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竇惠教子

李世民被稱為歷史上最開明的一位君主,關於他的成長與家庭背景成為今人研究唐文化的亮點。史書對於太宗從軍後的記載較多,對於他幼年時期的成長過程依然有很多無法破解的謎團。現有的史書都是一筆代過,缺少詳細過程。不過起碼有兩點可以肯定,一是太宗出生地是在武功慶善宮,二是太宗的啟蒙老師就是他的母親竇惠。

歷史故事:竇惠教子


慶善宮在陝西省楊凌區李臺鄉建子溝村南。此地在歷史上,長期屬武功縣管轄。武功縣先隸屬寶雞市,後歸於咸陽市,近年,劃歸楊凌區。今人李蔚先生自稱生於建子溝,他的文章中說太宗出生地有唐王洞,其文記述了太宗的童年時代。此文描述的情節認為,太宗的童年是在貧困中度過的,他的母親竇惠有時只得去撿別人收穫遺在地裡的麥穗,以補家用。認為生活的貧困致使太穆皇后身體欠佳及太宗落下終身的病根,而使他們母子最終不能長壽。

歷史故事:竇惠教子


太穆皇后竇惠出身長安豪門,母親是北周陽公主,從小隨周武帝生活在皇宮。太宗出生時候,正是隋開皇年間,竇惠的父母雖已去世但是竇家長安豪華的府第尚在;竇惠的堂兄竇抗、竇慶、竇璡是隋文帝的外甥,備受皇上寵愛;五祖父竇熾的子孫都榮立戰功門傳四相;淵是獨孤皇后的外甥,他在仕途上多得皇后姨的提攜。如果說太宗母子在隋開皇年間受窮,就得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研究。在關中民間流傳說,李世民是李淵攜帶家岐州刺史赴任途中生於武功。唐高祖李淵登基於武德元年(618)在此修建了武功宮,武德年(621)改為慶善宮;李世民成為天子後為母恩,在慶善宮西修建了慈德寺。北宋太平興七年(982),渭水暴漲,慶善宮與慈德寺被沒。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六月,當地人為念太宗報本思恩的孝心,又在當地修建了報本寺。從李淵隋大業二年(606)在戶縣圭峰山北麓草堂寺的還願碑可以看出那時他尚在隴州刺史任,這年李世民八歲。傳說李世民少年時體弱多病,母親竇惠常往各地燒香許願,祈求他的平安。傳說當年太宗李世民之母竇惠前往長安南(今西安市長安區常寧宮)三觀廟降香,不幸遇匪劫駕。竇惠一行人慌忙棄車逃命,但如何逃得過如狼似虎的劫匪?正在危急之時,忽見蒼松掩映中高崖之下有一小洞,便慌忙入洞避難。劫匪一路尋來,眼看就要被捉住,憑空飛來一塊巨石,正好砸死靠近洞口最前面的幾名劫匪,其餘匪徒膽戰心驚,落荒而逃。竇惠等人方轉危為安,化險為夷。為感謝神靈相救,太宗李世民登基後在此建造寺廟,命名常寧宮。太穆皇后去世時,太宗只有十六歲,太宗稱自己在慶善宮生活了十八年,這就是說,大業十一年(615),李淵調任山西河東黜陟討補,這年太宗正好十八歲,他才離開武功,這時竇惠已經過世兩年。李淵攜家眷行至臨潼山遇盜追殺,秦瓊救駕,竇夫人喜生貴子,這些只是《說唐》等文學作品的戲說。

