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就像“针挑土”,花钱恰似“娃充值”,那些几千、几万买来的“道具”,能退吗?


赚钱就像“针挑土”,花钱恰似“娃充值”,那些几千、几万买来的“道具”,能退吗?


网络授课

让不少孩子有了更多接触手机的机会

一些自制力稍差的孩子

在家闲极无聊

便玩起了手机游戏

娱乐休闲本无伤大雅

可有的熊孩子居然当起了“人民币玩家”


赚钱就像“针挑土”,花钱恰似“娃充值”,那些几千、几万买来的“道具”,能退吗?


吕先生的侄子

就将家里的3万元积蓄

全部用于游戏充值

赚钱就像“针挑土”,花钱恰似“娃充值”,那些几千、几万买来的“道具”,能退吗?

赚钱就像“针挑土”,花钱恰似“娃充值”,那些几千、几万买来的“道具”,能退吗?

“是他爸爸从老家回来,要交房租去银行取钱,发现没钱,打出清单来看,才看见是他玩游戏全部充完了。这个是他爸爸打工赚来的,这个工地差不多了打过来,相当困难了现在,基本生活费都没了,今年又有疫情影响。” 看到平日乖巧的侄子做出这样的行为,吕先生十分不解。


赚钱就像“针挑土”,花钱恰似“娃充值”,那些几千、几万买来的“道具”,能退吗?

3万多元,这对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事发后吕先生和他的哥哥立刻给游戏公司打了电话进行反映,对方要求他们提供相关的证据进行核实,但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进展。


而类似的事件,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报道过多起。


▲市民王女士9岁的侄子拿母亲的手机玩游戏,十多天的时间里就充值了3万多元。


▲市民万女士13岁的侄子在玩手游时,陆陆续续充值了8000多元,这相当于是整个家庭两个月的收入。


▲市民熊师傅14岁的儿子,也在玩游戏的时候充值了1万6千元。


而在全国各地,化身“人民币玩家”的熊孩子也不少。


★陕西西安12岁男孩偷充两万。


★河南郑州13岁娃消费25万。


★江苏南京“熊孩子”用掉10万。


★湖南韶山男孩充值4万……


面对频频发生的类似事件

家长在发现后,该如何维权?

又该如何挽回损失呢?

赚钱就像“针挑土”,花钱恰似“娃充值”,那些几千、几万买来的“道具”,能退吗?


孩子用家长的手机给游戏充钱,能不能退回来要看孩子的年龄大小和充值金额的大小。比如说10岁的小明用妈妈的手机给游戏充值了20元,这种情况一般都是退不了的,因为10岁的小孩子已经具备了处分20元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如果一次充值或连续充值了20000元,这种情况下就是可以退的,因为10岁的小孩子并不具备处分20000元的意识和能力。


是否具备“处分的意识和能力”又应该怎么判断呢?

根据我国《民法总则》规定,18周岁以上的成年人、16周岁以上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应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一律无效,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


也就是说,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无论用多少钱充值游戏都属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可以要求退还。8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充值金额和自己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不能要求退还,不相适应的可以要求退还。


怎么追回充值、打赏的钱?

如果属于可以退的情形,想要追回充值、打赏的钱需要先联系游戏公司、直播平台的客服


如果客服可以直接解决的话当然很好,如果不能解决的话,家长可以以对方为被告向法院提起请求确认充值游戏、打赏主播的行为无效或效力待定的诉讼,

提起本确认之诉的家长同时需要承担行为是由未成年人实施、监护人不知情的举证责任。


不少家长得知孩子有充值打赏的行为时都会指责,甚至殴打孩子。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做家长更需要好好反省!孩子爱玩游戏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缺少家长的陪伴和关心,因此才把注意力放在手机上。

孩子和家长都需要反省

赚钱就像“针挑土”,花钱恰似“娃充值”,那些几千、几万买来的“道具”,能退吗?

赚钱就像“针挑土”,花钱恰似“娃充值”,那些几千、几万买来的“道具”,能退吗?

家长要做好手机支付的各种隐私加密,还要用适当的方式让孩子对金钱有基本的概念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挣钱很不容易。也应该告诉孩子们,游戏就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时间,培养孩子正确看待游戏

赚钱就像“针挑土”,花钱恰似“娃充值”,那些几千、几万买来的“道具”,能退吗?


8099999整理报道


赚钱就像“针挑土”,花钱恰似“娃充值”,那些几千、几万买来的“道具”,能退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