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對學生的三條告誡,適用於大部分人

良師亦如良醫,每於對方病痛深切處用藥、訓誡,良藥苦口利於病、良言逆耳利於行,唯有如此才能起到從根本處解決弊病的效果,雖然過程是痛苦的,但能治病,也能令一個人跨越式的得到成長。如果有人錯過自己良師的訓導之言的話,後面克服這些弊病的方式,可能就是要自己通過付出慘重代價之後才能得以改善。

王陽明對學生的三條告誡,適用於大部分人

陽明先生教導學生每每都是從學生最欠缺的地方入手,有時措辭委婉,有時則直當地嚴厲指出。

劉內重是陽明先生比較器重的學生,有一次他向老師彙報自己的學養心得,當時陽明先生身體很不適,但還是強忍著疼痛給他回信作答,針對這名學生(王門師生之間,包括學生相互之間都互稱“同志”)的一些缺點他主要給他提出了三條修身建議:

王陽明對學生的三條告誡,適用於大部分人

1、行事要“量力有漸”

“所見所期,不可不遠且大。然行之亦須量力有漸。志大心勞,力小任重,恐終敗事。”

這是程夫子曾經說過的一段話,在回信中被陽明先生引用。不只劉內重同學,很多人都存在這個短板,即凡事把目標定的太高,甚至遠超自己能力可承受的範圍,這便是“力小而任重”,也就是小馬拉大車。

小馬拉大車,小馬拉的累,跑的也不會快,跑到半路可能就放棄或者直接累死在半途了,這樣還不如一開始就輕裝上陣的小馬最終反而抵達了終點,拉的東西雖然不多,但好歹完成了。

還有就是我們做事時往往存在心急的毛病,總想快速得到豐碩的成果。可殊不知,萬事萬物的成長與開花結果,都是有一個必須的過程的,這是客觀規律,不尊重這個客觀規律,就是在妄圖以自己的主觀臆想來主導事物發展的進程,其結果必然是失敗的。

孔夫子也曾說,“欲速則不達”,越是著急想要成果,甚至不惜揠苗助長,結果往往反而是越快速地壞了這件事。

王陽明對學生的三條告誡,適用於大部分人

2、屏蔽外界的是非譭譽

是非譭譽之害人,可以擾人心志,可以影響人的判斷,可以讓人忘乎所以,也可以讓人沮喪頹廢,可以讓人裹足不前,也可以讓人流俗於眾。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來說——“你事事都力求讓人滿意,那你得普通成什麼樣?”

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群眾合體,構成的人群本來就參差不一,有人認為好,肯定有人認為不好,把精力都放在讓人滿意上,那還多少精力用在提升自己的根本上呢?當然對於王門的儒家弟子來說,就是還有多少精力用在“致良知”上呢?

何況,但凡真能致良知,為什麼要在意外界的是非和譭譽?吾性自足矣。

陽明先生對學生說:

“外面是非譭譽,亦好資之以為警切砥礪之地。卻不得以此稍動其心,便將流於心勞日拙而不自知矣。”


王陽明對學生的三條告誡,適用於大部分人

3、心胸開闊,容人納物

心胸二字,是衡量一個人事業能走到哪一步的關鍵,因為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眾人的推動,即便是獨立職業者,也總是要與社會群體發生聯繫,根本來說,他的事業進展還是社會群體來推動出來的。如果心胸太窄的話,善言善友進不來,自己得不到應有的成長,而外面的脈絡又打不開,就會陷入死地。

對於需要依靠群體力量來共同合力完成的事業,作為領導人物,心胸二字就更重要了,它直接影響著能不能合聚眾心,共克難關,成就事業。

陽明先生說:

“眼前路徑須放開闊,才好容人來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無展足之地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