很多史書記載太穆皇后隨李淵往懷遠鎮(今遼寧遼陽西北)督運糧草,而卒於涿郡,這是不能成立的。隋煬帝第二次徵高麗的時候,天下烽煙四起,農民紛紛起義反對隋煬帝的暴政,楊玄感起義致使本次徵高麗虎頭蛇尾,草草收兵。李淵本是奉命督運糧草,皇命在身,豈敢攜眷屬隨行,此說極不可信。他在隴州、岐州刺史任所,本有官邸都未帶家眷隨行,而置家於武功,因此,竇惠涿郡省親病亡應是正確的說法。李淵在武功的“別館”應該是一大家人口,李建成大李世民九歲,他的母親去世時,已經二十五歲,應該娶下了妻子鄭氏,並生下了一兩個兒子;這年太宗十六歲,李玄吉十一歲,竇惠親生女兒李建瓴出生時間不詳,只知道她小於建成,李淵太原起兵,她舉兵回應,圍困長安,為大唐立下不朽戰功,是當時唯一的一員女將。竇惠是一個孝婦,亦是一個良母,更是一位賢妻,平陽公主是李淵的第三個女兒,可見長女和次女都是偏房小妾所生,次女襄陽公主嫁給了竇惠的堂侄竇誕。竇惠在世時,李淵的三個女兒肯定都出嫁了,平陽公主小於建成,大於世民,其母去世時約二十歲左右。竇惠能操持李淵一個大家,而使其尊卑有序,可見其慈慧賢良。在平陵、武功一帶留下了很多竇皇后與太宗當年的故事,這些傳說流傳了一代又一代人,有一個“唐王洞”血手印的民間傳說。話說世民誕生時,其母三十一歲,難產。沒有助產士在側,一任她一人獨自痛苦掙扎。五個手指的血手印,留在了洞壁的東面牆壁上。上世紀四十年代,李蔚先生在此讀書時,還隱約可見。血手印能夠留存這麼長時間,當然不會是事實。它應當是對洞壁一塊貌似五指形狀的淡紅色沙石的附會。但是,從這則傳說裡,不難看出對竇惠當年難產民間印象之深。稍長,世民到了讀書年齡,也因家貧,請不起老師,上不起學,正像他自己後來在回憶時所說:“未漸師保之訓,罕聞先達之言”,只能讀書洞中,依靠生身母親的教授。 吃的尤其很差。《冊府元龜》卷一百七十二,引世民的話說:“朕幼遭隋亂,櫛風沐雨,飢不遑食。”這裡記載的“飢不遑食”,與民間傳說完全相符:他的母親是靠在別人收穫過的麥田裡,撿拾漏收的麥穗來養活他的。一次,早晨母親下地,怕太陽曬兒,將他抱置於門口一棵大樹的樹蔭下。下午,從地裡回來,太陽已經西移,可是樹蔭未動,仍在原地罩著嬰兒,為其遮涼。母親高興地脫口而出:“這樹真可噌!” “可噌”是當地一個十分傳神的方言語詞,大致意謂:極可人意,真好!群眾因此稱其為“可噌樹”。此樹在“唐王洞”南約百米處,長得枝繁葉茂。上世紀初,幾條大蟒纏樹,雷擊蟒蛇,樹遂焚於雷火,僅有樹樁留存。些許年後,樹樁一側竟還長出過三條新枝,最粗的一枝,有手臂那樣粗。可惜,被人毀掉,終至無存。

歷史故事:竇惠教子


《新唐書》和《說唐》、《興唐傳》、《隋唐演義》等文學作品都記載竇惠所生三子名喚李玄霸,後封為衛王。世民與玄吉年齡間隔五歲,其間竇惠生玄霸完全有可能,但是對李玄霸的記載各說不一,有的說早夭;有的說玄霸天生神力,是隋末天下第一條好漢,助李淵奪關斬將;有的資料記載,李淵太原起兵,玄霸年方十四,被隋軍押往長安殺害;民間還有傳說太穆皇后生下的三子,是一個非龍非蛇的怪物,被家人放生,後來李家父子征戰天下,每當遇到危難,這個怪物便行雲下雨或飛沙走石解救,他的母親竇惠去世,靈柩運至墓地,一陣狂風捲來,將靈柩捲進墓穴,並封土成冢,當地人叫龍捲墓。在竇氏家族資料中記載,竇惠生三子一女,並無李玄霸,可見他是文學作品的戲說。今日的史書與文學作品據稱李淵第三子李玄吉為“李元吉”,這是清代乾隆年間修訂《二十四史》時遵照朝廷法令,為避康熙“玄燁”的名諱,改“玄”為“元”,把中藥材的“玄參”也改成了“元參”;把《新唐書》中“竇德玄”改成了“竇德元”,可見清朝統治階級任意篡改歷史之一斑。史書記載李玄吉生來相貌醜陋,其母不喜,未必可信。但竇惠對世民偏愛,也許是真。從今人李蔚的筆下可以看到:李世民深深的鄉愁,包含著對故鄉大地、山水河川和自然風光的熱愛,——這些是他來到人世、剛剛睜開眼睛就看到、並且在人生最敏感的最初十幾年間極其熟悉,令他不能不終生留戀的。更包括對長期朝夕相處、血肉相連的親朋好友,和看著他長大成人、情同手足、親如家人的鄉親父老的無比依戀。但,鄉愁中包含著的,主要應該是他對逝去的母親的深深眷戀。

