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涇河石窟群

很早以前,我對甘肅東部黃土高原的涇河兩岸的石窟群就有濃厚興趣,今天,我們終於有幸驅車來探訪這條長廊石窟群。

被遺忘的涇河石窟群


被遺忘的涇河石窟群


被遺忘的涇河石窟群


被遺忘的涇河石窟群


被遺忘的涇河石窟群


被遺忘的涇河石窟群


被遺忘的涇河石窟群


被遺忘的涇河石窟群


人們大都對莫高窟、雲岡等著名佛教石窟的藝術成就稱讚有加,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甘肅東部黃土高原的涇河兩岸,隱藏著像繁星一般數量龐大的石窟遺存,形成了一條數百里長的石窟長廊,這就是涇河石窟帶。相比其他著名石窟,涇河石窟帶雖不為外界所熟悉,但其蘊含的文化價值卻異常精彩——它橫跨甘、陝兩省,以禪修窟為主,堪稱最原生態的佛教石窟,也是古絲綢之路上一處規模宏大的禪修中心……

據介紹,“百里石窟長廊”,指的是涇川境內,西起涇河、汭河交匯處的王母宮石窟,東至涇明鄉太山寺石窟之間,累計長度一百餘里的範圍內,開鑿出的數百個佛教窟龕(據涇川文化學者張懷群等人勘察,現存窟龕數至少有822個),主要包括王母宮石窟群、南石窟寺石窟群、羅漢洞石窟群、丈八寺石窟群、吊吊塔石窟群、南石崖石窟群等。這條百里石窟長廊,都是開鑿在涇河或其支流的兩岸岩石上,可能是中國石窟群分佈最密集的區域。

時間關係,我們沒有辦法逐一探訪了這條長廊上石窟群,只選擇最具代表性一兩個石窟看看了。

我們從平涼驅車導航到了涇川縣城東涇河北岸的溫泉開發區蔣家村—南石窟寺,寺里門敞開著,我們進去,碰到河北來的準備維護該寺的工作人員,他說,我給你找人,就這樣,我們在工作人員陪同下,走進了石窟。

我們發現,保存至今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的題記,涇州刺史奚康生始鑿。南石窟寺與慶陽北石窟寺,被譽為“隴東石窟雙明珠”。現存5窟,均坐北向南。第1窟最有價值,窟內正壁及左右壁臺基上凋七身立佛。以表現七佛為主的七佛窟的出現以此窟和北石窟寺為最大。

更令我震撼。南石窟寺現存5個洞窟,其中最大的第1窟,高11米,寬18米,深13米。環形正壁臺基上,凋有7尊均高7米的巨大立佛,隆鼻大耳,長衣垂膝;每尊佛都有兩尊女身造型的菩薩脅侍,前壁門兩側各凋一尊彌勒菩薩交腳坐像,窟頂則浮凋佛教經典故事。窟體之宏偉,佛像之壯觀,於我平生實屬罕見。當陽光從前壁門頂上方的方形明窗中灑下,光線輪轉,七佛微笑,一剎那間,如睹佛國。

館內工作人員告訴我,南石窟寺的開鑿極富傳奇性。它不是由表及裡、從外到內,而是從最高處的天窗開鑿,一次性完成窟頂浮凋,再一邊去石、一邊鑿像。如此由上到下一點點凋琢掏空,石窟與佛像渾然一體,一氣呵成。

也就是說,我眼前的大佛,每一尊都是先露螺髻,再露額頭、眉、眼、鼻、唇…最終到腳趾,如此一寸寸從地底“湧”出來的。

從南石窟寺出來後,我們驅車前往大雲寺,大雲寺旁邊小飯店稍休息後就來到王母宮石窟。


被遺忘的涇河石窟群


被遺忘的涇河石窟群


被遺忘的涇河石窟群


王母宮石窟,位於涇川縣城以西一華里,因開鑿於王母宮山腳下而得名。這是一座典型的中心塔柱式窟,深10米,寬12米,高11米,中央鑿出6米見方的塔柱,四角以四白象馱四塔的造型直託窟頂。早期塔柱四面和窟內四壁分三層凋塑有佛、菩薩、天王、羅漢、力士、脅侍等造像一千餘尊,俗稱“幹佛洞”。目前塔柱殘缺一角,佛像也只餘二百餘尊,但依然恢宏富麗,最大的佛像有4米多高。環顧洞窟,有一種被天地十方諸佛菩薩垂視的肅然。


被遺忘的涇河石窟群


被遺忘的涇河石窟群


被遺忘的涇河石窟群


被遺忘的涇河石窟群


在這條佛光璀璨的珠鏈上,南、北石窟寺和王母宮石窟是最為閃亮的明珠。

昔人已去。看著空蕩蕩的石窟,我想起了最初的佛教石窟。作為一種佛教建築形式,石窟由古印度傳人中國。佛教提倡遁世隱修,最初,僧侶們還沒有寺院,往往選擇在山林的大樹下禪修,或在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不過,印度早期佛教並不立偶像崇拜,即便造像,也通常間接表述,只凋塑蓮臺、法輪、菩提樹、佛足跡等來象徵佛。

日出日落,日落日出。面壁枯坐,佛在心頭。每一座石窟,都在空蕩蕩的崖壁深處,綻放著一個七寶琉璃的極樂西天。

後記:本文寫於2019年9月3日。2019年9月2日,筆者被應邀作為主禮嘉賓與中國圍棋協會主席林建超將軍等一起專程到甘肅省平涼市出席–第五屆“平涼·隴原杯”全國(魅力中國城聯盟城市)業餘圍棋邀請賽活動,有幸專程考察了平涼涇河兩岸的石窟群。


被遺忘的涇河石窟群

現任:囯際城市文化論壇組委會主席、中華時報傳媒集團主席、中華新聞通訊社社長、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香港中文大學景觀研究院院長、香港美術學院籌建負責人 、世界監督學會理事長、世界華人流行音樂聯合會總幹事、中國民營演出聯盟常務副主席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