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他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派三祖”。

那些書法家們~第356篇

【原創】他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派三祖”。

姚家家族淵源,起家貫穿有明一代。姚家起於文化、興於文化,對後人的文化培養不惜餘力,故代有人才。至姚鼐時,家道中落,生活已經不濟了。姚鼐的高祖姚文然,康熙時任刑部尚書;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羅田知縣;祖父姚孔瑛,二十六歲時即去世;姚鼐父親姚淑。一介布衣,白衣終生。故姚鼐出生時,家道已經不振了。

【原創】他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派三祖”。


姚鼐的伯父叫姚範,著名文學家。長於書法,為乾隆翰林院編修。著有《援鴉堂筆記》、《古文集》、《詩集》等,姚範對姚鼐影響最深。姚范家是當時桐城文學者的聚集地,每有客至,姚鼐都興奮的惦腳而望,心馳神往。姚範喜歡這個體弱多病的侄子,對他表現出的對文學的興趣,也是大加肯定。後來,每當文友來訪,姚範趕走其他子侄,獨留姚鼐相陪。於是,姚鼐跟隨伯父姚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學問基礎。姚範自認為,自己長於經史之學,古文一道則必須向劉大櫆學習。姚鼐十八歲時,正式師從劉大櫆,專心研習古文辭。

貧窮的家境,讓姚鼐立志要改變,他認為唯有讀書踏入仕途才是正道。乾隆十五年,姚鼐參加江南鄉試,考中了舉人。他在接下來的會考中,四次名落孫山,在第五次會考中,終於中式乾隆二十八年進士。從二十歲中舉到三十歲中進士,姚鼐還算幸運,沒有像他的父親皓首窮經。姚鼐被選為庶吉士,開始了他在翰林院的學習生涯。

【原創】他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派三祖”。


散館後,姚鼐為兵部主事,做過山東、湖南鄉試副考官,會試同考官和刑部廣東司郎中等職。他在刑部任職時,看到了嚴酷刑法下的屈打成招,與他主張實行仁政相違背,生髮出隱退之意。就在他踟躕不決的時候,清廷開四庫全書館,姚鼐被薦入館充纂修官。纂修一官,雖為清寒,要求卻很高,必須是翰林出生方可充任,而姚鼐與戴震、任大椿等8人被破格入選。《四庫全書》成,姚鼐乞求致仕養歸故里,再不入仕途,時年四十四歲。

在《四庫全書》館,因學術觀點與人存在分歧,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是書生作派,不適應官場生活。他所追求的仁政,成了奢望,他寧肯離開官場,也絕不遷就。大學士于敏中、梁國治為了挽留他,許他以高官厚祿,都被他拒絕了。自劉大櫆去世後,桐城太需要一個文學領袖,高舉桐城派的大旗。姚鼐希望自己就是那個人,他必須說出桐城派的主張。從此,他開始了他生命中更有意義的事,他用四十餘年的時間先後在江寧、揚州、徽州、安慶等地主持鐘山、梅花、紫陽、敬敷書院,用講學的方式宣傳桐城派的思想。“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風作韻,南極湘桂,北被燕趙。”一時,“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原創】他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派三祖”。


朱孝純任兩淮鹽運使時,在揚州興建梅花書院。此時的兩淮鹽運使是天下最肥的官員,兩淮鹽運使雖是從三品,督撫也不得不禮讓三分。鹽商莫不與之巴結,用盡各種賄賂手段,幾乎防不勝防,也不可能防。朱考純與姚鼐既是朋友又同為劉大櫆門下弟子,他建梅花書院時就打上了姚鼐的主意。當然,也不排除當初梅花書院的建成,是兩人共謀。否則,姚鼐也不必急於退官。書院一建成,他就聘請剛退官的姚鼐前來揚州主講書院。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到嘉慶二十年(1815年),姚鼐用了四十多年的時間,投身於幾大書院的講學,他自認為自己過上了最理想的生話。雖然生活已大不如為官時的優渥,但是,姚鼐樂於其中,更樂於桃李滿江南。他培養出了管同、方東樹、姚瑩等一大批學者,使桐城派大放異彩。

【原創】他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派三祖”。


當時學者把更多的精多放在了研究文字、音韻、訓詁、考據這幾門學問上面,注重文字和名物制度的研究,稱為漢學。所以,這些學者蔑視理學家,更不把古文家放在眼裡。姚鼐反對漢學,不反對考據。他認為研究考據學,更利於將義理、文章融為一體,使之相輔相成,互不排斥。

姚鼐明確地將陰陽剛柔與美聯繫在一起,他的這一提法,可以說是中國自古第一人。姚鼐認為審美要全方位、多角度,不能因狹隘或私好,有所偏頗。陰陽剛柔相互倚存,才能達到至善至美。一切藝術手段都可借用於此,比如繪畫,不能因工細精巧而攻擊寫意,寫意一路也不必攻擊工細一路為描畫。反映到文學上,就是作者性格、氣質、精神的問題。姚鼐所謂的陽剛陰柔理論,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一大精彩的提煉,對文章合理的格局、嚴謹的文律、以及遣詞造句有了清晰的把握方向。因此,他的詩歌、散文以及古文都取得了極為突出的成就,不愧是桐城派泰斗人物。

清初,書法仍在延續明代書風,尤其是康乾時代,將董其昌推到了一個高度。乾隆時期,書風開始改變,始作俑者不是文化的自覺,更不是書法的自覺。而是乾隆大興文字獄,逼的文人噤若寒蟬,玩書法成了自保的不二選擇。加上考據學的空前繁榮,更將六書及《說文》之法推到了頂峰,有了"碑學”、"帖學”概念。

【原創】他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派三祖”。


姚鼐也將陰陽剛柔互為倚重的美學觀點用在了書法上。他的書法,走的是傳統的帖學一路,秀逸、溫和中表現出不激不厲的中庸之美。姚鼐以古為師,又注重創新。他認為從傳統入手,是必由之路,必須“勤於力”和“精於知”,書法實踐和書法理論要兩手抓,缺一不可。一味的講訓練,書奴而已;一味的講理論,空頭理論家而已。學古更要出古,出古才能創新。只有知變,才能發展。“變”與“法”沒有矛盾,如同陰陽,表面不可調和。然而,缺陰不能成陽,缺陽也不能成陰,藝術也要講辯證法。古人的法,有技術層面的,更高的是精神屋面的,只有走到了精神層面的東西,才叫藝術。

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世稱惜抱先生、姚惜抱,安慶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派三祖”。

盧秀輝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於商業,違者必究!

【原創】他與方苞、劉大櫆並稱為“桐城派三祖”。

盧秀輝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