歷史故事:竇惠教子


世民對於自己的母親懷著一種超常的愛。這是不難理解的。他生時,母親難產,幾乎送了命。從懂事起,他就記得母親是怎樣把他放在樹蔭下,自己冒著烈日的暴曬,在別人收穫過的農田裡一個一個撿拾麥穗養活他的情景。他知道,在所有兄弟姐妹裡,母親最疼愛的是聰慧而體質特弱的他。母親怎樣帶他去舅家,抱他坐在巨石上玩耍;在昏暗的窯洞裡,如何一筆一劃地教他寫字,怎樣一句一句教他念書。在他多次患病時候,母親絕對衣不解帶、沒黑沒白的護理著他。有了危險,母親如何帶他逃難,最遠甚至跑到了約200里路外的長安,在荒僻的崖洞裡躲藏起來。最後,在母親臨終時,又是他在身邊陪伴。“自母寢疾,朝夕侍側,不能衣冠。所進湯藥,必先嚐之。及歿,哀傷過度而消瘦;杖而能起。”……他與母親在艱難的歲月裡,真是相依為命啊!母親在他的生命裡留下了永恆的烙印。《冊府元龜·卷二十七·孝德》記載:“太宗貞觀三年(629)正月戊午,帝有事於太廟。至太穆皇后神主,悲慟嗚咽,伏地不能興禮。侍衛者莫不噓唏。”——在太廟祭祀祖先,到母親的神主前,悲傷慟哭,跪在地下,傷心地起不來。陪同者莫不噓唏,落淚流涕。這是何等感人的場面啊!

貞觀四年(630)九月,李世民去隴州,途經慶善宮。《冊府元龜·卷二十七·孝德》說,當時他情難自禁,“噓唏謂侍臣曰:‘此朕生處。朕之胞,見在宮裡。慈顏緬邈,無可復追。生前之恩,不知何以上報?’因舉聲號慟,悲不自勝。在位者,莫不嗚咽。”三十一年過去了,經歷了多少次玉石俱焚的戰亂,經歷了多少人生的大起大落,但是,李世民將母親生他時的胞衣始終妥善地保存著,現在仍然珍藏在皇宮裡。他對生他養他的母親懷著的是一種何等深刻的感情!他深愛他的母親,但是,她老人家早已不在人世了,她的慈愛的面容,已經很遙遠了,再怎麼思念,也不可能看到了。母親已逝,她的養育之恩,如何才能報答啊!世民心裡的無窮思念,他的報母不能的深深地遺憾,都蘊含在這段發自肺腑的話語裡。

