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那些书法家们~第356篇

【原创】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姚家家族渊源,起家贯穿有明一代。姚家起于文化、兴于文化,对后人的文化培养不惜余力,故代有人才。至姚鼐时,家道中落,生活已经不济了。姚鼐的高祖姚文然,康熙时任刑部尚书;曾祖姚士基,曾任湖北罗田知县;祖父姚孔瑛,二十六岁时即去世;姚鼐父亲姚淑。一介布衣,白衣终生。故姚鼐出生时,家道已经不振了。

【原创】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姚鼐的伯父叫姚范,著名文学家。长于书法,为乾隆翰林院编修。著有《援鸦堂笔记》、《古文集》、《诗集》等,姚范对姚鼐影响最深。姚范家是当时桐城文学者的聚集地,每有客至,姚鼐都兴奋的惦脚而望,心驰神往。姚范喜欢这个体弱多病的侄子,对他表现出的对文学的兴趣,也是大加肯定。后来,每当文友来访,姚范赶走其他子侄,独留姚鼐相陪。于是,姚鼐跟随伯父姚范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姚范自认为,自己长于经史之学,古文一道则必须向刘大櫆学习。姚鼐十八岁时,正式师从刘大櫆,专心研习古文辞。

贫穷的家境,让姚鼐立志要改变,他认为唯有读书踏入仕途才是正道。乾隆十五年,姚鼐参加江南乡试,考中了举人。他在接下来的会考中,四次名落孙山,在第五次会考中,终于中式乾隆二十八年进士。从二十岁中举到三十岁中进士,姚鼐还算幸运,没有像他的父亲皓首穷经。姚鼐被选为庶吉士,开始了他在翰林院的学习生涯。

【原创】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散馆后,姚鼐为兵部主事,做过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看到了严酷刑法下的屈打成招,与他主张实行仁政相违背,生发出隐退之意。就在他踟蹰不决的时候,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纂修一官,虽为清寒,要求却很高,必须是翰林出生方可充任,而姚鼐与戴震、任大椿等8人被破格入选。《四库全书》成,姚鼐乞求致仕养归故里,再不入仕途,时年四十四岁。

在《四库全书》馆,因学术观点与人存在分歧,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是书生作派,不适应官场生活。他所追求的仁政,成了奢望,他宁肯离开官场,也绝不迁就。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为了挽留他,许他以高官厚禄,都被他拒绝了。自刘大櫆去世后,桐城太需要一个文学领袖,高举桐城派的大旗。姚鼐希望自己就是那个人,他必须说出桐城派的主张。从此,他开始了他生命中更有意义的事,他用四十余年的时间先后在江宁、扬州、徽州、安庆等地主持钟山、梅花、紫阳、敬敷书院,用讲学的方式宣传桐城派的思想。“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一时,“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

【原创】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朱孝纯任两淮盐运使时,在扬州兴建梅花书院。此时的两淮盐运使是天下最肥的官员,两淮盐运使虽是从三品,督抚也不得不礼让三分。盐商莫不与之巴结,用尽各种贿赂手段,几乎防不胜防,也不可能防。朱考纯与姚鼐既是朋友又同为刘大櫆门下弟子,他建梅花书院时就打上了姚鼐的主意。当然,也不排除当初梅花书院的建成,是两人共谋。否则,姚鼐也不必急于退官。书院一建成,他就聘请刚退官的姚鼐前来扬州主讲书院。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到嘉庆二十年(1815年),姚鼐用了四十多年的时间,投身于几大书院的讲学,他自认为自己过上了最理想的生话。虽然生活已大不如为官时的优渥,但是,姚鼐乐于其中,更乐于桃李满江南。他培养出了管同、方东树、姚莹等一大批学者,使桐城派大放异彩。

【原创】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当时学者把更多的精多放在了研究文字、音韵、训诂、考据这几门学问上面,注重文字和名物制度的研究,称为汉学。所以,这些学者蔑视理学家,更不把古文家放在眼里。姚鼐反对汉学,不反对考据。他认为研究考据学,更利于将义理、文章融为一体,使之相辅相成,互不排斥。

姚鼐明确地将阴阳刚柔与美联系在一起,他的这一提法,可以说是中国自古第一人。姚鼐认为审美要全方位、多角度,不能因狭隘或私好,有所偏颇。阴阳刚柔相互倚存,才能达到至善至美。一切艺术手段都可借用于此,比如绘画,不能因工细精巧而攻击写意,写意一路也不必攻击工细一路为描画。反映到文学上,就是作者性格、气质、精神的问题。姚鼐所谓的阳刚阴柔理论,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一大精彩的提炼,对文章合理的格局、严谨的文律、以及遣词造句有了清晰的把握方向。因此,他的诗歌、散文以及古文都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就,不愧是桐城派泰斗人物。

清初,书法仍在延续明代书风,尤其是康乾时代,将董其昌推到了一个高度。乾隆时期,书风开始改变,始作俑者不是文化的自觉,更不是书法的自觉。而是乾隆大兴文字狱,逼的文人噤若寒蝉,玩书法成了自保的不二选择。加上考据学的空前繁荣,更将六书及《说文》之法推到了顶峰,有了"碑学”、"帖学”概念。

【原创】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姚鼐也将阴阳刚柔互为倚重的美学观点用在了书法上。他的书法,走的是传统的帖学一路,秀逸、温和中表现出不激不厉的中庸之美。姚鼐以古为师,又注重创新。他认为从传统入手,是必由之路,必须“勤于力”和“精于知”,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要两手抓,缺一不可。一味的讲训练,书奴而已;一味的讲理论,空头理论家而已。学古更要出古,出古才能创新。只有知变,才能发展。“变”与“法”没有矛盾,如同阴阳,表面不可调和。然而,缺阴不能成阳,缺阳也不能成阴,艺术也要讲辩证法。古人的法,有技术层面的,更高的是精神屋面的,只有走到了精神层面的东西,才叫艺术。

姚鼐(1732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卢秀辉原创作品,欢迎转发共享,切莫用于商业,违者必究!

【原创】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卢秀辉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