,故眩晕而头重痛;痰气交阻,浊阴不降,故胸闷呕恶。治宜化痰息风,兼以健脾祛湿。

方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以天麻化痰息风,而止头眩,二者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之要药,李杲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本方以此二味为君药。以白术为臣,健脾燥湿,与半夏、天麻配伍,祛湿化痰,止眩之功益佳。

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与白术相合,尤能治痰之本;橘红理气化痰;姜枣调和脾胃。使以甘草和中而调药性。诸药相伍,使风息痰消,眩晕自愈。

《医学心悟・头痛》条,另有一半夏白术天麻汤,较本方多蔓荆子三钱,白术减为一钱,治痰厥头痛,胸膈多痰,动则眩晕者。

2、定痫丸

组成

明天麻、川贝母、半夏姜汁炒、

茯苓蒸、茯神去木蒸,各一两(各30g)

胆南星九制者、石菖蒲杵碎,取粉、

全蝎去尾、甘草水洗、

僵蚕甘草水洗,去嘴,炒、

真琥珀腐煮、灯草研,各五钱(各15g)

陈皮洗,去白、远志去心,

甘草水泡,各七钱(各20g)

丹参酒蒸、麦冬去心,各二两(各60g)

辰砂细研,水飞,三钱(9g)

【用法】用竹沥一小碗,姜汁一杯,再用甘草四两熬膏,和药为丸,如弹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一丸(现代用法:共为细末,用甘草120g熬膏,加竹沥100ml、姜汁50ml,和匀调药为小丸,每服6g,早晚各一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涤痰息风。

【主治】痰热内扰。男女小儿痫证,忽然发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则瘈疭抽掣,目斜口歪,痰涎直流,叫喊作声。亦可用于癫狂。

【方解】痫证之由,毎由痰涎内结,情志失调,或饮食失节,劳力过度,肝风挟痰上逆,壅闭经络,阻塞清窍,以致突然发作。常以涤痰息风之法治之。

方中以竹沥善能清热滑痰,镇惊利窍,“治痰迷大热,风痉癫狂。"配姜汁,用其温开以助化痰利窍。以胆星功专清火化痰,镇惊定痫,“主治一切中风、风痫、惊风。”以半夏、陈皮、贝母、茯苓、麦冬祛痰降逆,兼防伤阴。

丹参、菖蒲开瘀利窍。全蝎、僵蚕息风止痉,天麻化痰息风、辰砂、琥珀、远志、灯草、茯神镇惊宁神,以助解痉定痫之功。甘草和调诸药。共奏豁痰宣窍,息风定痫之效。

痫证的发作有轻有重,来势有急有缓,病程有长有短。一般初起较轻,反复发作则正气渐衰,痰结日深,愈发愈频,证情逐渐加重。其发作期间,应着重涤痰息风,先治其标。发作后,则健脾养心,补益肝肾,或调补气血,缓治其本。

定痫丸即属涤痰息风之剂,故适用于由痰热上扰而致痫证发作者。一俟痫证缓解,则应化痰与培本兼顾,并应注意饮食,调摄精神,扶其正气,以收全效。尤其对久病频发者,更须注重调理正气。

原方后有:“方内加人参三钱尤佳”一语,即是此意。

3、止嗽散

组成

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各1kg)

甘草炒,十二两(375g)

陈皮去白,一斤(500g)

【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每服6g,温开水或姜汤送下。亦可做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主治】风邪犯肺,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等。

【方解】本方所治之证,原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其邪未尽,故仍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而肺气失于宣降,治之之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散之品。

方中的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以桔梗、橘红(陈皮去白)宣降肺气,止咳消痰;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

诸药合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运用得宜,可用于诸般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条下云:“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用止嗽散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折其火。

若湿气生痰,痰诞稠粘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瓜蒌、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以上的加减方法,可资临床参考。

《医学心悟・伤寒兼证》条下,另有一止嗽散,较本方少荆芥,治寒邪伤肺咳嗽。方后云:“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

【文献摘录】

(1)方论 程国彭:“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经》曰: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矣。医者不审,妄用寒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且见红。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逐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医学心悟》)

(2)临床报道 用本方加味治疗外感咳嗽280例,其中238例发病时间均在15天以内,多数伴有发热、头痛、怕冷、舌苔薄白、舌质正常或边尖红、脉浮数或浮滑等。

结果治愈273例,平均服药三贴略强,7例疗效不满意,其中200例服2~3剂痊愈,其服药贴数与发病时间增长而增加,在全部观察的病例中,均无不良反应。(《江苏中医》9:13,196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