隋文帝在今陝西麟遊縣山裡建了一座仁壽宮,唐太宗將其改名九成宮,用以避暑。貞觀六年三月戊辰(632年4月9日),他來此地休息。夜夢其母,一如生時。《新唐史·卷七十六·后妃傳》說他“既悟,潸然不自勝。明日,詔有司大發倉,賑貧瘠,以為後報焉。”——夢醒之後,思母落淚,不能控制。第二天,下令有關部門大發國庫糧食,賑濟窮人。以此實際行動,來報答母親的恩德。 民國《續修陝西通志稿·卷一百五十八·金石二十四》說:世民夢醒次日,還決定“於慶善宮側,創寺一所,用答劬勞之德,故以‘慈德’為名。”慈德寺的建立,是為了報答母親辛苦勤勞養育的恩德。慈德寺、慶善宮緊密相連,宮寺一體,就是這樣來的。 慈德寺曾經建有高牆圍護。這從明代狀元康海(字對山)《過慶善宮》詩,可以知道。詩裡有這樣兩句:“改寺報慈德,謹護列崇墉”(為報答母親的養育慈德,唐太宗將舊居慶善宮改建為慈德寺,並且修築了高牆,來謹慎地加以保護。)慈德寺建成後,李世民幸臨。回到舊地,思母之情又一次深深地控制了他。他對侍臣再次自然地流露了他的難以盡言的痛苦:我就生在這裡。而母親卻與我永訣了。我不知母親養育之恩如何才能報答?世民就這樣“感而大慟”,“左右亦為之流涕。

”思母深情不能釋懷,貞觀八年(634),世民三十六歲,“下詔為後建福佛寺於京師”,“於寺盡京城僧尼設齋追福”。記錄在《冊府元龜》裡、這座曾由首都長安全城和尚尼姑吃齋唸佛、為竇氏追福的佛寺,就是著名的弘福寺。唐代高僧玄奘法師西天取經回來,首先入住的就是這座寺院。貞觀十三年(639)正月乙巳朔,大年初一,李世民去父母雙親安葬的獻陵拜謁。據《冊府元龜·卷三十·奉先》記載:當天“質明,七廟子孫及諸侯百僚、番夷君長,皆陪列於司馬門內。帝至小次降輿,號哭入闕門。西面而拜,慟絕不能興禮。畢,改服入於寢,躬親執饌。閱高祖及先後服輿之物,匍匐床前悲慟。左右侍御者,莫不噓唏。”開始進入闕門時的號哭,自然難免夾雜“禮”的成分。“西面而拜”時,“慟絕”,真的傷感了,以至“不能興禮”。而當改服便服、進入內室、親眼看到父母生前所用服裝輿轎、撫摸這些生活用品時,悲傷之情達到頂端,“匍匐床前”,悲慟不能前行。看到向以堅強稱著的大唐天子慟不欲生,如是傷感,左右侍御者,再次被感染得“莫不噓唏”。據《補寰宇訪碑錄·失編》,也許受李世民思母唯深的啟迪,一位名齊士員者,在這個月,曾為世民的母親穆皇后造像一尊。世民的父親和母親都是五月逝世的。母親在先,大業九年(613),歿於今河北涿州。二十二年後,貞觀九年(635),父親崩於長安太安宮之垂拱前殿。對於世民來說,五月是個黑色的五月。貞觀十四年五月,世民感念父母,“不御酒肉”。貞觀十六年(642)五月,李世民“御製懺文於弘福寺”,為母祈福。子路昔日窮困,父母常吃藜藿草子充飢;為讓他們生活過得好些,他曾為雙親負米百里外。後來,子路南遊於楚,後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大富大貴。此時,能夠孝敬父母了,而父母卻已經去世。即使想再食草子、步行百里為雙親背米,也不可得了,子路深以為悲。世民曾多次引用此典,來表達自己無言的悲哀。在這篇為母祈福的《懺文》中,他寫道:“哲聖之所尚者,孝也;仁人之所愛者,親也。朕幼荷鞠育之恩,長蒙撫養之訓,蓼莪之念,何日忘之?罔極之情,昊天匪報。昔子路嘆千鍾之無養,虞丘嗟二親之不待。方寸亂矣,信可悲也!朕每痛一月之中,再罹艱疚,興言永慕,哀切深衷,欲報靡因,唯資冥助,敬以絹二百匹奉於大道。儻至誠有感,異(冀)消過去之愆,為善有因,庶獲後緣之慶。

