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是從何而來的?(一)

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潛藏在中國人的內心深處,而其來源應當起始於周朝初期,鞏固於儒家,硬件來源於秦朝的建立。大一統思想換個角度即為國家信仰,樹立起宏觀國家信仰的細胞就是融入中國人血脈中的孝,擴展為忠,而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措施從制度上建立了大一統的國家體制。下面一一展開解讀。

大一統思想起始於周朝初期。

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是從何而來的?(一)


商朝時還不具備這種大一統的概念,商地域有限,武丁(第二十三商王)以前,商朝的疆域北面擴展到了易水,南抵淮河,西至太行、伏牛山脈,東至海。武丁以後疆域擴大為,東北可能到達了遼寧,南抵江漢,西北越過太行山進入山西,也只能說是古代東方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其周圍還有許多部族和方國。方國只是歸順商,部族未必歸順,卻都有自己的獨立性。如商四周的肅慎,孤竹,鬼方、方、土方,羌方、犬戎、燻育(葷粥),西部有周、氐,巴、蜀,濮、楚人,淮河流域為淮夷等。並未實現事實上的統一,因此也就未產生大一統思想。

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是從何而來的?(一)


武王克商後,開始滅國分國,滅掉不服周的小國,分封諸侯,建立起了以宗族血緣為紐帶的統一國家。周公東征,殺武庚,滅東方十七國,實行大封建。武王、周公、成王先後建立七十一國,其中兄弟(周公的兄弟)十五人,同姓四十人,周子孫一般都得到封地,做大小諸侯。孟子說,周公滅五十國。《逸周書·世俘解》說,周共滅九十九國,降服六百五十二國。上述國數未必可信,但滅多數小國,建立較大的侯國,降服多數小國,使其遵守周朝制度,向周王朝貢,則是事實。周初大封建,對商朝原始小邦林立的現象說來,是具有統天下於一尊的意義的。強迫奴隸制度的小邦接受周朝的封建制度,則更有利於天下一統。

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是從何而來的?(一)


周滅商以前,周國內有周公、召公、畢公、太公、康叔等人的封邑;滅商以後,封建制度擴大到周勢力所及的地方,在奴隸制度的廢墟上建立起許多封建制度的諸候國家,同姓為親族,異姓為甥舅,形成了以宗族血緣為紐帶的龐大組織體系。

周要統治廣大新疆土,必須建立擁護王室的屬國。如周公封同母弟康叔做衛侯,統治舊商國遺民。康叔封地最大,權勢最重,帶八師兵力防止商人反叛,在當時是主要的侯國。

東方奄和蒲姑兩個大國,曾助武庚叛周。成王把奄國封給周公長子伯禽做魯侯(都曲阜),又封太公呂尚做齊侯。呂尚滅蒲姑國。齊魯兩大國代替奄和蒲姑,商不能反叛了。召公的兒子封燕,成王弟叔虞封唐(後稱晉國)。從遠大處安設據點,抵禦戎狄,掩護衛周兩國,受封者都是周朝最重要的貴族。有助於國家不再分裂,達到統一。

西周封建制度與宗法有密切的關係。周天子自稱是上天的元子(長子),上天付給他土地和臣民,因此享有所有權。天子算是天下的大宗,同姓眾諸侯都尊奉他做大宗子。天子分土地臣民給諸侯或卿大夫。大侯國如魯衛晉等國附近,封許多同姓小國,小國君尊奉大國君做宗子,如滕宗魯,虞宗晉。一國裡國君是大宗,分給同姓卿大夫采邑,采邑主尊奉國君為宗子。采邑裡采邑主分小塊土地給同姓庶民耕種,同姓庶民尊奉采邑主為宗子。同姓庶民有自由民身分,不同於農奴身分的庶民。天子封同姓諸侯以外,又封異姓諸侯。諸侯在國內也分土地給異姓卿大夫。自天子以至於卿大夫采邑都分小塊土地給非同姓庶民(農奴)耕種。同姓與非同姓兩種庶民,分得小塊土地,成為戶主,做一家人的尊長。戶主由長子繼承,諸子稱為餘夫,或分得更小的一塊土地,或謀其他生計。《禮記·坊記篇》載孔子說“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實際意義就是土地一級一級自上而下歸一人所有。周制同姓百世不通婚姻,這樣,各國間同姓既是兄弟,異姓多是甥舅,彼此都有血統關係,可以加增相互間的聯繫。周天子稱同姓諸侯為伯父叔父,稱異姓諸侯為伯舅叔舅。諸侯在國內稱異姓卿大夫為舅。想見有宗的庶民與無宗的庶民互通婚姻,同樣也保有甥舅關係。上起天子,下至庶民,在宗法與婚姻的基礎上,整個社會以此組織,貫徹著封建精神,而最真實的經濟基礎自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與商所不同的是,商雖大邦,國內仍有眾多小國、方國,都是事實上的獨立族落。從國家治理的角度上說,周實行分封,確立了周天子為全國統一的最高首腦,並通過分封制將全國組織起來實行有效管理。

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是從何而來的?(一)


以土地為樞紐,周朝實行統一徵收貢賦制度,確保了周天子的財政來源,加強了對國家的控制。凡授予土地者有權向接受土地者徵收貢賦,反之,接受土地者有義務向授予土地者納貢服役(包括兵役)。天子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有權向每一個生活在土地上的貴族和庶民取得貢賦,也有權向接受土地者收回土地。行施這種收回土地權,依靠武力和刑法。行施取得貢賦權的方法是(一)庶民助耕公田; (二)諸侯采邑主朝覲貢獻。《尚書·洛誥篇》載周公教成王說,“你得用心考察眾諸侯誰納貢,誰不納貢。納貢的如果禮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於不貢。諸侯不貢天子,庶民也不貢諸侯,政治就亂了。”等於說,國家的等級必須建立起來。《詩經·小雅·北山篇》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西周初期,即所謂成康之世,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都表現出了大一統的趨勢。

周初的禮樂文化成為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政治倫理的標準。周朝建立伊始,周公將從遠古到殷商時的禮樂進行大規模整理、改造,使其成為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從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鬱郁乎文哉"的禮樂文化,即禮樂成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領域的重要文化結構,並在其統轄範圍內全面推行禮樂之治。《禮記·明堂位》記載:周朝初年,"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諸侯朝於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

中國人的大一統思想是從何而來的?(一)


從周初開始,禮樂"施於金石,越於聲音,用於宗廟社稷,事于山川鬼神";禮樂文化典籍,如《易》、《詩》、《書》、《禮》、《樂》,包括神、天與人文,典章制度、儀表儀規與文化素養、思想風範等等;以此為基礎,禮樂文化發展成為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政治倫理的標準。周公的"制禮作樂"標誌著禮樂文化的形成,也標誌著在此之前很長曆史時期對禮樂文化的"自發"遵行轉變為對禮樂文化的"自覺"意識。

即:周初從血緣關係建立起來的宗族分封制度,將整個國家有效地組織起來,將不服從周的小國方國滅掉或降服,統一到周的版圖之內;實行統一的貢賦制度,強化統治者的治理;實行統一的禮樂制度,建立起統一嚴格的等級制度和社會倫理標準制度,成為中華民族大一統思想建立的起始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