”貞觀十七年(643)七月,李世民審查當朝《實錄》,其中,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各二十卷。諫議大夫褚遂良讀稿御前。當唸到世民初生“祥瑞”時,世民雙淚長流,說:“朕於今日,富有四海,追思膝下,不可復休。”因悲不息,命令收卷。審稿工作遂告中斷。僅僅見之於歷史文獻記載者,就有以上貞觀三年、四年、六年、八年、十三年、十四年、十六年、十七年、二十年等多次。可以說:終其一生,他都在無可抑制地思念著他的母親。母親對世民的影響是深刻的,也是多方面的。竇惠的智慧與政治遠見在她的少女時代就有充分的顯露,太宗的遠大志向與政治抱負無不受其母的影響;世民的第一個啟蒙老師就是自己的母親,正像他自述的:“朕爰自幼年,夙秉庭訓,豈徒學聞詩禮,因令匡定家國。”竇惠“工篇章”,“ 文有雅體”,而且所寫的文章,“好存規戒”,言之有物。世民後來的寫作,無論詩歌、散文,都是不錯的。太宗的外公竇毅的“忠、信、孝、悌”處事原則,曾被士人標榜為學習的楷模,太宗的母親從小就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所以勸誡兒女遵從禮義廉恥是必然的。世民對書法的超常喜愛,也是他的母親培養起來的。他行、草、隸書、飛白,無所不能。“飛白”是一種頗難掌握的筆墨技巧,世民的飛白書法尤為時人所重,大臣爭得。他的書法作品,流暢奔放,用筆豐滿圓潤,內力雄健。竇惠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她和李淵的字放在一起很難區分,算是一對夫唱婦和的佳偶。她相夫教子,堪稱一個偉大的母親。她在世時,雖然沒有看到丈夫與兒子登上皇位,但是她的仁孝典範為大唐民主制度的孕育奠定了思想基礎。太宗雖然修建了慈德寺,以思恩報本,然而在他的心中母親養育之恩永遠未報。

竇惠的早亡,使隋唐歷史上相繼演出了李淵殺妻堂弟竇建德,李世民箭射兄長建成的悲劇。竇惠的早亡,對李淵精神上亦是一個重大打擊。李淵雖然妻妾成群,而卻無人代替竇惠在他心中的位置。他登基稱帝后,即追封竇惠為太穆皇后,也未立其他嬪妃為後,可見他對竇惠之鐘情。一次他和兒女們在一起回憶起竇惠,哭著對兒女說:“早年遇到難事,你母親總有好辦法!”那時,李淵常帶著兒女到山林射獵。因此,府中養了十幾匹好馬,全是西域購來的良馬。一日,李淵下朝回府,竇惠忽然問道:“煬帝好狩獵,尤愛鷹喜馬,這是你早知道的事情。如今你在府中豢養了這麼多良馬,一旦有人向他告發了,必然引來禍端,不如送進宮去,討他歡喜,免得為了這些蠢物遭受連累,惹來麻煩。”李淵聽了,忖思良久,因為他自己愛馬,始終猶豫不決,時過不久,果然得到應驗。那是煬帝在狩獵途中,忽然看著李淵問道:“聽說你府中畜養了許多良馬,不知有何用處?”李淵一聽,心中雖然嚇得厲害,但是臉上卻堆滿了笑容,順口說道:“為臣見陛下喜好狩獵,就託人從西域購得十數匹良馬,本想早獻宮中,奈因馬性悍烈,故滯留府中圈養些時日,稍候馬性溫順之後,便敬獻予陛下。”煬帝聽了,轉怒為喜,笑著對左右說:“朕固知李淵忠心對我,從無二意,況朕與他是表兄弟。”狩獵回城之後,李淵急急忙忙趕著那十幾匹駿馬,親自送到宮裡,煬帝一見,喜不自勝,看著那一匹匹歡蹦亂跳的駿馬,揚起雙手,仰天大笑道:“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來而無往非禮也!”喊罷,立即下口諭:“提升李淵為大將軍!”竇惠的智慧影響了大唐兩代帝王的政治生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